普高一第二冊L4市場指向農業補充資料之五

美濃本土非基改大豆復耕 收成上市
本報2014年5月8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高雄市美濃區農會今年初與農民契作試種台灣本土非基改大豆,以推廣本土雜糧復耕,近日即將收成上市,昨(7)日農會邀集政府相關單位、契作農民和社團,以及通路販售業者,一起宣示反對基改作物進入美濃,共同推動以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安全健康原則,希望未來打造美濃非基改安全農業村的品牌形象。配合黃豆復耕採收,農會也正式進軍電子商務,為美濃品牌農產品的銷售鋪設最後一哩路。
美濃農會今年初與農民契作試種台灣本土非基改大豆,近日即將收成上市。攝影:李育琴。
農會推本土黃豆 避免食安危機、農業失衡
近年美濃以白玉蘿蔔、澄蜜香蕃茄等農產品,成功打響美濃農產品的名號,不僅為農民增加收益,也讓美濃在地農產品做出特色。結束熱鬧繽紛的冬季裏作後,過往一般農民即開始一期稻作的生產,不過為了整體農業規劃考量,避免稻米的生產過剩,今年美濃區農會開始推動本土黃豆復耕。
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表示,國內民眾生活使用的食用級黃豆需求大,每年約需要23萬噸的大豆來提供豆漿、豆腐等豆類加工品,但是台灣生產的大豆面積卻嚴重不足,多仰賴國外進口;此外,近年食品安全問題頻傳,進口黃豆多為基改品種,對民眾健康造成疑慮,長程運送的進口黃豆也非最新鮮的。
農會除了為調控農作生產面積,避免稻米過剩,也希望提供民眾安全健康的在地農產品,塑造了今年復耕本土大豆的契機和決定。
除了調控農作生產面積、避免稻米過剩,此大豆復耕計畫也希望提供民眾安全健康的在地農產品。攝影:李育琴。
不使用巴拉刈落葉劑  農民配合無毒栽種
採收上市記者會上,參與復耕的農民一同上台
參與契作的農民有30位,總耕種面積有10公頃,這些小農為響應農會的政策推廣,在冬季蘿蔔採收後,將一部分田拿來試種大豆。這些小農年齡分佈廣,有的40幾歲,有的70多歲,有人第一次種大豆,有人很久以前有過種植經驗,除了配合農會政策改作,農民對於黃豆的栽種方式和收成結果也相當好奇。
大豆田裡豎著一把一把用人工拔起晾曬的大豆植株。採收機進入田中後,將乾燥的大豆植株採收直接去除豆莢和枝葉,切碎並放回到田中作綠肥,去莢的黃豆便輕鬆裝袋。老農民說不用先把大豆拔起晾曬,直接用機器採收也可以,先拔起晾曬的方式是傳統的作法。
以往豆類製品為配合機器採收,大量使用落葉劑,造成民眾食安和農地生態上的疑慮。美濃農會為推廣安全農業,去年宣導農民種植紅豆採收時不使用巴拉刈落草劑,改用尿素和氯化鉀、鹽水等,並以高於市價跟農民收購。大豆的情形也是一樣,有些農民將大豆拔起在田間晾曬,是為了讓植株加速乾燥,方便機器採收。
為因應採收後的曝曬乾燥過程可能遇到春雨問題,農友朱正富還考慮將過去種值菸葉的菸樓空間,拿來烘乾黃豆,為傳統菸樓找到新的用途。
大豆田裡豎著一把一把用人工拔起晾曬的大豆植株。李育琴攝
國產非基改品種 配合品牌行銷
本次栽種的品種黃豆為高雄8號,黑豆為高雄7號,是由高雄區農改場副研究員周國隆挑選出最適合美濃的國產品種。
高雄農改場場長黃德昌表示,農改場選出好品質、高產量的品種來美濃種植,透過農會以優質的品管和精緻包裝進行品牌行銷,對於國產非基改大豆產品充滿期待,未來期望能擴大國產大豆的種植面積,並朝向有機栽種。
本次農會契作10公頃大豆,預計每公頃收成2,000公斤,農會即將在5月15日開賣,除了實體通路的販售,民眾也可上購物網站的「美濃專賣店」訂購。美濃農會繼白玉蘿蔔、澄蜜香蕃茄後,可望再次塑造新的特色農產品,為台灣恢復傳統在地雜糧的耕種打開新的契機。

1 則留言:

  1. 避免同一種農作物生產過剩 不然價格就會被壓低
    pu10246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