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工程/搶救悶經濟 創新DNA…培養新星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點出趨勢 效率驅動時代過去了 快催生新產業 搶全球話語權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接受本報專訪表示,當前台灣經濟缺乏動能,未來台灣要努力從「效率驅動」(efficiency driven)轉型為「創新驅動」(Innovation driven),靠創新帶動成長。

分享
曾經,台灣勇敢創新。朱敬一描述,當年孫運璿、李國鼎決心推動半導體產業,當時國外顧問公司反對,因為那是還沒有冒出的產業、是無中生有的產業。他說,要找到創新的路,是需要直覺。但政府可以努力創造合適的環境…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接受本報專訪表示,當前台灣經濟缺乏動能,未來台灣要努力從「效率驅動」(efficiency driven)轉型為「創新驅動」(Innovation driven),靠創新帶動成長。
什麼是創新?他定義,現在還沒有出現的產業,要讓它冒出來。朱敬一強調,如何讓它冒出來是很大的挑戰。
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台灣經濟為何缺乏動能?
答:任何國家經濟發展一開始都是「要素驅動」(factor driven),投入資源、土地、人力要素獲得成長;之後進入「效率驅動」,因提高生產要素效率帶來成長;接下來進入「創新驅動」,靠創新帶動成長。台灣在「效率驅動」要轉型到「創新驅動」時,旁邊正好有兩個國家—中國大陸、越南對外開放,吸收了台商,很多企業原本該轉型到創新驅動,因為旁邊有一條方便、簡單的路,就外移了,繼續維持效率驅動的階段,轉型不過來。
問:要如何恢復台灣經濟成長動能?
答:必須回到基本面,排除投資障礙並建立良好基礎環境,讓民間活力與創新經濟能夠成長。
問:你怎麼看新政府提出的五大產業方向?
答:新政府提出未來五大產業,事實上是既有的。台灣還要找創新的路。現在還沒有出現的產業,要如何讓它冒出來,這是很大的挑戰,要找到創新的路,需要直覺,這不是科學,是藝術。
問:為了讓新產業冒出來,政府總可以做些什麼?
答:法人要轉型,法規要改制,行政效率要提升,新產業才會冒出來。
過去台灣製造業能夠取得科技基礎而發展起來,法人扮演重要角色,它要能協助產業,促成育成,銜接上下游。當年法人是服務產業,而今的法人,卻是服務部會,這是台灣新產業出不來的原因之一。
法規僵化亦阻撓創新。舉例來說,為鼓勵學界把研究成果勇敢拿到市場上,「科技基本法」賦予一些彈性,授權給業界而獲得的利潤,學校可以獲得四成;但是,依公務單位解釋,當學校要賣這四成股票,什麼時候賣、用什麼價位賣,又要受到國有財產法限制。
環評太煎熬 劣幣逐良幣
問:除了中國大陸及東協吸力外,造成台灣經濟動能遲滯是否有內部因素?
答:當然有內部因素。台灣環評制度擁有世界獨有的否決權,平均環評審查天數要300天,台積電要投資10奈米先進製程,環評就要18個月,然而台積電是台灣最有競爭力企業,也是世界環保模範生,它是「過街的北極熊」,是稀有動物,保護都來不及,在台灣竟也遭到如此困境,若是環評把它拉下來,勢將對未來創新轉型帶來負面示範效應。
問:台灣特有環評制度,究竟對經濟帶來什麼影響?
答:台灣環評制度全世界獨有,因為環評審查擁有否決權,致環評大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發言冗長、議場外施壓、民代坐鎮、甚至對環評委員人身攻擊等,造成近半數開發案卡關。現在幾乎所有重大投資案都要做二階環評,對業界來說是很可怕的事,行政院曾詢問過環保署,進入二階環評要多久?得到答覆是,最快40天,最長2,400天,竟要長達七年,叫企業如何接受。
環保總量管制亦有改進之處。假設在某地,汙染總排放已達98,總量管制是100,台積電要投資,排放量只有3,因超過總量管制就不准台積電投資,但區內某一家業者排放是30,結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正確作法應是去處罰汙染多的業者,要求減排。總量管制有其必要,但要有一個設計,讓良幣逐劣幣。
願景工程資訊圖表/五缺夢魘 投資轉不動
缺水、缺電、缺工、缺人才,工商團體不斷呼籲政府解決問題,他們要說得是投資環境急遽惡化。少了投資,經濟、薪資難以成長。

2016-03-08 02:47:40 經濟日報 聯合財經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