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資 石岡土牛界碑重要古物 大村挖出古廟石板

 
清代大量漢人渡海來台墾殖,台中市的「土牛民番地界碑」,為全台唯一保存的土牛線紀念物,在台灣開發史與原漢政策有重大意義,近日獲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古物;彰化縣大村鄉新興村開發,也挖出清代石板廟,證明文史記錄當地有福德祠的真實性。

中市文化局指出,位在石岡區的「土牛民番地界碑」,應是清乾隆26年(1761年)所立;當時彰化知縣張世珍為避免漢人與原住民衝突擴大,在原漢的邊線挖溝為界,以挖出土堆,堆砌19個土堆,並立碑為界禁止漢人越界開墾,土堆外形類似牛,稱之為「土牛」。
目前這個石碑,置放於石岡區土牛國民小學內,文化部近日進行古物審議會,指定此為重要古物。
彰化縣大村鄉新興社區施工,挖出清代時期的福德祠古廟石板。記者簡慧珍/攝影
彰化縣大村鄉新興社區施工,挖出清代時期的福德祠古廟石板。
記者簡慧珍/攝影
中市文化局表示,界碑內容詳載土牛堆與土牛溝的深、寬、長度、尺寸,並以「永禁民人逾越私墾」限制越界開墾,為目前台灣現存僅見的清代台灣官方所立漢番界線見證。

彰化縣大村鄉新興社區近日獲補助農村再生經費,施工綠美化環境,意外挖出清嘉慶6年(1801年)用來建造福德祠的石板;新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銘耀、總幹事黃春滿委託縣議員張錦昆提報,文化局、文資委員實勘,確認是清代石板廟建材,昨雇工吊起石板,放在社區活動中心保存。

蔣敏全說,清代福德祠位在彰化城與台南府城古道必經之處,先人走到這裡歇腿、乘涼、喝茶水,這座石板廟為庄頭「把水路」,農民祈求水路暢通收成好,不乾涸也不會氾濫成災,香火特別興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