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保留彈性 從協和電廠開始

2022-10-28 04:59 聯合報/ 華健/海洋大學輪機系教授(基隆市)

中研院院士李遠哲公開表示,二○五○年台灣達淨零目標幾乎不可行。可預期,台灣各企業接下來需要面對的將會是一波波的轉型風險。

發電系統轉型,將扮演關鍵角色。例如,再生能源的發電占比,必須得遠超過政府原定的兩成目標,且必須積極將目前著眼的風與太陽光能以外其它再生能源,一併納入組合。

此時,任何一個屆齡電廠,須視為絕佳機會,重新規畫。例如目前飽受爭議而延宕的協和燃油電廠,規畫要改燒天然氣,並將發電容量擴到二.六百萬千瓦。為滿足龐大儲氣需求,便要大規模填海造陸。以致該計畫,先是因犧牲珊瑚礁與生物資源導致環評不通過,接著的填海東移規畫,又因需犧牲基隆港的優勢與利益,引發更大反彈。

協和電廠油轉氣過程,可看出試圖不計代價,一舉交差不缺電任務,反而導致左支右絀,進展持續延宕。而從目前全球能源態勢更可看出,未來天然氣來源與成本的風險都極高。尤其,不惜一開始即砸大本錢在有諸多不確定性的填海造陸等投資,勢將因套牢成本持續增加等因素,反將拖延台灣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與追求淨零的進展,同時危及能源安全和產業與民生。整體言,如此在經濟、環境、社會各層面構成嚴重矛盾,勢必讓台灣更遠離永續道路。


在整個能源系統當中預留更大彈性,可在追求淨零過程,大幅降低成本,同時確保能源安全。而這套具彈性的能源系統,更可藉著分散與數位化等有利因素協助,加速獲致脫碳效益。


因此執政者應保留既有的彈性選項,同時積極為最大化未來彈性採取具體行動。以電力為例,傳統電力系統發展規畫,不外遵照需求趨勢,備妥發電與輸配電容量以滿足尖峰需求。然面對淨零挑戰,未來勢必需要更多電力,以滿足例如日益增加的運輸等部門電氣化的需求。


此外,因應淨零目標,氫的使用與相關基礎設施(諸如電解器、天然氣重組器、生質氣化器、碳捕集與封存設施等)具顯著系統效益。因此氣體網絡也將進行基本改變,包括相當大部分,將轉型到氫,並以其作為極端天氣事件時的備用能源。上述兩網絡,都將愈發需要互補,以確保能源系統,同時符合碳目標。

為能讓協和電廠改建順利開展並兼顧淨零,建議重擬一套不須填海造陸,能盡可能迴避障礙與風險,分階段隨著未來技術及國際能源市場等因素發展,進行彈性調整的規畫路徑圖。

1 則留言:

  1. 整個能源系統當中預留更大彈性,達成淨零的目標,須要協和電廠重新擬定計劃(普102 17)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