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冊L8高科技產業資料補充~台灣電子產業發展

台灣電子產業回顧與展望

全球電子產業已步入市場高原期,成長趨緩,電子產品由過去PC時代標準化規格,轉變為行動裝置強調的客製化規格;而因為新興市場的興起,電子產品低價化與產品週期短化成為趨勢。在全球發展上,中國品牌業者的崛起、南韓以集團化經營模式、及美國的再工業化等因素,對台灣電子產業造成威脅與挑戰,如何因應產業趨勢與轉變,成為重要課題。

台灣電子產業發展至今近四十年,建構完善電子產業生態鏈,在全球站穩關鍵性地位。例如台灣半導體產業是從台積電晶圓代工起,發展成上下游垂直分工之產業結構,在2013年已達二兆元產值規模;台灣顯示器產業因LCD面板業者產能持續投入,帶動上游關鍵零組件在地化發展,建構一個上中下游皆備的產業,在2013年位居全球第二;台灣LED產業發展模式,依製程分成上游磊晶成長、中游晶粒製作與下游封裝等專業分工,2013年全球名列第三。

全球進入以物聯網領軍的資料經濟時代,產業營運模式從過去單一產品、與技術導向發展模式,邁向多元化生活應用、系統整合、與資料分析發展模式,台灣電子產業應掌握以使用者需求導向的創新服務,結合現有上下游整合的群聚優勢,加強在應用系統和關鍵技術的跨領域生態體系整合,發展服務型應用生態體系(Service-based Applications Ecosystems),引領台灣電子產業朝向高價值的典範轉移。

前言

2014年在全球經濟迎向復甦之際,電子產業在面臨近年來熱門終端產品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成長趨緩之際,也同時興起更多創新產品,如穿戴電子裝置、變形顯示技術、智慧終端生態系等;而整體產業在4G LTE、雲端應用、社群網路、物聯網等基礎環境逐漸普及下,衍生商機與策略的改變。在全球發展上,中國品牌業者的成長有目共睹、南韓以三星為主的集團化經營模式、及歐美國家的再工業化等因素,對台灣電子產業造成威脅與挑戰。台灣電子產業如何因應產業趨勢劇變,將會成為2015年重要課題。

台灣電子產業在全球扮演重要角色

台灣電子產業發展至今已將近四十年歷史,從1970年間政府全力主導半導體技術引進,以及早期推動PC組裝和周邊零組件標準化,衍生出完整電子產業生態鏈,在產業高度群聚效應推動下,已在全球電子產業站穩關鍵性地位,並累積堅強OEM/ODM研發與製造實力。台灣電子產業在全球ICT的供應鏈體系中,表現極為亮眼,從零組件供應面,晶圓代工約佔七成、半導體封測服務約佔五成、觸控面板約佔四成、LCD面板與LED發光二極體接近三成等;從系統終端產品面,所有消費性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電等高科技產品,幾乎都由台灣廠商提供設計、研發、零組件供應、組裝與代工製造。以下針對台灣電子業之重要關鍵零組件,包含半導體、LCD顯示器及LED發光二極體等三項產業,分別回顧重要發展歷史與展望未來機會。

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

台灣半導體產業已達二兆元產值規模

台灣自1976年在台灣政府大力支持下,由工研院從美國RCA引進CMOS技術後,開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培養眾多半導體產業領袖人才,許多台灣半導體公司不斷成立,成就今日台灣半導體產業二兆元產值規模。台灣自從台積電從事晶圓代工起,便逐步發展成目前上下游垂直分工之產業結構。上游至下游依序為IC設計、IC製造、IC封測,其中IC製造主要以晶圓代工與記憶體製造為主。

垂直分工與產業群聚使得台灣IC產業擁有彈性且速度快、客製服務、低成本之競爭優勢,加上產能規模之擴大,目前台灣晶圓代工產值市占率全球排名第一名。台灣IC封測產值市占率全球排名第一名。台灣IC設計產值市占率全球排名第二名,僅次於美國。台灣記憶體產值市佔率全球排名第四名。

2013年台灣IC產業產值為新台幣1.89兆元(圖一),較2012年成長15.6%,佔全球半導體市場3,100億美元的20.7%。台灣IC產業產值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發展至2014年台灣IC產業產值十年有成,首次突破二兆元新台幣,達到新台幣2.21兆元,較2013年成長17.4%,佔全球半導體市場3,300億美元的22.9%,台灣IC產業產值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超過日本及韓國。全球前50大半導體廠商中,台灣佔了8家,包含台積電、聯發科技、聯電、南亞科、聯詠科技等,加計封測業廠商包含日月光半導體、矽品精密、及力成科技。
圖一 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
圖一 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
IoT成為台灣半導體產業成長動能

半導體產業隨著電子系統產品往輕、薄、短、小、多、省、廉、快、美等發展趨勢下,促使台灣半導體廠商在技術方向朝兩大方向發展,一是製程技術依照摩爾定律(Moore’s Law)再進一步微縮(More Moore);二是高度半導體元件整合(More Than Moore),達到系統層級的目標。為了持續降低IC成本、提升容量與增加效能,SoC及3D IC(TSV)等技術會更加重要,而Logic IC與Memory IC之整合趨勢也更加明顯。

展望未來,PC和手機雖是目前半導體的重大應用市場,但近年成長率已明顯趨緩,平均年成長僅約3%至5%,不過高通、聯發科及台積電成長仍多有2位數成長,主要來自智慧手機及平板電腦貢獻,這樣的商機大約還可以持續2年左右。未來看好物聯網(IoT)、穿戴裝置、及智慧家庭產品等的未來成長性,應會為半導體產業帶來的相關商機與挑戰,台灣應及早擬訂相關應對策略,才能持續有優於全球的成長表現。

台灣LCD顯示器產業發展

台灣顯示器產業聚落完整,形成一條龍式服務

台灣LCD顯示器產業發展,開始自工研院於1990年開發出3吋至6吋TFT型技術,之後聯友光電與元太科技分別引進美國技術團隊及移轉工研院電子所技術,並在1994及1995年分別完成建廠生產小尺寸TFT LCD產品。

大型TFT LCD產業則自1997年中華映管與三菱機電(ADI)簽署第三代TFT LCD技術移轉合作開始,繼之而起的有1998年宏碁集團的達碁科技與IBM簽訂TFT LCD技術移轉合約,共同開發3.5代製程技術,聯友光電並與松下電器的合作,1999年華新麗華集團的瀚宇彩晶與東芝(Toshiba)之技術合作,廣達電腦轉投資之廣輝電子與日本LCD第一品牌之夏普(Sharp)合作等台灣廠商,紛紛投資建廠生產大尺寸TFT LCD面板(圖二)。

台灣TFT LCD產業經歷了近十年的發展,2013年全球大型與中小型TFT LCD產值分別為為910億美元以及320億美元,台灣產值則分別均為全球第二。過去一年,隨著廠房折舊攤提逐步結束,台灣業者在面板生產成本上優勢也隨之改善。廠商在經營方式上除了從大型轉型至中小型面板佈局外,在面板技術的研發上也積極朝向高階技術、新尺寸等獲利較佳的產品線佈局。2013年大型TFT LCD產值較2012年成長為新台幣7,200億元,中小型則上升至新台幣2,200億元。

台灣TFT LCD產業結構以製程作區隔,從上、中、下游,分為材料暨關鍵零組件、面板生產(Array + Cell)、模組段組裝,及終端系統產品。台灣的TFT LCD產業主要是以面板廠作為發展之核心,面板大廠包括群創(原奇美)、友達、華映、勝華(原瀚宇彩晶楊梅廠)等四大光電廠。近幾年面板業者產能持續投入,帶動上游關鍵零組件在地化發展,至今已逐漸建構出一個上中下游皆備的產業,從玻璃基板、彩色濾光片,TFT基板、偏光板、驅動IC、背光模組以及相關材料等已臻至完備,在台灣形成完整的產業聚落。

在面板領域,群創與友達分別為全球第三與第四大面板廠,擁有自3.5代線至8.5代線,近兩年友達與群創皆進行公司體質的再改造,除經營體系外,對於生產線的規劃、產品組合的設計,以及新技術的發展,都積極進行轉型的腳步。在中小型的部分,華映、彩晶、凌巨則是生產中小型面板為主,輔以觸控產品;元太以電子紙為主要發展對象,勝華則轉型往觸控領域發展。
圖二 台灣TFT LCD產業發展歷程
圖二 台灣TFT LCD產業發展歷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