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自給率大跌2.7% 五年新低 蔬果肉類進口量大幅上揚 創十年新高

by 上下游記者 蔡佳珊 

最新「糧食供需年報」出爐,104年的糧食自給率為31.4%,退回到5年前甚至10年前水準。糧食生產總指數為93.3,也較103年減少3.5%。
農委會分析去年糧食自給率下降主因,源於氣候變遷和疫病蔓延。104年因上半年水情不佳,部分區域辦理停灌休耕作業,致穀類減產9.4%,加以花生、蔬菜、水果受蘇迪勒及杜鵑颱風接連來襲影響,子仁及油籽類、蔬菜類及果品類全都減產。肉類方面,104年上半年禽流感疫情也使得家禽肉減產,只好以進口填補國內需求缺口。
我國糧食自給率在民國94年跌到谷底30.2%,之後艱難地緩緩爬昇,102年起休耕活化政策奏效,103年自給率終於來到34%。但儘管農民認真復耕,仍抵不住天公不作美和瘟神作亂,自給率說跌就跌。令人憂心的是,天威只會越來越難測,禽畜疫情也是隱隱埋伏的不定時炸彈。
161020-1-01-r

進口量全面上升,蔬果肉類達10年新高

往年政府官員曾以「多吃一口飯」口號,試圖提昇糧食自給率,但成效不彰。104年每人食米量為45.7公斤,與前年相近,小麥(麵粉)量為37公斤,比前年又提昇0.5公斤,顯示國人飲食西化程度有增無減。此外,國人蔬菜水果的攝取量較前年減少,肉、蛋、乳品的攝取量卻增加,而畜牧業所用飼料原料玉米、大豆大多仰賴進口,也是間接導致自給率下跌的因素。
再細看數據,糧食進口量幾乎全面上升,從主食、蔬果、肉、奶、蛋各類別的進口數字全都比前年增加,甚至包括稻米。與103年比較,稻米進口量增加22,723公噸,小麥增加50,895公噸。小麥總進口量141.9萬公噸,竟比本土稻米生產量126萬公噸還要超過15萬公噸之多,為歷年之最。
令人訝異的還有,蔬菜類與水果類的進口量大增,蔬菜進口量暴增到43萬公噸,較前年成長15.8%,是8年來新高;水果進口量也衝到10年新高,增至56萬公噸,比出口量19萬公噸高出甚多,水果王國美名蒙上陰影。
肉類進口量高達47萬4千公噸,上升幅度更驚人,較103年驟昇20%,也是10年來最高。其中豬肉進口量比103年增加45%,雞肉增加28%。
161020-1-05-r
161020-1-04
農委會統計室主任李秋嬿解說,由於103年豬隻流行性下痢(PED)影響豬肉產量,104年大幅增產卻使得國際豬價下跌,以致進口量升高。進口雞肉則是因國內禽流感疫情導致。她表示,「這方面我們已經提高警覺,今年已經回穩。」
水產類是進口量唯一下降的類別,但逐項細看,發現除了貝類的進口量下滑較多之外,其他魚類、蝦蟹類、頭足類等其實都微幅上揚。

雜糧產量倍增仍杯水車薪,水果外銷依賴中國日甚

值得欣喜的是,104年大豆產量2700公噸,小麥產量1500公噸,相較於與103年大豆1200公噸,小麥800公噸,皆呈現倍增之勢。只是跟數百萬噸的巨大進口量比起來,本土雜糧對於自給率的貢獻仍是杯水車薪。
台大農經系教授林國慶分析,過去幾年糧食自給率能微幅上升,與稻米保價收購調高價格有關,此舉雖使稻米增產,拉抬自給率,卻也導致公糧庫存增加,因為國人根本吃不完。
外銷出口方面,比較亮眼的數字,表現在稻米、水果和水產方面。稻米出口從去年的3萬公噸躍升到9萬3千公噸,主要市場是巴布亞紐幾內亞,不過價格並不漂亮,每公斤只有19.41元,比公糧收購價還低。
水果類出口,以鳳梨的進步拔得頭籌,從103年約1萬公噸翻倍跳到104年的2萬5千公噸。芒果、釋迦和柳橙也都突破四位數,外銷量達1萬2千多公噸。
不過仔細分析其外銷國家會發現,水果出口依賴中國大陸市場的比例年年上揚。根據關務署統計,104年的鳳梨有94%、釋迦99%都是外銷到中國。就連以銷日為主打的鮮芒果,實際上有43%是銷往中國,再加上香港,比例更達68.5%,而銷到日本的比例只占7%而已。
過往中國對台的水果採購政治意味濃厚,今年起換黨執政,若不能努力開發中國以外的市場,將來水果和其他農產品的外銷恐有極大動盪。
水產類的出口增加,主要貢獻在於魷魚,最大市場仍是中國。而台灣過於強大的「捕撈力」,也已遭國際特別關注警告。
161020-1-02-r

四成自給率目標,長路迢迢

農委會2011年曾宣示2020年糧食自給率要到達40%,最新數據卻給了一記重挫。今年的天候仍舊極端,颱風接二連三打壞各項作物,雜糧受創特別嚴重,明年糧食供需年報的數字恐難樂觀。
李秋嬿強調,要提昇糧食自給率需要民眾共同努力,「盡量吃國產,多吃稻米,盡量吃初級農產品,少吃加工品。」她指出,外食餐廳常採用加工品,而加工品中的進口比例會比較高,為了健康、減碳,「食當季,吃在地」是不二法則。
林國慶認為,未來食農教育若立法,積極推動地產地銷,或許能對自給率有所幫助。不過他也指出,日本在這領域長年努力,也只能將自給率勉強維持在39%。
糧食安全攸關民生之本,更是國安問題。在天災、疫病和自由貿易夾擊之下,該如何鞏固糧安、避免失守,把屬於我們的糧食自主權拿回來,除了政府需要負起責任,全民也應多支持本土農產,守護自己碗中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