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洋蔥田裡看本土洋蔥產業興衰

Lin bay 好油 2017/3/30
每年的11月到4月之間是台灣洋蔥的產季。台灣洋蔥是短日照的品種與國外長日照不同,短日照的洋蔥風味鮮甜但辛辣味較薄弱,而長日照的品種甜味較弱,不過辛辣味較重。國際上流通的洋蔥以長日照為主,也因此,這樣的差異化為台灣洋蔥保留了一個特別的競爭機會,雖然價格較貴,但風味不同,儘管出口量不多,但每年還能維持穩定的數量出口。
台灣人喜愛甘甜口感的洋蔥,這使得台灣洋蔥無法被外國進口品取代。
曾有報導說,台灣洋蔥將因台紐關稅免除或WTO的影響而凋零,但相反的,自進入了WTO後,台灣洋蔥這幾年表現反而越來越好。過去台灣洋蔥只能供應不到半年的時間,如今有了進口洋蔥在非產季的替補,穩定了本土未供應的這半年空窗。餐廳、便當店等營業場所越來越習慣使用洋蔥,這也使得洋蔥的需求增加,再加上進口洋蔥與本地種的風味不同,反而更能凸顯台灣洋蔥的特色,奠定本土洋蔥的地位。
每年的11月到4月之間是台灣洋蔥的產季。(圖:作者提供)
由此可見,本土產業不一定會因為自由化帶來的競爭而消滅,也可能產生連攜的效果。但有些人卻是主觀地把自由化視為洪水猛獸,必須除之而後快,反而不去正視目前產業生產落後的情況,將產業發展的困境歸咎於貿易自由化的結果。
產業會隨著壓力而成長,還是被壓力擊垮?
去年10月間,中台灣的幾場大雨摧毀剛種植的洋蔥幼苗,而11月屏東的大雨也影響了屏東地區洋蔥的種植,接下來的復耕又因為土壤太濕的緣故,使得黃萎病散播,因為氣候與疫病,台灣這兩大洋蔥產地都受到嚴重影響,使得種植的時程只能延後,於是部分農民選擇改種高麗菜,除了本土洋蔥供應受到影響外,連帶的也使得高麗菜價崩盤,導致這期的洋蔥種植面積量比往年還低,本產洋蔥供不應求,在中南部還能種植洋蔥的田間,隨處可見採收婆婆跟重機具穿梭其中,目前的好價格讓契作洋蔥的農民眉開眼笑。
這期的洋蔥種植面積量比往年還低,本產洋蔥供不應求,在中南部還能種植洋蔥的田間,隨處可見採收婆婆跟重機具穿梭其中。(圖:作者提供)
洋蔥是冬季裡作三兄弟之一(洋蔥、馬鈴薯、紅蘿蔔),台灣的冬季裡作三兄弟在冬季裡作各有千秋,也各自有其佔據的地盤與種植面積,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這三種作物都是賺錢的冬季裡作,也是供應本土的冬季裡作,只可惜,除了馬鈴薯外,其他兩種作物對糧食自給率的提升影響非常低,因為其中只有馬鈴薯是澱粉類,這也讓我們必須反思一個問題:我們對於本土產業政策該往生產台灣本土需求會賺錢的冬季裡作產物走?還是走向不會賺錢且必須依靠補貼的冬季裡作作物呢?很遺憾的,我們選擇了後者,糧食自給率這種不能反映產業真實狀況的落後指標,卻深深影響未來產業的政策方向,但試問,當補貼拿掉後,產業還會能繼續存活嗎?
回到洋蔥生產上,影響本土洋蔥產業發展最大的關鍵並非市場,台灣人對於本土洋蔥熱愛得很,恨不得市場能多一點台灣洋蔥,可惜的是,因為缺工,我們種不出那麼多洋蔥。
台灣人對於本土洋蔥熱愛得很,恨不得市場能多一點台灣洋蔥,可惜的是,因為缺工,我們種不出那麼多洋蔥。(圖:作者提供)
「缺工」同時也是屏東洋蔥產業式微的主因之一。
過去在產地缺工問題出現時,農民依靠的不是自動化或選擇代收團隊解決問題,而是仰賴國軍人力的支援,然而,一旦國軍人力撤出,缺乏自動化,也沒有如中台灣洋蔥產區專門的採收團隊協助,產業自然漸漸衰敗,這也使得產區北移,台灣洋蔥主要產區從屏東轉移到中部彰化,再隨著需求的擴大,漸漸往南,如今已跨過北港溪,連嘉義六腳鄉也能生產洋蔥。
洋蔥的採收
洋蔥採收很簡單,每一畦的寬度約種植兩顆洋蔥,有人先負責拔,再把鄰近的三畦的洋蔥集合在一起,阿婆們坐在小椅子上用剪刀剪斷洋蔥頭與殘留的根,再將洋蔥放入籃子裡,緩步前進,而身強體壯的年輕人再把籃子裡的洋蔥倒進太空包中,集滿太空包後,用山貓把太空包吊起來放到貨車上,貨車再把洋蔥載到理貨場進行去老葉分級等動作。
每一畦的寬度約種植兩顆洋蔥,有人先負責拔,再把鄰近的三畦的洋蔥集合在一起。(圖:作者提供)
阿婆們坐在小椅子上用剪刀剪斷洋蔥頭與殘留的根,再將洋蔥放入籃子裡。(圖:作者提供)
阿婆們緩步前進。(圖:作者提供)
照片中這個合作社的理貨場很有趣,這是一個農業用地的違建,過去是小型的宮廟,後來宮廟經營不下去了,就變成越南店(下方照片左上角),如今因為洋蔥的生產,又走回了正途,搖身一變成了洋蔥的理貨場。由這樣的用途轉變也可看出,當農業不被重視時,農地自然只有被侵略的命運,而當農業被需要時,就能反攻搶回失地。
理貨場過去是小型的宮廟,後來宮廟經營不下去了,就變成越南店(照片左上角),如今因為洋蔥的生產,又走回了正途,搖身一變成了洋蔥的理貨場。(圖:作者提供)
「阿婆妳幾歲?」
「這裡我最年輕,我才64歲。」艷陽下一邊剪著洋蔥的阿婆笑著回答我。
看著一個一個剪完了洋蔥,彎著腰的阿婆,手拿著椅子放在因為長期職業傷害早已挺不直的腰上,緩步走上小貨車。而一群人卻還在幻想著台灣農業非常強盛、台灣農業技術外流,但眼前這三四十年從未改變的一幕:既殘破又老化,才是台灣真正農業現況的寫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