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平軒
什麼是糧食主權?根據2007年非洲「糧食主權論壇」(Forum for Food Sovereignty)所發佈的Nyéléni宣言,所謂糧食主權即是「人民有權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糧食和農業體系,而不危害其他人或環境。」換句話說,人民有權決定自己要種什麼、怎麼種、吃什麼。更進一步,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必須分散生產資源,由個別的生產者自主掌握;必須打擊壟斷通路,讓生產者和消費者擁有更平等的訂價、議價、選擇的權力。
一言以蔽之,「糧食主權」的核心概念,就是「自主」,也就是生產者及其消費者的「主體性」。
在國際貿易流布世界、「全球化」已成常識的現在,這樣的主張看來激進、罔顧現實,其實一點也不。會這麼想的人,必定是誤解了「糧食主權」的內涵。「糧食主權」強調自主,並不反對適當且合理的交換;其對立面,不如說是大型跨國貿易的壟斷資本。這些大型跨國壟斷資本在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型態之下,盡其所能地在世界各地進行生產資源的掠奪、產品通路的獨佔,利用各種政治、法律、金融手段,剝削原本應該由生產者所享有的剩餘;
而一般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之中,其原有的選擇權也喪失殆盡:我們不能自主地選擇健康、適足、價格合理的食物,只能被迫在大型跨國資本的市場操作下、在資本家設定好的廣告與品項之下,勉強維持著有名無實的、形式上的「消費自由」。這是如今大型跨國貿易的現實,也是主流「全球化」的實踐方式。我們必須先理解這樣的實踐方式,才能讀懂「糧食主權」要反對與主張的是什麼。
柑仔店與連鎖商店的差別
猶記得小時候開在街頭巷尾的「柑仔店」,在7-11、全家、全聯等大型連鎖便利商店與超市入侵之後,幾乎消失殆盡。過去在柑仔店裡三不五時可以發現的特產品、季節品;可以個別議價和賒帳的人情味,在光鮮亮麗的便利商店裡,被統一規格的制式商品和「不二價」取代。連鎖超商因為大,所以在它進貨時,相對小的生產者沒有足夠的議價能力,超商因此得以壓低進貨成本;在它銷售時,相對孤立的消費者意見更是無足輕重。因為資本雄厚,所以超商可以耗費大量的能源在非當季的時候從地球另一端運來生鮮的食品。
相反地,柑仔店因為小,為了維生,必須用心經營每個生產者與消費者,個別生產者從而擁有較為平等議價的能力,個別消費者的意見也變得舉足輕重。因為薄利多銷,所以柑仔店必須地產地銷,減低了能源耗費,也確保了在地供需。再來,我們幾乎很難想像7-11可以賒帳,但這種普遍存在於柑仔店經營裡的現象,透露出來的卻是它的救急彈性與敦親睦鄰的人情味。
當前的全球貿易,以自由為名,但實行的卻徹底不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那一套;在全球分工的思維底下,產出的是一家又一家的血汗工廠、血汗企業,甚至血汗政府。這樣的「全球化國際貿易」,不但無助於解決糧食分配不均的問題,反而助長了貧窮與飢餓。世界最大糧食出口國的美國每天浪費掉40%的食物,但全世界每天卻有25,000人死於飢餓;因為「自由化」的「全球貿易機制」,唯一的教條是利潤的極大化,而非公平合理的分配。
作為資本家的大糧商寧願把食物送到消費力更充足的地方,好賺更多的錢,也不願送到沒錢買食物的饑荒區。在全球化自由貿易底下,一個地區能否獲得食物,不是取決於當地能否種出適足的作物,而是有沒有足夠的錢來買。
小農經濟:糧食主權的基礎
相反地,作為「糧食主權」基礎的「小農經濟」,則是以在地需求為導向的一種經營交換模式。把集中在資本家手裡的生產資源奪回來,分散到每個小農手裡,由個別家庭式農戶自由且負責地經營。
因為小,所以它必須生產多樣化的作物以面對市場、季節與氣候;因為小,所以它主要以供應在地需求為主,減少運輸過程的能源消耗;因為小,所以它面對環境變遷的時候更有調節的能力與彈性;因為小,所以它更有能力以自然友善的方式耕作,減少對農藥化肥的依賴。更重要的是,因為小,在面對運銷的難題與外在的壓迫時,小農必須團結起來,以多元創意的方式、互助合作的精神去克服各式各樣的挑戰。
面對飢餓的解方絕非全球自由貿易,因為以利潤為導向的全球自由貿易,其基本邏輯根本無法使真正需要食物的人獲得適足的食物。「糧食主權」要挑戰與扭轉的,正是跨國壟斷資本所造成的分配不均。小農經濟強調地產地銷、在地消費,重點在於生產者的生產自主選擇權,以及消費者的消費自主選擇權。小農經濟以需求為導向,允許公平、適當且合理的交換。以全球為單位的自由貿易主要目的是要掠奪剩餘、積累更多的資本;以區域為單位的小農經濟主要目的則是為了維持生計。
誠然,世界上並不是每個地區都適合種植作物,都有能力自給自足,但在全球貿易機制底下,適足的食物並不會被「自由」地「貿易」到這些地區,除非這些地區擁有比世界上其他市場更加優越的消費實力。相反地,「糧食主權」所強調的主體性,生產者適地適作,與消費者彼此自主地進行區域交換,可能更有助於解決匱乏的問題。此外,在全球貿易機制裡,我們看到的指導原則只有「效率」、「規模」、「利潤極大化」……等等,然而「交工」、「留田角」、「拾穗」等等互助、救貧的文化,都是只會誕生在以小農為主體的農村習俗。
最後,回到台灣,面對即使全面復耕也不可能達到100%糧食自給的現況,要如何免除對全球自由貿易的依賴?
事實上,影響糧食自給率的因素很多,台灣去年的糧食自給率提昇,並不是因為本國的生產增加,而是減少進口了國際價格飆漲的「黃小玉」。除此之外,飲食習慣的取向、國家政策的調整,對於糧食自給率的升降也是影響深遠。已有學者估計,若台灣目前休耕的農地全面復耕,糧食自給率可望上升到70%左右;而若消費者可以減少飼料幾乎是全面進口的肉類攝取比重,達成糧食自給率100%的目標並非不可能。
當前世界糧食危機已經高漲,「糧食安全」也成為熱門議題,但在此國際油價步步高昇之際,擴大進口增加存量絕非長久之計,到國外置田種作運回國內更是荒謬至極。期待全球化國際貿易解決飢餓問題,無異飲鴆止渴;當務之急,在於健全本國小農體制、全面推展食農教育、貫徹「糧食主權」的主張,才是真正的出路。
※ 本文轉載自上下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