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冊L5製造業補充資料~德國魯爾工業區的興衰與再造

德國魯爾工業區19世紀因開採煤礦,配合鋼鐵產業快速發展,魯爾區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業區和最大的傳統工業地域 (註:44萬公頃,約新北市2倍),亦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然在鋼鐵產業外移及需求減少下,魯爾區一些大型煤鋼聯合企業關閉,工人失業。另,重化工業集聚帶來的環境污染、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等問題,迫使許多企業的經濟活動向外轉移,也使魯爾區的工業發展難以為繼。 德國政府在經過長期,通過改變原有建築、設施及場地的功能,重現了工業區的歷史,又為人們提供了文化、娛樂生活的園地,使魯爾區從傳統工業區轉型成一具有文化、歷史、娛樂的綜合區域,為國際上工業區更新與活化的成功案例之一。

鲁尔区的区位  
 魯爾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區之一,位於德國經濟最發達的北萊茵一威斯特法倫州(簡稱北威州)的中部,面積4400平方公裡,人口540萬,分4縣11市,由城市波鴻(Bochum),波特洛普(Bottrop),多特蒙德(Dortmund),杜伊斯堡(Duisburg),埃森(Essen),蓋爾森基興(Gelsenkirchen),哈根(Hagen),哈姆(Hamm),黑爾訥(Herne),米爾海姆(Mülheim),奧伯豪森(Oberhausen)以及雷克林豪森縣(die Kreise Recklinghausen),烏那縣(Unna),韋塞爾(Wesel)和恩內珀-魯爾縣(Ennepe-Ruhr-Kreis)組成。其中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較有名的工業城市
  魯爾區有全世界最大的內河港口和歐洲最密集的鐵路網,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從19世紀中葉開始髮端,一直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核心。上世紀50年代及以前,魯爾區鋼鐵產量占到全國70左右,煤炭產量更高達80以上,為二戰後德國“經濟奇跡”做出了重大貢獻,而包括魯爾區在內的“歐洲煤鋼聯營”則是今日歐盟的雛形。

德國魯爾區的興起與發展

魯爾區自古處於東西歐往來的“聖路”地帶,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的捷徑,是歐洲的十字路口。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魯爾區又位於歐洲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內:西邊與法、荷、比、盧的工業區呼應;北邊與丹麥以及瑞典南部工業區相距不遠;東北、南面又鄰近德國下薩克森州的經濟重心區漢諾威—沃爾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業區和萊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爾多夫為中心的工業區
  19世紀上半葉,魯爾區開始大規模開采煤礦和生產鋼鐵,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業區和最大的傳統工業區。隨著魯爾區的繁榮,這裡出現了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城鎮集聚區,形成了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著名的工業城市。二次大戰時期,魯爾區的重工業資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納粹德國發動戰爭的物質基礎。戰後,魯爾區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工業產值曾占全國的40%。
  二次大戰後,由於石油消費量逐漸增加,魯爾區的煉油業和石油化工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70年代以後,電氣、電子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魯爾區生產德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硫酸、合成橡膠煉油能力、軍事工業等均在全國居重要地位。
  然而,魯爾區的工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德國作家Heinrich Boll在1958年時這樣形容魯爾區: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廠不斷冒著黑煙,鑄造廠也不停排出紅褐色的污水,還有飄浮在空氣中的懸浮粒子,使得戶外一切東西都蒙上一層黑灰。潔白的衣物穿出門去,不一會兒便成為灰色。紅瓦白牆,綠草如茵的家園,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沿岸化學工廠林立的萊因河,更有如一道被六萬多種不同化學藥品調成的雞尾酒。”
 二戰後,在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的衝擊下,百年不衰的魯爾工業區也爆發了歷時1O年之久的煤業危機和鋼鐵危機。原有的以採煤、鋼鐵煤化工、重型機械為基礎的重化工業經濟結構日益顯露弊端,區域經濟陷於結構老化的危機之中,伴隨著傳統工業的衰敗,煤礦關閉,冶煉廠停產,大量工人失業,魯爾工業區也一度陷入低谷。面對危機,德國政府審時度勢,自60年代末就著手開展魯爾區經濟結構的轉型工作。不僅前瞻性地制定了多個調整產業結構的指導方案,給予政策優惠和大量的財政補貼,而且還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成立了地區發展委員會等專門機構,充分發揮政府機構、工會、各行業協會的作用,群策群力,積極推動魯爾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經過對傳統工業近3O年的大規模改造,以及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57年的140座煤礦減至今天的7座,煤礦工人從47萬減少到4萬;鋼鐵廠從26個減少到4個,從業人員也從3O萬下降至目前的不足5萬。而服務業和其他新興產業則蓬勃出了重大貢獻,而包括魯爾區在內的“歐洲煤鋼聯營”則是今日歐盟的雛形。

德國魯爾區的衰落

  二戰後,在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的衝擊下,百年不衰的魯爾工業區也爆發了歷時1O年之久的煤業危機和鋼鐵危機。原有的以採煤、鋼鐵、煤化工、重型機械為基礎的重化工業經濟結構日益顯露弊端,區域經濟陷於結構老化的危機之中,伴隨著傳統工業的衰敗,煤礦關閉,冶煉廠停產,大量工人失業,魯爾工業區也一度陷入低谷。面對危機,德國政府審時度勢,自60年代末就著手開展魯爾區經濟結構的轉型工作。不僅前瞻性地制定了多個調整產業結構的指導方案,給予政策優惠和大量的財政補貼,而且還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成立了地區發展委員會等專門機構,充分發揮政府機構、工會、各行業協會的作用,群策群力,積極推動魯爾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經過對傳統工業近3O年的大規模改造,以及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57年的140座煤礦減至今天的7座,煤礦工人從47萬減少到4萬;鋼鐵廠從26個減少到4個,從業人員也從3O萬下降至目前的不足5萬。而服務業和其他新興產業則蓬勃

德國魯爾區的升級改造

德國魯爾區老工業基地改造的關鍵措施圍繞提升產業結構、創造就業機會、增強競爭活力、優化發展環境等基本任務,魯爾區、州、聯邦政府以及歐盟委員會採取的關鍵振興措施如下:
  (一)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協調聯邦、州和市三級政府共同參與對老工業基地的改造。
  一是聯邦政府經濟部下設聯邦地區發展規劃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州政府設立地區發展委員會及實行地區會議制度、市政府成立了勞動局和經濟促進會等職能部門,專門負責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綜合協調,以剋服“魯爾區聯合會”(早年由區內4縣11市聯合成立)後期出現的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低效的弊端;
  二是分期制定振興規劃,以規劃的廣泛認同性來保障行動的協調一致性。其地區會議的任務就是:針對市場進行分析和研究,討論當地的發展潛力以及有關勞動就業市場、基礎設施環保能源、住房質量、技術發展等問題,制定發展戰略和目標,確定具體的措施和提出具體的項目
  三是提供資金扶持,發揮政府投資的導向作用。魯爾區的各縣市凡失業率達15以上、人均收入為西部人均收入75的地區都可申請聯邦和州政府的資助,資助金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各承擔一半。凡得到批准的項目,均可獲得占投資額‘28的資金;對於可促進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環保和廢廠房利用等項目,更可得到占投資額80的資金。自1968年以來,三級政府直接用於魯爾區經濟振興(產業投資促進、技術中心興建、工業園區建設、勞動力培訓)的投資超過200億歐元,並由此帶動了高達數倍的私人投資
  (二)改造傳統產業,初步完善基礎設施1968年北威州政府制定了第一個產業結構調整方案“魯爾發展綱要”,對礦區進行重點清理整頓,將採煤集中到贏利多和機械化水平高的大礦井,其調整企業的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等措施類似於我國的“關、停、並、轉”。儘管由於成本過高使煤鋼業日漸缺乏競爭力和生存能力,但德國政府出於自身能源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減少失業壓力等方面的戰略考慮,仍採取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加以扶持並改造煤鋼業。煤炭業的優惠政策有:
  • 價格補貼。1996至1998年,聯邦政府給予主營煤炭業的魯爾集團的補貼就分別為104億、97億和85億馬克;
  • 稅收優惠。對煤炭公司所得稅予以退還、豁免或扣除,還允許煤炭企業加速折舊
  • 投資補貼。對煤礦生產合理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安排轉崗人員等提供多種補助;
  • 政府收購。為保障煤炭供應,政府收購一定數量的煤炭作為儲備,並提供貸款建立“國家煤炭儲備”,支持煤炭工業的生產和銷售;
  • 礦工補貼。主要是退休金補貼;
  • 限制進口;
  • 環保資助。為治理礦區環境提供資助,一般由州政府負擔1/3,聯邦政府負擔2/3;
  • 研究與發展補助。
  此外,各級政府還通過投入大量資金來改善當地的交通基礎設施、興建和擴建高校和科研機構、集中整治土地等措施,為魯爾區下一步的發展奠定基礎。通過“造地復田”、“復墾綠地”以及綜合利用等方式,魯爾區許多報廢的礦井得到了重新修整,大都成為傳統工業展覽、教育或培訓實習的基地。環保如今已成為魯爾區的六大支柱產業之一。
  (三)吸引資金和技術,大力扶持新興產業1979年,聯邦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及工業協會、工會等有關方面聯合制定了“魯爾行動計劃”。在繼續加大前一階段改善基礎設施和礦冶工業進行現代化改造的同時,有意識地通過提供經濟和技術方面的資助,逐步在當地發展新興產業,以掌握結構調整的主導權。例如,為優化投資結構,北威州規定:凡是生物技術等新興產業的企業在當地落戶,將給予大型企業投資者28%,小型企業投資者189/6的經濟補貼。因此,雖然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德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但2000年德國已擁有330多家的生物技術企業,其中1/3落戶在北威州。優惠的政策,加上強有力的扶持措施,使得信息、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新經濟”工業在魯爾區的發展速度遠遠領先於德國其他地區。統計顯示,目前北威州從事數據處理、軟體及信息服務的企業就超過11萬家,電信公司380多家,其中的絕大多數位於魯爾區內。另外,北威州政府將技術創新視為經濟增長的源泉和經濟振興的動力。通過組織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聯合攻關,提供資金補貼和舉辦高新技術大會來推動研發機構與企業合作,推動中小企業為大企業配套,推動企業技術設備出口。從1985年起,分5個階段共投資1.3億馬克建設了一個技術園區,其建設費用中有9000萬馬克是由歐盟、聯邦和州政府資助的。目前園區共有212家企業,創造了3650個工作崗位,且新技術的研發與創新主要來自這個技術園區。
  為確保魯爾工業區在未來競爭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州政府採取了大量措施促進高新技術的發展,並確立了12個優先發展領域,其中生物、醫療技術作為重點,此外,電腦、軟體、通信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這裡每兩年召開一次的世界高新技術大會則為高新技術產業的持續發展不斷註入活力。人們驕傲地說:“再過幾年,魯爾工業區將不再是鋼鐵冶金業的象徵,而成為高新技術的代名詞”。
  (四)因地制宜實現產業結構的多樣化,為充分調動有關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德國政府1989年制訂了“礦冶地區未來動議”,近年來又著手實施“歐盟與北威州聯合計劃”,其目標是充分發揮魯爾區內不同的區域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行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多樣化。例如:多特蒙德依托眾多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大力發展軟體業;杜伊斯堡發揮其港口優勢,成為貿易中心,並建立了“船運博物館”;埃森市則憑藉其廣闊的森林和湖泊,成為當地的休閑和服務業中心。在埃森市“魯爾文化基金會”收藏的48萬張魯爾區工業發展史的圖片資料,每年都吸引近500萬的游客前來參觀。此外,當地民眾還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性,將廢棄的礦井和煉鋼廠改造成博物館,將廢棄的煤渣山改造成滑雪場,開發出了一條別具特色的工業文化旅游路線。
  (五)積極創造就業政府為解決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失業問題,在大力發展加工業和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加強人員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多方面拓展就業渠道。此外,為企業提供相當於投資額12~23的補貼,鼓勵保持和創造就業崗位,尤其對雇佣婦女就業的企業,投資補貼高達36.5。他們規定:新的創業者從國家得到投資補貼的條件是,必須創造一定數量新的就業崗位,且保持時間在5年以上。目前,魯爾老工業區8O的勞動力從事旅游商業服務第三產業。另外,魯爾區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還十分重視扶持那些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不斷加大對中小企業科研和開發的支持力度。政府制定了鼓勵向中小科技企業進行風險投資的計劃以及聯合研究和創新網路計劃,促進和加強中小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合作。中小企業憑藉自身較強的應變能力,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為安置魯爾區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大量失業人員做出了巨大貢獻。目前8O的勞動力在中小企業就業,大量的中小企業被稱為德國經濟的脊梁。
  (六)改善環境質量魯爾區在轉型過程中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採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嚴重污染的環境,如限制污染氣體、污水的排放、建立空氣質量監測系統等。特別是針對產業撤退後土地污染嚴重,清理耗資巨大,私企無利可圖的問題,州政府設立土地基金,購地後進行修複,土地經過消毒等處理後再出讓給新企業,成為新的工業用地、綠地或者居民區。為了美化環境,提高生活質量,還在區域總體規劃中制定了營造“綠色空間”的計劃,全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昔日滿目荒涼的廢礦山披上了綠裝,塌陷的礦井成了碧波蕩漾的湖泊。目前,區內共有綠地面積約75000平方米,平均每個居民130平方米(1968年魯爾核心地區這一指標只有18平方米),大小公園3000多個,整個礦區綠蔭環抱,一派田園風光。僅北威州就擁有1600多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魯爾區還興建了大量風景優美的產業園區,吸引企業來落戶,讓企業人員感覺“在公園裡上班”。每個園區集中大量的服務性或高科技企業,不僅吸引了大量的從業人口,更加快了城市建設的步伐。現區內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24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萬以上,構成了一個多中心的萊茵一魯爾城市集聚區,總人口超過1000萬,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區之一。北威州經濟部人士表示:經過多年的努力,‘魯爾區已從“煤鋼中心”逐步變成了一個煤鋼等傳統產業與信息、生物技術等“新經濟”產業相結合、多種行業協調發展的新經濟區,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仍然是該地區面臨的主要挑戰。

8 則留言:

  1. 工業化有益處也有壞處。壞處是帶來環境污染,用地緊張,交通擁擠。但是對經濟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普10315陳夢蝶

    回覆刪除
  2. 普10104
    我覺得工業化很好,但在發展工業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要保護環境。

    回覆刪除
  3. 改造舊工業區是轉型的重點,各國都在努力

    回覆刪除
  4. 每件事都有正反兩面,經濟成長的同時,也不能忽略環境問題
    pu10122

    回覆刪除
  5. 工業化雖然帶來工作機會,但他也造成了環境的迫害,所以做每件事前都該好好考慮,並且把傷害降到最低 普10314

    回覆刪除
  6. 工業化的改變,牽連到許多的工人
    所以在做任何改變前 都要想清楚
    Pu10310

    回覆刪除
  7. 發展的同時也應該顧慮壞境的問題~pu10321

    回覆刪除
  8. 工業化對我們來說有好有壞
    普10303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