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12-2/13六和高中教師苗栗人文生態之旅

六和高中103學年度教師苗栗人文生態之旅
活動日期:2015年212-13
集合地點:上午7:50六和高中校門口
活動行程:
第一天2015/2/12
7:30-7:50六和高中校門口集合
9:00-10:00苗栗客家圓樓(後龍鎮)
【苗栗後龍客家圓樓
後龍客家圓樓鄰近苗栗高鐵站,是整條親水廊道中最精華之區域,堪稱為「北勢溪之心」,其建築形制仿照大陸原鄉土樓形制建造,除彰顯苗栗在地客家文化特質外,更結合整治北勢溪成果─親水廊道的美麗景觀,為苗栗打造亮麗的門面,呈現在地精緻藝文特色
10:30-11:30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通霄鎮)
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
民國100年所成立的臺鹽通霄觀光工廠,為全球第一座鹽業觀光工廠。廠區設有鹽來館、海洋溫泉泡腳區、廠區導覽與體驗活動等服務及設施,成為全臺唯一結合高科技精鹽生產與鹽業教育之觀光工廠。
12:00-13:00華陶窯享用傳統割稻仔飯(苑裡鎮)
午餐享用傳統割稻仔飯,體驗過往傳統農家自然純樸的人文生活
13:00-16:30華陶窯製陶或庭園生態導覽
華陶窯園區可區分為台灣式人文園林以及本土植物園兩大區域,主體風貌融合了台灣特有的建築景觀、原生植物栽培、柴燒陶藝創作、生態復育等多重面向,成為台灣中北部海線地區,首座且最具人文藝術與自然景觀結合的代表性據點。
16:30-17:00眺望火炎山(苑裡鎮)
火炎山由於風化、侵蝕作用不斷,地形切割的支離破碎,加上雨水的沖蝕,切割面往往又極為平整,因此在外形上形成尖銳山峰的組合及深谷裡滿佈軟卵石的景象。谷口堆積成礫石沖積扇,成為非常特殊的地貌。在夕陽餘暉的照映下,整座山容通紅,好像火燄在跳動一般,遂有火炎山之稱。
17:00-18:30張記客家小館(銅鑼鄉)
晚餐享用張記客家小館道地客家風味餐
18:30~夜宿百香休閒農場(南庄鄉)
百香休閒農場位於南庄鄉小東河山區,佔地約3公頃,腹地寬廣、群山環抱、大樹林立,距離南庄觀光老街約3分鐘路程,沒有塵世污染,有的盡是青山綠竹、好山好水,白天在觀景台上眺望遠處山林及野生動物,夜晚觀賞佈滿繁星點點的星空,享受溪釣及夜晚抓蝦的樂趣,也可以三五好友泡泡茶話家常,在此住一晚,體驗山中無歲月的悠遊自在。 
第二天2015/2/13
南庄鄉
7:30-9:00  早安,美好的一天開始囉! 山林漫步及早餐
9:30-11:00南庄向天湖(導覽)
南庄向天湖
向天湖位於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亦稱「仰天湖」,海拔738公尺,其盆地底部,相傳百年前,是一處湖泊,湖中魚類繁生,以前人見該湖仰向天空,而取名「向天湖」。賽夏族重要祭典矮靈祭就在此舉行。
11:30-12:30午餐-瓦祿部落餐廳特色原住民餐
向天湖瓦祿部落餐廳
南庄鄉東河村瓦祿部落餐廳,主打台灣少數民族風味餐,餐廳周邊種滿部落常見的蔬菜與調味食材,讓餐廳猶如置身森林中,還與石壁染織工藝園區合作,推出染織DIY,讓遊客體驗在地少數民族文化。
12:30-13:00瓦祿產業文化館
瓦祿瓦祿產業文化館
瓦祿產業文化館前身為老東河派出所,興建於昭和12(民國26),由本地的居民義務完工。派出所於民國77年遷出後即長年閒置而荒廢。瓦祿產業文化館造型優美,館內有老照片展示村史資料及原住民工藝文化,提供旅遊景點的咨詢服務,是遊客了解東河賽夏族、泰雅族及客家族群特色的好地方。
13:20-15:00南庄觀魚步道(導覽)
南庄觀魚步道
蓬萊溪自然生態園區(護魚步道)位於苗栗南庄的蓬萊村,沿著蓬萊溪岸闢建了一條長約2.4公里的觀魚步道,隨著溪岸的地形,或鋪枕木,或架棧道,或鋪架木橋越過險阻,或利用溪邊石塊砌成簡易的石階。步道全程路況佳,走在其間,有溪流淙聲悅耳,有魚群悠遊悅目,可說是一條令人心曠神怡的觀魚步道。
15:20-16:50南庄老街
南庄老街南庄老街位於中正路,有許多著名景點,包括老郵局、乃木坂、水汴頭洗衫坑、永昌宮、老楓樹、上崁子等景點。沿路上更有在地小吃,包括桂花釀、豬籠粄、狗薑粽、桂花梅、擂茶、滷豆干等,讓遊客意猶未盡。
16:50-18:50載滿山水、文化、客家、部落的回憶返回六和



    苗栗歷史發展
依據考古研究發現,苗栗地區曾為史前先民的生活區域,留有許多歷史遺跡。史前居民多居住在河階台地,過著以農業為主狩獵、漁撈為輔的生活方式。一千多年以前,台灣原住民移居此地,苗栗成為平埔族的生活居所。舊名「貓狸」的苗栗,即是平埔族語「平原」一詞的音譯。

自十七世紀中葉起,漢人逐漸移入屯墾,原住民被迫同化或向山區遷移。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苗栗成為一個多族群匯聚的地方,主要為客家、閩南、泰雅族、賽夏族。在十七世紀前,苗栗地區人煙罕至外地移入者不多。直到鄭成功來台驅荷,將苗栗歸屬天興縣管理,開始有計畫移入屯墾。明永曆24年,劉國軒帶族人屯墾蓬山、後攏地區,為漢人早期開拓苗栗的發端。鄭克塽降清後,清廷改天興縣為諸羅縣。清光緒13年,苗栗改制設縣。

十九世紀末,南莊、獅潭、大湖、卓蘭以西地區,己拓墾出良田數千甲。先民在艱困開墾過程中,仍重視教育與文化傳承,當地書院、義學、社學、民學林立,成為北台灣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的地區。西元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苗栗縣遭廢除。19011908年間,另置苗栗廳,到台灣光復前行政單位與名稱屢有更替。一直到1950年施行地方自治後,苗栗縣的行政區域才告確定沿用至今。


苗栗地理環境
苗栗縣位於臺灣的中北部,北邊和東北邊與新竹縣為鄰,南邊和東南邊隔著大安溪、雪山山脈與臺中縣接壤,西濱臺灣海峽。最東是泰安鄉梅園村的大霸尖山;最西是苑裡鎮房裡海岸;最南是卓蘭鎮內灣里南面;最北是竹南鎮崎頂里北側;全縣中心位置在獅潭鄉豐林村。全縣東西寬約六十四公里,南北長約五十公里,面積共有1820.3149平方公里,共有18個鄉鎮,人口約56萬人,人口密度308.8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度自竹南鎮崎頂北面起,向南延伸至苑裡鎮房裡海岸南面海岸為止,全長約50公里,外型頗似一顆鑽石。


境內山多平原少,故有「山城」之雅號。主要是原屬於臺灣雪山山脈西側的沖積扇,不斷受到河川侵蝕,漸漸分割成今日的丘陵臺地地形,數條河川隨著地勢穿梭其間,形成不同的山川風貌。在地形上大致上可分為平原、丘陵、臺地及山脈等四種,除了臺地之外,其他地形都非常有規則的由西向東依序排列。苗栗縣山地和丘陵佔全縣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著名的「山城」。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河川縱橫穿梭,因此形成多采多姿的生態環境。
苗栗縣雨量豐沛,大、小河川密佈。主要河川由北至南有中港溪後龍溪西湖溪大安溪。中港溪發頭於鹿場大山(樂山)西北側,流域涵蓋本縣北部及新竹縣西南部;後龍溪發源於鹿場大山西南側,流經本縣中部;西湖溪發源於三義鄉關刀山北側,流經本縣中西部;大安溪發源於大霸尖山西側,流經本縣南部及台中市北部。在境內超過3400公尺以上屬於高山寒原生態區;3000公尺以上則屬高山草原生態區;海拔2000~3500公尺左右則屬於典型的針葉樹生態區,也是各種稀有野生動物繁殖棲息最重要的地區之一。高度在500~2000公尺的山區,為落葉樹與常綠闊葉樹混生之生態區,是各種動物及昆蟲繁衍之絕佳場所。此外,還有高山溪流生態區、沼澤生態區(如竹南的水筆仔紅樹林)以及水潭生態區。

AP2414.JPG

苗栗族群分布

苗栗縣的族群由漢族 (客家人為主,閩南人次之)及原住民族這兩類民族共同構成。苗栗縣人口將近五十七萬,是一個多族群多語言的縣分,其中客家人約占百分之六十四(36萬人),閩南人約佔百分之三十,原位民百分之二,其他省籍約佔百分之五。客家人使用四縣、海陸、饒平等客家話,閩南人使用泉州、漳州話,原住民語又分為平埔族道卡斯、賽夏和泰雅三種語言,其他省籍則使用國語為主。苗栗縣昔日為道卡斯族及後壠社群的原鄉,荷西時期對於這些原住民族部落已有詳細的記載,清領初期郁永河的《裨海記遊》及日治初期伊能嘉矩的《踏查日記》亦予以詳盡調查。這群原鄉人逃過了大航海時代殖民當局的壓迫,卻逃不過清領時期漢族先民如潮水般湧入,在經濟上及文化上的衝擊。最終僅少部份離開原鄉,遠走埔里盆地。大部份選擇融入漢族文化,與所有人和平共處,而消逝於歷史舞台。 

賽夏族居住於今新竹縣五峰鄉及苗栗縣南庄鄉一帶,清領時期族群勢力最盛北達鳳山溪,南至後龍溪,東與泰雅族人為鄰,西至竹苗海岸;但受到漢族先民及泰雅族的雙重壓迫,及南庄事件的打擊,族群勢力日漸衰退。人口約六千餘人(居住在苗栗縣境內的賽夏族約二千五百多人)人口僅次於邵族的第2稀少民族,其日常生活深受泰雅族及客家族群雙重影響,傳統文化急速消逝中。位於南庄的賽夏族人多半會說客語,而五峰鄉的族人大多以泰雅語為主,深受鄰近泰雅族客家影響
  

對儀式的強調,可以說是賽夏族文化表現的主要特性。各種不同的祭儀,結合神話傳說,配合獨特象徵物的運用,形成文化信仰、價值觀和集體記憶的核心。巴斯達隘(矮靈祭),是現今最受外界矚目的賽夏族文化表徵。因為和祭典相關的神秘傳說故事,四天三夜盛大的歌舞儀式。族人對矮靈們感謝與追思,從賽夏族人由各地趕回參加祭典,且虔敬的遵守儀式禁忌可以看出來。巴斯達隘(矮靈祭)舉行的時間現在大多固定在農曆十月中旬,也就是第十個月圓的時候舉行,每二年舉行一次小祭,每十年一次大祭。賽夏族的傳統手工技術以紡織與編籃的工藝在各族中最具特色。
傳說賽夏族的祖先發源於大霸尖山,目前則定居於苗栗縣南庄鄉與新竹縣的五峰鄉境內。

賽夏族社會有很清楚的姓氏制度。賽夏族人的姓氏制度很特殊,以動物、植物、自然現象做為氏族的圖騰,並加以運用在漢姓上面。如目前姓「風」的族人相傳是風的後代;「日」姓族人則是神話中射日英雄的後代;而「芎」姓表示他們的祖先來自長滿九芎樹林的地方。 這些姓氏不僅說明了賽夏族人的圖騰觀念,也符合了氏族的需要,由於傳統姓氏轉換至漢姓的成功,賽夏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當中,唯一能夠直接由漢姓看出氏族關係的族群。

賽夏族人多將織紋圖案視為是代表個人及家族傳承的智慧與殊榮;每家有其熟練的圖紋織造技術。傳統織紋圖案常見的有菱形紋、卍字紋、XO紋、線條紋等。主要由紅、黑、白三色交錯變化而成。以圖案元素來說,和泰雅族的織布非常類似(菱形紋、線條紋)。賽夏族人主要的色系代表紅色:對待他人要熱情;黑色:做人不可黑心;白色:心要純潔。
  

賽夏族圖騰

泰雅族相傳發源於南投縣仁愛鄉山區,在清領時期開始向外拓展,勢力遠達花蓮、南澳及烏來,目前主要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及雪山山脈地區,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是北部最為強勢的原住民族。2014年的總人口數約八萬五千餘人,就人數而言,僅次於阿美族及排灣族,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的第三大族。苗栗縣境內大部分以泰安鄉、南庄鄉及大湖鄉為居住地,人口數約四千人。
  
泰雅族群主要分布區域,台北縣烏來鄉,桃園縣復興鄉,新竹縣尖石鄉、五峰鄉,苗栗縣南庄鄉、泰安鄉,台中縣和平鄉,宜蘭線大同鄉、南澳鄉,花連縣秀林鄉、萬榮鄉、卓溪鄉(太魯閣族)泰雅族素以男子勇武善獵,女子長於織布著稱。昔日男女在臉部刺青,表示已成人或是榮譽的象徵,同時在盛行獵首的當時,亦有辨識敵我的作用,此習俗自日據時期被嚴格禁止以後,已不復存,只有在居住深山中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臉上尚可見到。


編織

在衣飾方面,泰雅族所編織的布匹紋路線條以及色彩的調配藝術,是台灣原住民中最美觀而精 緻的。昔日泰雅族人的衣料是以苧麻織成的麻布為主的,而從種麻、晒麻、搓纖、紡紗、絡紗 、煮線、整經到以水平背帶機織布的所有工作,都是由女性一手包辦的。

雅族婦女精於紡織工藝,在台灣原住民中最為發達者。古代泰雅族男女性都以自己織成之麻布為衣料,其完全用苧麻織成之麻布稱Malatsa,其中腰一段用黑棉線滲織者稱Tsinubahen,用紅藍毛線滲織者謂Lamoan,經緯皆以毛線交織者稱Xaivilan。泰雅族人的服飾是為了表現美觀和社會地位,因此從頭到腳各種飾物有冠飾、耳飾、頸飾、臂飾、腕飾、腰飾、和腿飾等,每一種飾物都很精美,很能表現泰雅族的藝術天份。泰雅族人用苧麻為材料,剝取表皮後曬乾、挑紗、紡線,再經過清水洗滌後便開始定線、整經、織布。區域不同,而採用不同色系,但大抵喜用藍、黃、紅、黑、白來組成,利用植物的莖葉或果實染色再織入布匹裡,以簡單的顏色創造出滿目斑爛的熱鬧織品,雖然看起來形式簡樸,顏色的佈局卻艷麗耀目。 由於分佈極廣支系眾多,泰雅族每個山頭區域的織布都表現的很獨特,例如顏色、圖騰紋樣,但織物的紋樣還是以菱紋及橫條為基本元素,加以組合變化,讓織布的人有依循的織路,凡織布的女人都認為服飾中多彩的橫線是通往祖先福地的彩虹橋,多變的菱紋,代表無數祖靈的眼睛。
紋面
泰雅紋面國寶
狩獵
對於泰雅族的原始遊獵文化,肇始於泰雅族原居於台灣北部險阻之地,生活條件較差,古時維 持狩獵優位的原始生活,後來受漢族移民以及平埔族的影響,採取了狩獵與農耕並重的生產形態。 他們一般都是在秋冬時候狩獵,此時動物遷至海拔比較低的地方,而且比較肥碩,又因為氣溫較低,獵物屍體比較不容易腐爛。泰雅族古老的狩獵傳統及一些年長的獵人具有野生動物永續利用的保育觀念,當發現自己獵區內的動物變少時,會停止放置陷阱,待族群恢復後再從事狩獵,但現代無視於傳統的告誡,以至於山區的野生動物遭到強大的狩獵壓力。目前在生態保育的需求下,國家公園內全面禁獵,期望能使野生動物慢慢地恢復生息,以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
結構
泰雅族人以gaga的集團為生存單位,有嚴格的頭目倫理,因為頭目是族人依據民主原則推出的領袖。此外,泰雅族人也重視婚姻關係,求婚時要請頭目代為提親,男方必須把自己的族譜歌唱出來,女方也唱一次,老者發現其中有親戚關係時,就不能成婚,而婚事一旦談成,男方就送女方一把刀,代表「我把力量加給你」。

泰雅人的宗教信仰以祖靈的信仰為主,並以超自然的神靈信仰(rutux)最為重要。rutux作為一種無形的超自然力量,使泰雅人在治病、消災祈福時,都會祭祀rutux請其保佑。
泰雅人相信祖靈(utux)是宇宙的主宰,也是一切禍福的根源,因此泰雅人對祖靈是以服從的態度,無條件的遵照祖訓,如此便能得到祖靈的庇佑而豐收健康,反之,則會受到祖靈的處罰,此時就必須以贖罪的方式獲得赦免。

客家人
苗栗縣在清朝時代,是苗栗客家人開墾最盛時期。目前沿海四個行政區竹南、後龍、通霄及苑裡,主要居民為使用閩南語的族群。除沿海四鎮及泰安鄉以外的各鄉鎮,主要人口都是使用客家語的族群(苗栗市素有「山城」之稱,地處苗栗縣的中心位置,後龍溪自市區東部蜿蜒流過,地形上多屬河谷平原,地勢平緩,因此早在清乾隆二年(西元1737),廣東省鎮平縣的謝鵬仁兄弟就在維祥、內麻、芒埔等地區開墾,於是廣東鎮平、海豐、陸豐的粵籍移民相繼渡海而至,苗栗市因而成為客家人聚居之地。苗栗縣18鄉鎮市,除廣義海線4鎮,與一個原住民鄉泰安鄉外,其餘13個鄉鎮市,都是客家人為主。 所以,苗栗縣也跟新竹縣一樣,是臺灣的「客家大縣」(臺灣人口客家人佔18.1%,約419.7萬人,其中新竹縣71.6%、苗栗縣64.6%是客家人)


一般人對台灣客家的認知大都停留在北部桃竹苗、南部六堆的印象,但事實上客家人來台開墾是分佈在全省各個角落,這裡只介紹桃竹苗地區客家族群。桃竹苗客家有其自己的風貌與特色,桃竹苗地區的客家分佈,應該是現今台灣最大的客家分佈區域。而這地區所操持的口音大都以「四縣腔」和「海陸腔」為主,而由於都是地處山坡地,所以客籍人士來此大都是以開墾土地從事農業為主,於是有很多「墾號」出現。但隨著人口逐漸增多,必須開始和其他族群爭取生存空間,所以組成的「墾號」必須建立隘防,稱為「隘墾」,亦即武裝性的土地開發「墾號」。所以「墾號」成了桃竹苗地區的發展特色,例如:苗栗的「金萬成」、「廣泰成」、新竹的「金廣福」等,都是當時非常有明的「墾號」,而在這些「墾號」中,其中屬最大的應該是現在位於新竹北埔地區的「金廣福」,被稱為大隘。所以現在留下來的這些遺址可說是桃竹苗客家族群的歷史標記與文化象徵。除了具有很多的「墾號」特色外,還有一個較著名的特色就是「義民信仰」。

第一天行程(2015/02/12)
第一站:後龍客家圓(苗栗縣後龍鎮新港三路295)
分佈於福建的客家土樓群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堪稱是中華傳統民居的瑰寶,獲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行列,並成為公認最具客家文化代表性建築,看到土樓就能夠聯想到客家。土樓造型的「客家圓樓」,除彰顯苗栗在地客家文化特質外,更結合整治北勢溪成果─親水廊道的美麗景觀,為苗栗打造亮麗的門面,呈現在地精緻藝文特色。
客家圓樓鄰近苗栗高鐵站,是整條親水廊道中最精華之區域,堪稱為「北勢溪之心」,其建築形制仿照大陸原鄉土樓形制建造,客家味十足,另設有環池步道,觀景弧形平台、入口迎賓廣場及親水棧道等豐富的遊憩設施。客家圓樓佔地2,385 平方公尺、總樓板面積3,476 平方公尺,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的結構,空中俯瞰呈現一個環形建築結構。客家圓樓的規劃方向是以本土客家文化為主軸,尤其苗栗是客家音樂戲曲發展重鎮,因此定位為客家戲曲與音樂之主題場館,安排相關展演節目活動,並邀請表演團體進駐,供民眾欣賞研習。
AP2CD6.JPG 後龍客家圓樓-地圖資訊
客家圓樓的一樓主體為圓型展演劇場,台上有斗大的客家戲臺字樣、花布燈籠高掛兩旁、觀眾座位則是古樸的板凳;二樓主要為展示空間,規劃有「客家戲曲館」、「客家音樂館」及「城市文化交流 展」,屬靜態展覽;三樓設置DIY研習教室,另外還有多媒體互動專區,運用虛擬合成技術,讓自己與苗栗多處著名景點及建築物合影留念;地下一樓則為多媒體放映室,播放相關影片。
 

福建土樓通常是指閩西南獨有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築承重生土牆壁所構成的群居和防衛合一的大型樓房,總數約三千餘座。主要分布地區包括漳州市南靖縣、華安縣和龍岩市永定縣。福建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土樓內住戶擁有從底層到頂層的單元,各從二層以上,各房間門前有環形走馬廊,每層有四五部公用樓梯。內通廊式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客家人聚居的永定縣,又稱為客家土樓,以永定縣湖坑鎮振成樓為代表。
   

(補充:「後龍」地名由來於聚落建立在後方有長條狀起伏的地方,故有『後龍』之稱)

第二站臺鹽通霄精鹽廠觀光工廠(苗栗縣通霄鎮內島里122)

AP537B.JPG灣鹽業原係採用傳統日晒法,為提昇國人用鹽品質,政府引進日本先進離子交換膜電透析製鹽法,先於精選之海域環境汲取天然海水,經過濾去除懸浮雜質後再使用精密離子交換膜(可抑制重金屬、高分子清潔劑、界面活性劑等有害人體之污染物質透過)電透析濃縮及加熱蒸發結晶,經高溫乾燥後生產,並於六十四年六月完成通霄精鹽廠建廠,供應全國鹽品需求。此製法係品質符合國家標準CNS4056及國際食用鹽衛生標準;另亦利用製程產出之純淨冷凝水,產製包裝飲用水產品,皆以HACCP精神進行管理,並依據食品GMPISO 9001/ISO 22000標準要求,建立品質及食品安全管理系統,已達國際一流水準。
 img2.gif
為結合製鹽廠獨特產鹽製程、週邊旅遊景點及臨近觀光工廠成為一兼具教育與休閒之帶狀景點,提供民眾一個感性休閒與知性教育之場所,於民國100年成立台鹽通霄觀光工廠,成為全球第1座鹽業觀光工廠。廠區設有鹽來館、海洋溫泉泡腳區、廠區導覽與體驗活動等服務及設施,成為全台唯一結合高科技精鹽生產與鹽業教育之觀光工廠。「鹽來館」集合現代鹽業介紹與多功能教室的綜合展示中心,館內展示導覽,藉由一滴海水的祕密旅行過程,揭開臺鹽通霄精鹽廠的高科技專業製鹽工法與企業經營文化,遊客也可透過參與各種與鹽相關的科學體驗活動,進一步認識鹽製品的大千世界。
  
鹽來館:
為一座集合現代鹽業介紹與多功能教室之綜合展示中心。館內展示導覽是藉由一滴海水的祕密旅行過程,揭開台鹽通霄精鹽廠的高科技專業製鹽工法與企業經營文化。遊客亦可透過參與各種有趣之鹽科學體驗活動,進一步認識鹽製品的大千世界。
海洋溫泉設施:
利用電析後之較淡之海水加熱後送至海洋溫泉溪,供遊客泡腳休閒保健。
日式庭園景觀:
以日式禪意庭園精神元素─枯山水為主體,設計以手挑石排設而成的波浪地景。
鹽雕文化創意園區:
鹽雕藝術以鹽為核心素材,突破鹽品易溶損、難塑型之極高難度,手工創作全球罕見之獨特藝品!
鹽宗「夙沙氏」雕像:
豎立全國首座鹽宗「夙沙氏」雕像,並立牌解說「鹽宗夙沙氏煮海為鹽的傳說」,讓來訪遊客在參訪國內唯一以海水產製食用精鹽的工廠外,也可增加一些知識性與教育性,增廣見聞。
「鹽的故鄉」巨石碑:
建立「鹽的故鄉」巨石碑在如茵草坪上,供遊客攝影留念,讓遊客瞭解通霄精鹽廠是真正的製鹽專家及台灣食用鹽的故鄉。
巨型鹽包及鹼性離子水模型:
鹽來館前設置有巨型特級精鹽模型、在鹽的故鄉石碑旁亦豎立巨型鎮廠之寶-鹼性離子水瓶模型,供遊客拍照留念。
展售中心:
為滿足遊客選購本公司優良產品願望,成立臺鹽生技通霄店,販售台塩產品並附設地方特色產品販賣部,使遊客在享受本廠獨特風光之餘,亦能選購優質商品
選在通霄製鹽原因:‧
附近河川少,海水含鹽分較高,濃度亦較穩定。
‧附近工廠少,海水乾淨未受污染,浮游海生物亦少。
‧配合動員計畫及人口分佈情形,設於人口分佈較集中之中北部地區。
‧靠近公路、鐵路幹線,有利器材及成品之運輸。
‧工廠所需能源可就地採用天然氣,節省燃料及運費。 
台灣鹽業發展簡介
民國38年(1949年),一批自大陸來台的中國鹽業公人員,成為台灣鹽業的重要管理幹部。民國41年(西元1952年)台灣製鹽總廠成立,這批新管理人員融合了日本人及在地鹽工的產製經驗,為台灣鹽業注入了新的生產技術及管理方式。鹽總經理裴超於民國69年上任後,面對傳統產曬方式成本偏高、鹽村青壯人力外流,及曬鹽品質未能達到鹼氯工業的需求等問題,決定大規模實施鹽灘機械化。收鹽、挑鹽都屬於勞力密集的工作,佔曬鹽人力70%以上,所以,自戰後以來,台鹽一直以「機械代替人力操作」的概念,作為「降低生產成本」、「提昇曬鹽品質」的工作重點。
民國4060年代,台鹽員工秉持「不斷嚐試、不怕失敗」的發明精神,自力研發、改良各種不同形式的機械,試圖以小規模機械化操作來提昇鹽田工作的效能。為了提昇食鹽品質,民國64年(1975年)通宵電析精鹽廠完工,將台灣食鹽品質提昇到國際水準(火力發電廠位於通西里海濱的發電廠,通霄精鹽廠由日本引進最先進的離子交換膜電析製鹽法,利用電能直接至自海水中提製高品質精鹽)。在提高產量方面,50年代起海埔地開發新鹽灘和70年代的鹽灘機械化,皆以滿足大量工業用鹽需求為目標。限於天侯條件,本土鹽業再如何努力,仍不敵國際鹽價的競爭,85年(1996年)台鹽與澳洲丹皮爾(Dampier)鹽業公司合資成立澳洲「麥克勞湖(Lake MacLeod)鹽業公司」,共同生產工業及農業用鹽。台鹽公司不再販售鹽之後,首先推出產含有鹽成品的沐浴用品。此外,通宵精鹽場在製作食鹽的過程中,同時能產出清淨的海洋生成水。後續更進入生技(膠原蛋白、微生物製劑)事業,全面轉型。

(補充:通霄原稱為『吞霄』,是道卡斯族的社名。日據時期時,以其當地的虎頭山平地突起,聳入雲霄,便改此地為『通霄)

第三站:華陶窯(苗栗縣苑裡鎮南勢里31)

「華陶窯」名稱的涵義,即是有花有陶的柴燒窯場,秉持著「根源本土」的價值觀,成立於西元1984年,位於苗栗縣苑裡鎮,背倚火炎山,俯瞰大安溪沖積扇平原,總佔地面積近十一公頃,園區可區分為台灣式人文園林以及本土植物園兩大區域,主體風貌融合了台灣特有的建築景觀、原生植物栽培、柴燒陶藝創作、生態復育等多重面向,成為台灣中北部海線地區,首座且最具人文藝術與自然景觀結合的代表性據點。
AP0C80.JPG
華陶窯是台灣首座發展與推廣現代柴燒藝術的人文窯場,將苗栗傳統登窯的活化再生,運用相思燃柴的在地獨特之美,創作出登窯與柴燒陶的特色。內有結合以本土思維作為設計藍圖之園林,具體而微的呈現出近代台灣建築景觀的工法與美學。其中紅磚黑瓦木板門乃記錄著台灣移民統治的歷史軌跡;運用就地取材的大安溪石,塑造出特有的河岸環境景觀;詩牌-景到隨機的文學意境、書寫季節時序中的感知;篳路藍縷山門-還原與融合民俗生活的景觀原貌。
AP4DFC.JPG  
華陶窯是個應用台灣植物社會的原住民,結合景觀、文學與民俗,發展出兼具教育推廣與休憩功能的情境式植物園林。園方針對遊客設計旅遊行程包括庭園導覽、600多種原生植物導覽、捏陶及割稻仔飯等。可分成「人文庭園」和「自然生態植物園」兩個部分:「人文庭園」因建築特色揉合臺灣歷代台灣族群的統治開發的歷程,包含荷蘭式砌法的紅磚牆、日本式的黑瓦、中國閩南式雙扇木門、臺灣原住民式屋牆植被,此四大特色的結合,被園林設計界稱為首座「台灣式人文園林」。另有「生態植物園」則復育多種臺灣原生植物,如:台灣百合鐵炮百合金花石蒜臺灣澤蘭,臺灣原生稻金毛杜鵑烏來杜鵑等植物。 

補充:
柴燒登窯:登窯發源於中國大陸,到台灣日治時期才由日本人引進台灣;在大陸稱為階級窯串窯,在台灣稱之為目仔窯坎仔窯登窯是由幾個長方形窯室連續排列而成,一般是依山而建,或在平地把地面逐漸墊高,使成一傾斜面,其斜角在15-20度之間,在傾斜面上依次往上構築窯室。登窯的主要結構包括窯頭的燃燒室、中間的窯室和窯尾的煙囪三部分組成,其中燃燒室是提供熱源的地方,位置最低,其後連接幾間窯室,所連結的窯室從前面到後面一級級加高,到最後的煙囪為最高點。其窯室依規模不同,從1、2間到早期商業化陶瓷產量的十幾間窯室都有。目前台灣的登窯多已不再燒製使用,僅為古蹟保存及觀光用途。唯華陶窯中型4間窯室的相思柴燒登窯仍常年持續燒製藝術花器,目前多為每年1月及7月各燒製一次。燃燒柴薪僅使用相思樹,每次燒製需約10~15噸,費時8天7夜,24小時人工投柴加溫至攝氏1250度,始得溫潤鎏金色澤陶器。

第四站:火炎山(苗栗縣苑裡鎮南勢里31)


火炎山位於三義鄉、苑裡鎮交界,海拔602公尺,在地質上屬第四紀的台地堆積,是劇烈造山運動的產物,其岩層主要由厚層礫石組成,間夾薄層砂岩,膠結力弱;由於風化、侵蝕作用不斷,地形切割的支離破碎,加上雨水的沖蝕,切割面往往又極為平整,因此在外形上形成尖銳山峰的組合及深谷裡滿佈軟卵石的景象。如由南向北觀之,則更能顯現其雄偉壯麗的景觀。在南向的山澗有時無水,望似卵石河流。谷口則堆積成礫石沖積扇,成為非常特殊的地貌。尤其在夕陽餘暉的照映下,整座山容通紅,好像火燄在跳動一般,遂有火炎山之稱。由於山區地形陡峭惡劣,不適合農林業開發利用,因此保留了相當豐富的台灣原生植物,目前發現有三百七十四種之多,其中以馬尾松和杜鵑最多。火炎山擁有彌足珍貴的天然資源,不但地質景觀獨具一格,而且植物多而出眾,因此由農委會於民國751986)年列為自然保留區。
AP02A0.JPG
在中山高速公路上行車,經常是火炎山以南晴空萬里、以北則是濃霧籠罩,形成一奇特景象。這是因為西南部地勢較平坦,到了火炎山開始有較高的丘陵地形,因此,西南氣流受到抬升作用而產生了雲、雨、霧的天氣現象。火炎山因為地處南北氣候的交界帶,因此有「陰陽怪氣火炎山」的美名。


(補充:『苑裡』地名是由來於道卡斯族『苑裡社』的社名。)

晚餐張記客家小館道地客家風味餐
(苗栗縣銅鑼鄉中正路19-10 037-985222)

張記小館在客家料理中加入飲食新創意,無論是烹餁技巧或是食材的選用,不斷創意又能保存原味才是真功夫,白斬土雞選用有嚼勁的放山雞肉,並用山泉水予以汆燙來呈現肉質的原汁原味,而清香四溢的麻油白帶魚、筍干蹄膀,每口也都充滿驚艷的嗞味。
(補充:銅鑼原名為『銅鑼灣』,因為聚落建造於三面環山的弧形山麓,地形類似銅鑼,故有此稱。)
夜宿百香休閒農場(苗栗縣南庄鄉南江村14鄰小東河23號電話:037- 821850) 
百香休閒農場位於苗栗縣南庄鄉小東河山區,佔地約3公頃,腹地寬廣、群山環抱、大樹林立,距離南庄觀光老街約3分鐘路程,沒有塵世污染,有的盡是青山綠竹、好山好水,白天在觀景台上眺望遠處山林及野生動物,夜晚觀賞佈滿繁星點點的星空,享受溪釣及夜晚抓蝦的樂趣,也可以三五好友泡泡茶話家常,在此住上一晚,吃鮮筍、品嚐美味鱒魚,起個大早,體驗山中無歲月的悠遊自在。
AP412B.JPG

AP0F16.JPG

第二天行程(2015/02/13)
南庄鄉簡介
南庄鄉位於苗栗縣邊境地帶,其開發始於清嘉慶23年,南庄曾有一段黑金歲月,人口將近三萬人,街上酒家茶室十餘家,戲院也有三家,自從煤礦停採林木也失去採伐的經濟價值之後,南庄便沉寂了下來,有十餘年的時間,南庄似乎無人聞問,因此保留了原始的資源;南庄也是客家人、賽夏族、泰雅族共居的地方,可以說是族群融合的最佳代表,物產豐富,其中以桂竹筍、鱒魚、香菇為三大特產,此外也是一葉蘭及金花石蒜的主要產地之一;近年來,南庄運用天然景觀資源,開發休閒勝景,帶動了南庄鄉的經濟景氣,而且南庄鄉劃入國家風景區,將南庄的觀光事業更上層樓。(地名由來:本地村落位於早期的墾成地『田尾公館』之南方,故稱為『南庄』)



第一站向天湖
AP42D9.JPG向天湖位於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亦稱「仰天湖」,海拔738公尺,其盆地底部,相傳百年前,是一處湖泊,湖中魚類繁生, 以前人見該湖仰向天空,而取名「向天湖」。東南隔光天高山稜脈與鹿場為鄰,西南接連蓬萊村,西北面山下是南江村、東河村。後因大東河支流向源頭侵蝕,湖水流失,但卻留下肥沃的土壤, 移居此地的原住民,藉此耕地。近年政府將溪谷築堤儲水, 向天湖又回復舊觀。光天高山為加裡山脈的一條支稜,東側受大東河的切割侵蝕,峭崖壁立;西側則山坡平緩,稜脈較寬廣。向天湖位於西側山腹中,盆地內梯田廣布,周圍杉林、雜木、桂竹林立,綠意盎然,因地勢較高,所以在冬春之際經常霧氣瀰漫,白雲縹緲,如入仙境。同時也興建賽夏博物館,配合觀光需求,許多原住民也在此販售農產品,如當季水果、蜂蜜、小米酒、麻薯等等,都得到遊客的喜愛。



向天湖每兩年一祭,十年一大祭的矮靈祭,極富深遠的歷史意義及原始神秘的氣息,是賽夏族人最重要的祭典。矮靈祭於每隔一年的農曆1015日前後舉行,共43夜,賽夏族人希望民眾懷著虔誠、尊敬原住民文化的心情上山參觀,共同努力保存賽夏族矮靈祭的原始風貌。
矮靈祭的由來:舊時,身高不到一米的黑矮人擁有一身技能,他們教導賽夏族農耕、祭神的方法,讓賽夏族的族人有了穩定的生活技能,每年農作收成的時候,賽夏族人會邀請矮黑族到部落裡做樂,慶祝豐收,漸漸的,接受邀請的矮黑族對賽夏族的婦女有了不軌的舉動,在一次舉行豐年祭的時候,賽夏族人於是設計陷阱使矮黑族人死亡,此後,農作不再如同往年豐收,而為了慰藉死去的矮黑族人,於是舉行「矮靈祭」,在農曆10月中旬舉行,現在已經由原來的一年一祭,改為兩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
 

巴斯達隘祭典的儀式

古時候的巴斯達隘祭典(矮靈祭)的祭儀活動,從請神、迎神、迎靈、娛靈、逐靈、到送靈等儀式,原來是六天五夜的通宵歌舞儀式,但因時代不同至今已更改為四天三夜,主要儀式分為迎靈儀式,又稱招靈,賽夏語稱為Kistomal『給斯杜瑪兒』;娛靈儀式賽夏語稱為Paph nawa sak『巴巴茲那互沙克』;逐靈儀式賽夏語稱為PaPaz nao or lar『巴巴茲那噢額拉了』;最後的儀式是送靈儀式賽夏語稱為PaPaosa「巴巴奧沙」等儀式,賽夏族巴斯達隘祭典(矮靈祭)在徹夜的歌舞中,會唱許多的歌由及不停的跳舞,在低迴的歌聲及不同跳法的舞步中,訴著著賽夏族人與矮人之間的種種恩怨。 

賽夏族文物館(南庄鄉東河村16鄰向天湖25)
賽夏族是原住民族群中的少數民族,據統計,人數大約僅有5000人,居住地以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庄鄉與獅潭鄉為主,又以鵝公髻山、橫屏背山為界,分為南賽夏與北賽夏兩個族群。由於人數不多,文化保存不易,所以苗栗縣政府便爭取經費,於向天湖畔設置賽夏族民族文物館,以便將賽夏文物好好的傳承下去。「賽夏族民俗文物館」係獲原民會補助經費,由縣府編列預算興建。文物館位於向天湖畔,一邊即為矮靈祭祭場,四週湖光山色環繞,景色秀麗。

  AP196F.JPG
文物館為三層樓式建築,其中一樓為典藏空間及湖畔餐廳,二樓為入口大廳及主題展示館,三樓則規劃為行政辦公室及展示區、部落教室,全館外牆以象徵賽夏民居型式的竹編包覆,入口並豎立賽夏族圖騰柱,民族意象頗為強烈。此外,還有介紹賽夏族姓氏的姓氏牆、會客室等空間。館內蒐藏了許多賽夏族的竹編、苧麻織品、原住民創作藝品,還有他們所使用的捕魚與農耕器具,並說明了賽夏族祭典的流程,它不僅是個讓外界人士了解賽夏族的地方,也肩負著傳承賽夏族文化的使命。
午餐:向天湖瓦祿部落餐廳(苗栗南庄鄉東河村578)



苗栗縣南莊鄉東河村瓦祿部落餐廳,主打台灣少數民族風味餐,餐廳周邊種滿部落常見的
蔬菜與調味食材,讓餐廳猶如置身森林中,還與石壁染織工藝園區合作,推出染織DIY
讓遊客體驗在地少數民族文化。瓦祿部落餐廳由東河小區發展協會經營,社區媽媽一同
研發地道原住民創意料理,   餐廳周邊種滿筆筒樹、刺蔥、馬告、肉桂樹等原民蔬菜,還
設有生態池、石階步道供遊客休憩,餐廳內、外還以大量竹材裝飾,相當有原民特色。
料理都是現採現做,炒蕨葉、山蘇都在後方的菜園裏採摘,蒸魚、煮湯所需的刺蔥、馬告
則種在門外,就跟平常在家的料理方式一樣。部落餐廳的招牌菜瓦祿夾餅是將糯米搗成
麻糬後油炸,再夾入鹹豬肉,很受歡迎;馬告養生鍋則以山胡椒提味,加入大量蔬菜烹
調,口感清新不油膩;被原住民稱為山大王的筆筒樹心,經大火快炒,僅用鹽簡單提味,
也是很受歡迎的特色菜。

第二站瓦祿產業文化館

AP6784.JPG
瓦祿(Walo)是賽夏族語的『蜂蜜及糖』的意思,意指這裡蜜蜂成群,更有豐富動人的
天然美景瓦祿產業文化館前身為老東河派出所,興建於昭和12(民國26),由本地
的居民義務完工,造價為當時168日圓。派出所於民國77年遷出後即長年閒置而荒廢。
瓦祿產業文化館造型優美,館內有老照片展示村史資料及原住民工藝文化,提供旅遊景
點的咨詢服務,是遊客了解東河地方特色的好地方。館內展售區提供原住民特色文化商
品及當地農特產品。瓦祿當地的居民更特別的是包含了三個不同群體:賽夏、泰雅以及
客家。因此在這個文化館中,可以看到處都有文化融合的手工藝品陳列展售諮詢服
務台的牌子,能分別看見三個不同群體最具涵的圖騰,賽夏族是八卦圖案,泰雅族是
祖靈的眼睛,以及客家人是油桐花作為代表。農產品有小米、山胡椒油、山胡椒精油及
刺蔥粉乃屬於東河社區才看得到的特有伴手禮
瓦祿產業文化館8
第三站南庄護魚步道
蓬萊溪自然生態園區(護魚步道)位於苗栗南庄的蓬萊村,以觀魚步道而聞名。此生態園區
沿著蓬萊溪岸闢建了一條長約2.4公里的觀魚步道,隨著溪岸的地形,或鋪枕木,或架棧
道,或鋪架木橋越過險阻,或利用溪邊石塊砌成簡易的石階。步道全程路況佳,走在其
間,有溪流淙聲悅耳,有魚群悠遊悅目,可說是一條令人心曠神怡的觀魚步道。
AP728E.JPG
蓬萊溪位於南庄西南部,是中港溪的上游,由於僻處山野之間,溪流兩側峰巒陡峭,四
周桂竹林、天然雜木林混生,蒼鬱參天,山川交錯,置身其間,時而聽到森林與山風對
話,時而聽溪水與魚群歡唱,渾然天成的自然景致讓人身心靈得到釋放並帶走滿滿的能
量回家。看著眼前清澈溪水,魚兒成群,你一定不相信,這裡曾經魚兒絕跡;能有今日
的美麗面貌,是南庄鄉民努力的成果。當初一群熱愛家鄉的地方人士,有感於溪流生態
遭到破壞,自發組成「蓬萊溪守望相助護魚巡守隊」巡守溪道間,提醒並勸導溪流中活
動的遊客,減少對溪流生態產生的壓迫,希望能讓溪流回復原來風貌,苗栗縣政府也於
2001年公告南庄鄉蓬萊溪中、上游實施封溪護魚,全面禁止在護魚溪段內從事任何捕魚
或釣魚活動,是苗栗縣第一條實行護魚行動的溪流。護魚步道全長2.4公里,走快一點
的話大約一個半小時就可以來回一趟,不過既然是來健行運動、親訪大自然,由衷建議
您放慢腳步、處處停留、探訪沿途跟您打招呼的魚兒(台灣石賓、馬口魚、粗手蠟、短
吻镰柄魚等原生魚)、昆蟲、植物等,還有害羞地躲在樹後、石下的小動物們,自然生
態奧妙不已,隨時隨地都讓人感到驚喜!
蓬萊溪中的水精靈
台灣鏟頷魚俗稱苦花,由於嘴巴長的位置比較低,當牠
吃石頭上的青苔時容易碰撞到頭部,因此演化出一種求
生機制,利用身體的翻轉瞬間脫離,翻轉時可見銀白色
的腹部在水中發亮,故稱「水中的螢火蟲」;台灣馬口
魚喜歡冷水域,泳力強,善躍游,大多棲息在河川中上
游及支流,雜食偏肉食性,主要攝食水生昆蟲,最大的
特徵是體側中央自鰓蓋以後有一條稍寬的藍黑色縱帶,
一直延伸到尾柄末端,成魚體長可達20公分;台灣石
(魚賓)台灣特有種,分布於中游或中上游水流湍急、
清澈之流水、深潭中,夜間攝食,雜食性,幼魚時期體側有7條黑色橫帶,到成魚階
段體色變暗,橫帶較不明顯。
沿途可見植物
石菖蒲屬天南星科,多年生常綠草本,喜生於低海拔溪流環境,根莖匍匐狀,葉呈線型,
長約30公分,因為像劍般細長,所以又有「水劍草」之稱,全株具特異香氣,可作藥用。
自古以來,石菖蒲深受文人喜愛,與蘭花、菊花、水仙花合稱為「花草四雅」;大花曼陀
羅茄科,常綠灌木,葉互生,花單生,下垂,花冠喇叭狀,白色,花期全年,夜間開花時
會散發強烈的香味以吸引夜行性昆蟲幫助授粉。大花曼陀羅全株有毒,尤其是花和種子的
毒性最強,常有人將它誤為百合花,拿來煮食,要特別注意;台灣巢蕨鐵角蕨科,又稱為
台山蘇花,產於台灣低海拔天然闊葉林中,常生於樹幹或岩石上,是亞熱帶闊葉林的指標
植物;飛龍掌血芸香科常綠蔓性灌木,葉互生,三出複葉,小葉長橢圓形,長4~6公分,
產於全島低中海拔次生林或濱海丘陵地。碰到「飛龍掌血」可是要特別小心喔,「粗蔓巨
刺,森如鱗甲」說的是飛龍的身軀,「新蔓密刺,三爪并出」則是指飛龍的手掌,一不小
心就會鮮血淋漓,這也就是「飛龍掌血」名稱的由來。
蓬萊溪護魚步道



第四站:南庄老街


南庄位處苗栗獅頭山中心,南庄曾經經歷過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南庄受創嚴重,當時庄長重建房舍時委由日人規劃設計,因而將房舍建築成兩層樓木造日式建築,目前存留的建築仍存在於南庄街道上,觸目所及讓人走進時光隧道的感覺,也興起一股濃厚的文化感。南庄老街位於中正路,有許多著名景點,包括老郵局、乃木崎、水汴頭洗衫坑、永昌宮、老楓樹、上崁子等景點。沿路上更有在地小吃,包括桂花釀(使用桂花釀製加上冰糖與蜂蜜一起熬煮)、豬籠粄(菜包)、狗薑粽(狗薑粽使用月桃葉包粽,而月桃葉客語稱為狗薑故稱為狗薑粽)、桂花梅、擂茶、滷豆干等,讓遊客意猶未盡。 

南庄老街桂花巷飄香



南庄鄉的「桂花巷」,是南庄老街上的一條小巷子,歷史悠久並具有濃濃的客家文化氣息。南庄主要有三條街,桂花巷是夾在其中兩條街之中的小巷子,聞不到桂花香卻叫桂花巷,巷寬約兩米,鋪有朱紅磚牆的桂花巷,早期一群社區營造工作者和婦女,成立了「桂花巷工作坊」,經營地方文化,因此而命名。

南庄老街南庄老郵局
南庄郵局創建於民前12年五月一日,民國24年遇地震而重建,目前是位於永昌宮旁的日式風格建築為文化會館所在。南庄郵便局為日治時代之建築,造型古樸保存良好,至今南庄郵局房舍仍保留屬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年代久遠,具有歷史意義與價值,與南庄老街、乃木崎、桂花巷、水汴頭相互呼應形成帶狀景點遊憩動線。
南庄鄉的開墾始於 1802 年(清嘉慶 25 年),1887 年(清光緒 13 年)南庄設撫墾分局,隸屬大嵙崁撫墾總局,1897 年(明治 30 年)日本設置新竹縣,苗栗改隸新竹州,南庄改為撫墾署,乃木總督到南庄視察。1898 年(明治 31 年)日本實施「台灣總督府郵便及電信局局官制」,台灣總督府開始在台灣地區實施三等局制度,南庄郵局是三等郵便局,局長必須繳交保證金,可以分十期繳納,局長除了每月俸給,最主要收入來源是販售郵票、明信片、信封的佣金。南庄郵便局設置前,屬於新竹郵電局服務範圍,南庄雖然位處偏遠,但設有撫墾署、憲兵屯所,又是樟腦出產地,有大量通信需求,地方向上級申請設置郵便收取所,明治31年奉准設立。南庄郵便收取所最早借南庄興業公司家屋辦公,1900 年(明治33 年)創辦南庄郵便局(全名為南庄郵便電信局),1946 (昭和 21 年)改稱南庄郵電局,民國 38 年郵電分辦,改為南庄郵局。


南庄郵便局建築是 1935 年(昭和 10 年)台灣中部大地震後重建,台灣光復後由交通部郵政總局、電信總局共管共用,1956年(民國 45 年)回復交通部使用,光復後曾抽換損壞木料、重新油漆裝飾,興建水泥圍牆及裝修營業櫃檯、增設營業窗口、拓建宿舍等。郵、電共存時代,辦公室、宿舍都是一分為二,郵局是面對大門的左邊,右邊則是電信局,旗杆也有兩支,電信、郵局各自輪值升降旗,相當有意思。手搖電話、手工接線的年代,電信局小房間的接線室,最多時有七、八位女接線生工作。民國 72 年,電信局先搬走;民國 85 年郵局也搬走,舊郵局空間閒置後,曾當作鄉立托兒所、南庄文化會館兼空中大學教室。舊郵局雖然是民國 24 年大地震後重建,光復後略有修改,仍保存日式辦公廳舍樸素簡潔的和風色彩。

南庄老街乃木崎

AP50F4.JPG乃木崎位於南庄老郵局前面,是一小段古昧風格十足的下坡階梯,日據時代就已興建,石板全部是從遙遠的地方人力挑運來的。「崎」是階梯的意思,「乃木」則是將軍的封號,據說是富時經過這裡的乃木將軍經過此處時見地面泥濘難行,民眾爬階體力不支,必須置放挑物休息,因此捐了一筆錢來拋磚引玉,最後用捐款所得蓋了這條石板階梯,當年的一段善心義舉,留至今日給予後人無限發想。




南庄老街水汴頭洗衫坑
老街尾端的「洗衫坑」,也稱為「水汴頭」,這是當地居民利用灌溉水圳上鋪設了十餘塊石板,水圳為南庄婦女洗衣、洗碗閒話家常的地方,一邊聊天,互換生活訊息。
南庄戲院:南庄戲院便設立於民國35年,南庄戲院最初專演客家採茶戲,而後兼演黑白默片,就是日本人說的「活動寫真」,自從煤礦停採林木也失去採伐的經濟價值之後,便沉寂了下來,也因為如此才能保留最原始的資源。現今南庄戲院改變了以往的經營模式,為了服務大眾,現今以傳統的客家菜,搭配著南庄的特產-桂花、桂竹筍,以其特殊的風味,除此之外戲院更是貼心的播放著早期的老電影,供用餐的朋友們免費觀賞。

  永昌宮:創建於日據時代,民國24年地震倒塌,民國41年由鍾連發先生等八人發起遷建現址,座東向西,於民國43年登龕安座。主祀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護佑地方,也是南庄地區居民信仰中心。



走過山水  請在心中留下智慧與寬闊

不留下任何垃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