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藻礁之分布現況】

【臺灣藻礁之分布現況】
   
             文獻記載及現今藻礁分布之比較
  • 臺北八里海岸及桃園內海
           1986年德國學者Reineck與鄭穎敏教授以德文發表一篇有關藻礁剖面的學術報告,是目前臺灣極為重要的文獻,所調查的區域就是臺北八里海岸及桃園內海兩處,報告中更將桃園內海的藻礁繪成剖面圖。

           典型桃園縣海岸的河口,在河川攜帶泥沙入海後,受到沿岸流由北往南輸送的影響,在河口堆積成由東北-西南方向的沙嘴,沙嘴與河道出口即成一潟湖,早期此類潟湖可停泊船隻,老街溪口的許厝港,即為許氏家族在此登陸墾殖的港口。桃園縣海岸潮差最大可達4公尺,退潮時潟湖內水位低,漲潮時則是一片汪洋。

           當時德國學者調查藻礁的內海,位於新街溪,也是這種地形,而海湖、後湖等地名,同樣是描述潟湖景觀,這些潟湖外側更早期則是珊瑚藻建造成長帶狀的藻脊,這種地形現在仍可在北海岸看到。至於八里一帶,由於開發時都被挖除,甚至完全沒有留下任何生長的痕跡,桃園縣海岸的藻礁,雖沒全被挖光,卻也是慘不忍睹。

           桃園縣藻礁的分布地點從竹圍漁港西側之大鼎海岸、埔心溪口、新街溪口、老街溪口、富林溪口、大堀溪口、小飯壢溪口、新屋溪口到後湖溪口,都可以發現藻礁的蹤跡。

           大園鄉竹圍漁港西南側之大鼎海岸及埔心溪口北岸可看到殘存的藻礁塊;大園鄉新街溪口至老街溪口之間,低潮時可看到露出大片的藻礁,高度約50公分以下,部分藻礁被覆蓋在卵石下,新街溪與老街溪夾帶大園工業區污染物排入海中,有時海水會呈墨綠色,藻礁也呈灰黑色,目前並沒有找到現生的珊瑚藻;觀音鄉草漯海濱之藻礁呈乳白色,亦沒有找到現生的珊瑚藻;富林溪口東側之藻礁呈黃紅色,周邊的卵形礫石被染成紅褐色,富林溪、大堀溪流經觀音工業區,溪水烏黑,珊瑚藻很難在此地存活。

           總之,桃園北起大園鄉竹圍海岸,南迄觀音鄉大堀溪口,殘存的藻礁於退潮時呈現不連續出露,但從2006年的調查後至今,仍幾乎找不到現生的珊瑚藻,推測這種情形可能早在十至二十年即已發生。

           觀音鄉白玉海濱,即觀音海水浴場附近,根據早期的歷史紀錄,陳培源敎授於1953年的「臺灣西部之重砂礦牀」調查報告中有提及石灰藻類及貝殼與小礫等混結而成之珊瑚層(coralline bed),但該報告中的藻礁目前全被覆蓋在沙下。

           觀音溪至小飯壢溪口間有多項大型開發案,觀塘工業區完全座落在現生的藻礁上,垂直海岸長短不一的突堤,在堤側形成一處處積沙,無積沙處還可看到現生的珊瑚藻。

  • 臺灣面積最大的藻礁
           桃園小飯壢溪口南岸至新屋溪口北岸,就是所稱的觀音藻礁,這段與前述觀塘工業區的藻礁原本是連續的,非常平坦,一望無際。因臺電大潭電廠的進水及排水需要,在海岸築了幾道大型垂直堤防,將觀音藻礁從中攔腰截斷。從衛星影像來看,2006年的堤防較2003年的長度更是加長1倍,因此形成明顯的突堤效應。突堤西南側的海岸,沿著防風林的沙灘被淘走,使原本被覆在沙下的藻礁露出,因此面積略有增加,但新露出的區域並沒有生長中的珊瑚藻,若沿著低潮線,就可以看到活生生的珊瑚藻。

           2007年中油尚未在此地施工前,這片是臺灣現生的珊瑚藻生長較佳的區域,也是全臺灣面積最大的藻礁地形,大退潮時有部分礁體可露出高達2公尺,寬達500公尺。在春季,低潮線以下至亞潮帶整片深紅色的珊瑚藻,低潮線以上則長滿紫紅色的沙菜類(Hypneaspp.)、縱胞藻(Centroceras clavulatum),更高潮線則是綠色的石蓴類(Ulva spp.),三種色彩明豔覆蓋在藻礁區上,生態系呈現活力旺盛。

           桃園新屋溪口至後湖溪口東北側,就是所稱的新屋藻礁,藻礁露出的高度2011年較2007年高出約50公分,2013年又開始逐漸淤沙,目前仍有現生的珊瑚藻,礁體分布較不連續,藻礁面積僅次於小飯壢溪至新屋溪口間,永安漁港南側礁體從形成初期就是以無節珊瑚藻為主,是全島最純的藻礁海岸。

           這兩段礁體於退潮時都會高於海平面,有些礁體高過海平面1公尺,是台灣目前現生藻礁露出面積最大,2007年4月前還看到許多民眾會在這裡撿拾珠螺(Lunella coronata),但5月施工後至今,生態不但未能改善,而且每況愈下,不知何時才有機會讓珊瑚藻重生。

           從桃園再往南至新竹縣新豐海岸,近年也因為突堤效應部分沙源被淘走,於退潮時呈現礁體不連續露出沙層表面,並有現生珊瑚藻。而苗栗後龍鎮南段海岸有許多卵礫石,早期曾利用作為石滬,礫石灘則可看到珊瑚藻膠結現象,但尚未形成礁體;苗栗的後龍溪與西湖溪口間之海岸有許多顯礁,小部分礁體偶而可露出水面,或許有些是藻礁。

  • 新地質的命名發表—潮音石灰岩
          老街溪口附近稱之潮音海岸,高潮線以上是沙質灘地,以下是藻礁地形,但現在已不再生長珊瑚藻了,然而早期留下的藻礁地形,向外延伸至少500公尺,因此王士偉博士於2008年發表的文章中,就是採用這裡的地名,觀音鄉一帶的藻礁海岸現況雖較佳,但「觀音」在地質學上已被使用於其他地質的命名,因此將桃園段的藻礁海岸命名為「潮音石灰岩」。

         
            
臺灣北海岸及東海岸的藻礁分布 ​          

           臺灣除了桃園縣外,也有面積大小不一的藻礁分布,然而各地的基質及成因卻不盡相同,且規模大多遠小於桃園的藻礁。

           北海岸的生物礁總夾雜著碩大的安山岩,當大浪將安山岩鬆動並帶走時就留下如隕石洞的大坑。如淡水鎮下圭柔山溪外側、新埔海岸、三芝鄉的淺水灣、八連溪外側海岸、石門鄉的白沙灣東側、麟山鼻漁港西側、德茂海岸、富基漁港西側等地皆有現生的珊瑚藻。

           東海岸雖可見多處生物礁地形,或有現生的珊瑚藻零星交雜生長,然而珊瑚藻累積速率比起那些生長快速的珊瑚慢很多,因此較不易形成如桃園海岸般,以造礁藻類為優勢的地形。如隸屬花蓮的石梯坪、臺東的杉原、屏東九棚等地,這些地區表面雖有長現生珊瑚藻,但內部仍為早期珊瑚碎屑,嚴格說來不算藻礁;而屏東旭海及風吹沙的礁體,珊瑚藻比例較高,才可稱為藻礁。同樣表面以現生珊瑚藻為主的情形,也可以在澎湖白沙島海岸觀察到,其實珊瑚藻是耐性極強的生物,因此在許多人工環境,如屏東後灣新作的塊石海堤、東北角廢棄的九孔養殖池等,都可以看見珊瑚藻附著生長,但要成礁,不但要累積數千年的光陰,還得看看整體環境是否符合前文所述的成礁條件。

           綜上所述,珊瑚藻在臺灣許多海岸都可以零星發現,然而符合可以大面積生長的藻礁海岸,主要分布在北海岸富貴角以西延伸至桃園,然而北海岸的礁體組成中珊瑚與珊瑚藻約各佔一半,只是目前造礁生物以珊瑚藻略佔優勢。目前對於造礁藻的成因雖有推測,但尚未能完全獲得證實,棲息於此的生物則仍有許多未知,而珊瑚藻的分類尚未明確,其物種之稀有性仍無法斷定,然由於經過長年的累積,其發育過程不但是臺灣西部海岸變遷的證據,藻礁區所孕育海洋生物之幼生,也在生態系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實可說是一個生命的聚寶盆。

图片
聯合報台灣藻礁示意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