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冊河流單元補充資料~投書:長江黃河遇見大甲溪淡水河

陳文信 2018年10月25日
四年前我赴西藏旅遊,在青藏鐵路上途經「沱沱河」時,同車廂的乘客喊著這是長江源流。中學時最喜歡地理科的我,興奮地跳到窗邊,目不轉睛地盯著這片只在課本上見過的景象。長江,源起高原峽谷,灌溉盆地平原,出海前更富饒了三角洲。我對她深深著迷,對她的瞭解和想望,甚至遠遠超過台北老家門前那條朝夕相伴的淡水河。


我是末代聯考倒數第三屆的學生,當時念的地理,還是國立編譯館的版本,所謂的「本國地理」,是從華南、華中、華北、東北、塞北、西部等「六大地理區」念起,迄今還能流暢背誦:我國領土包括35個行省、14個直轄市、2大地方外加1個特別行政區。

那個年代,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還只是口號,一切考試至上,各科念得我暈頭轉向,惟有地理課,總能讓我透過課本上的地圖和照片,在腦海中幻想一場場八千里路雲和月的壯遊旅程。逐省介紹的省會、地貌、經濟、人文、作物、鐵路交通等內容,同學們背得叫苦連天,我卻不以為苦,想著以後去旅遊時派得上用場,還算實用。後來才知道,原來地理課本上教的,是民國36年以前的歷史。

儘管如此,長江這條亞洲第一長的河川,以及黃河這條因氾濫而「孕育我華夏文明」的母親之河,依然成為當年地理課本裡重要的經緯。除了是因為大多省份都有她倆的身影,想忘記都難,更因為壯麗山河的景色令人嚮往。長江、黃河流經的青康藏高原、雲南縱谷、黃土高原、長江三峽、兩湖盆地、還有黃河在山西陝西北繞的那段大ㄇ字型的華麗轉彎,都是我心之所向的風景。

倒是老家門前的那條淡水河,幼時的印象只有工廠排廢水讓河水的顏色每天都不一樣,以及颱風來時會害家裡淹水。我很晚才弄清楚她的上游有新店溪、大漢溪和基隆河,甚至等到念碩班參加救生員訓練時,才知道原來她上游的烏來溫泉,更在教練的帶領下一窺福山、桶後野外激流迷人的自然風光。

三年多前至台中市政府任職後,看著林佳龍市長花了很大的心力推動「台中學」,其中更對大甲溪的文化探源及生態調查著力甚深。基於職務及好奇心,我開始閱讀、認識大甲溪,才知這條以前地理課本輕描淡寫的河川,擁有地景多樣的豐富生態,更孕育族群共存的多元文化。她不僅是台中的母親之河,更足以展現台灣的美麗。

從海拔三千多公尺的雪山及中央山脈開始,大甲溪一路奔流至台灣海峽,流經風光明媚的武陵農場、新社花海及高美濕地。流域是台灣黑熊、櫻花鉤吻鮭、石虎等保育類動物的棲地,也滋養了泰雅族、客家庄及漢人的家園。她的激流創造可觀的水力發電量,來自高山融雪的溪水水質及低溫,更甜美了高接梨、甜柿、高麗菜、梨山茶、香菇、文心蘭、百合、火龍果等果實及花卉,成為農產外銷的台灣之光。

前陣子,林市長在台中學的研討會上,以「大甲溪水文化」為題發表演講時說:「十年多前,我落腳台中,認識了大甲溪流域所孕育的豐富文化。可惜過去台灣的教育,長年忽略了對自身土地文化的認識,而現在,與其心心念念遠方山河,我們要回過頭認識自己的故事。生活在台灣,卻想著長江、黃河很錯亂。」這段話原未受關注,事隔多日被中國對台事務辦公室公開批評為「神經錯亂的鬼邏輯」,才成熱門話題。

我不禁反思,過去的自己也曾心心念念那些遠方、甚至不曾去過的山河;當我回過頭來發現自己對淡水河、大甲溪的認識竟極度貧乏時,實在百感交集。這些離我近在咫尺的河川,她們的長度和流域縱使不在世界排名之列,卻絲毫不減損她們的美麗及偉大,然而我們的教育及文化在其上的質與量,卻遠低於她們應該被重視的幅度。

所幸,社會上有許多文化、環境及歷史工作者,對此已經投入甚深,也慶幸台中市政府願意對這件未被廣泛關注的事,投入這麼多心力,近年致力於綠川、柳川、胡蘆墩圳、軟埤仔溪及筏子溪整治,也是一場透過親水環境營造的公民教育。 特別的是,下個月即將開幕的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園區所在地后里、外埔及豐原,正是大甲溪流域;其中后里森林園區的發現館,展出從海平面0公尺到海拔3886公尺的樣貌,旅客得以一探大甲溪流域的生態及文化,讓花博不只是花博,更是一曲自然與人文的交響樂。

長江與黃河依舊偉大,但在這片土地上,我們更要感謝大甲溪灌溉了家園,肥沃了土地,讓世人透過台中花博的美麗,看見台灣的生命力。

※作者曾任教師、記者,現為台中花博發言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