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產業歷史 三德煤礦科技定位

 2021/01/17 05:30

〔記者周敏鴻/桃園報導〕桃園市龜山區兔子坑山區曾有座年平均產煤量約2萬6000公噸的「三德煤礦」,開坑於1937年,到1983年收坑,後因礦坑所在山坡地大規模崩塌而漸漸被人遺忘,龜山區公所走訪地方耆老、委由健行科技大學科技定位礦坑位置等,要重建這段產業興衰史與地方記憶,農曆年後會將資料上網供民眾瀏覽。

位於龜山區大同路旁的紅磚造2層樓建築,內有三德煤礦曾使用的風坑。
(記者周敏鴻攝)

位於龜山區大同路旁的紅磚造2層樓建築,內有三德煤礦曾使用的風坑。 (記者周敏鴻攝)

龜山公所 委健行科大初探

龜山公所人文課長邱美娥說,健行科大初探後研判三德煤礦的所在地,約在大同路1692巷的東北、西南兩側,礦坑與相關建築物,隨著產業沒落而荒廢或拆除改建,礦坑所在山坡地曾經大規模崩塌,坑口多已被掩埋,礦場的原貌已不復見,大同路上還可以看見紅磚造的2層樓建物,內有三德煤礦使用過的風坑。

山坡地曾崩塌 坑口被掩埋

兔子坑屬於山子腳煤田,1937年間開鑿礦坑,之後輾轉易手由台灣煤礦公司接收,再改組為台灣工礦公司,開放民營後,1955年由簡萬鎰承購,改名「三德煤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礦區面積410公頃,營業項目有煤炭開採暨其煉焦加工與販賣業等。

邱美娥表示,簡萬鎰1954年曾以「兔子坑煤礦代表人」名義,用「台灣省臨時省議會人民請願書」,透過臨時省議會向省政府請願,希望准予以股票十足相抵承購金額等訴求,最終承購到台灣工礦公司。

年平均產煤量約2.6萬公噸

文獻記載,簡萬鎰開採煤礦到1971年間,年平均產煤量約2萬6000公噸,然後數度易手,於1983年間收坑;居民說,三德煤礦全盛時期,員工超過2000人,收坑後員工散去。

文史工作者陳卿峰表示,兔子坑有煤礦是「大棟山區曾為海底地層」的重要證明,蘊含豐富的礦物資源是海底地層特性,他相信大棟山是造山運動被抬出海面的海底地層,時間應不久遠,才會發現保存完整的貝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