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也是一種傳染病」澳洲版 Black Lives Matter,疫情中不忘為原住民發聲

 Photo Jen/南十字星下的煙火

2020/06/15
美國 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席捲全球,連澳洲都受到影響──澳洲的黑人雖然不多,不過對澳洲人來說,這裡膚色及遭遇都和美國黑人相像的,正是最早在這塊土地上居住的原住民!也因此,雖然目前疫情未歇,仍有不少澳洲人走上街頭,聲援這個自殖民時期便受到迫害的弱勢族群⋯

前段時間美國因警察暴力執法,而帶出了歷史遺留的種族歧視問題,並在各地掀起了一連串 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抗爭。一向關注美國時事的澳洲,最近也出現了呼應的聲音。就在前兩周,雪梨、墨爾本、布里斯本、坎培拉,甚至是伯斯及阿德雷德等城市,都出現了大大小小的遊行或抗議活動。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澳洲不是沒什麼黑人嗎?

是的,雖然澳洲的黑人族群不算多(根據 2016 年的統計,非裔澳洲人僅占全國總人口的 1.6%),但是有個一直以來在澳洲都處於弱勢的族群,那就是澳洲原住民。

澳洲原住民,與「失竊」的歷史

澳洲原住民旗幟。圖/Shutterstock

澳洲原住民(Indegenous Australians)是歐洲人殖民之前,居住在澳洲大陸及其附近島嶼的族群之後代。自 18 世紀,英國第一艦隊到澳洲大陸開啟殖民時代之後,原住民人數就因為歐洲傳染病和英軍武力征服等原因而開始驟降。

澳洲原住民宰殺袋鼠。圖/Internet Archive Book Images@Flickr

多數白人對原住民充滿了歧視,直到 20 世紀初,甚至發展出了一個理論,認為「原住民是一個即將消失的民族」──他們的人口已經少到剩下不到 10 萬人,不足以維持這個民族的繁衍。在這個理論基礎上,聯邦政府於 1909 年頒布了同化政策,強行將 10 萬名澳洲原住民兒童永久地帶往白人家庭或者政府機構照顧,以「白化」原住民,使得澳洲原住民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此舉跟臺灣在日治時期的同化政策相近,意在強制將一個政治弱勢的民族,同化成執政者的民族。

根據同化政策時期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末路小狂花》(Rabbit-Proof Fence)。圖/維基百科

這個政策在澳洲實施了將近 60 年,造成無數澳洲原住民家庭破碎,很多被送到白人家庭的原住民小孩也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反而受到白人家庭的歧視和各種不公平的待遇。這半個世紀,在之後歷史學家將其稱為「失竊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s)。

圖/Shutterstock

澳洲版 BLM:疫情期間仍有支持者遊行

雖然在 2008 年,時任澳洲總理陸克文正式為這件事情代表政府公開向大眾道歉,但就算到了現在,依然時不時會聽到原住民被歧視,或者被警察暴力執法的新聞。光是去年年中到年底,北領地和西澳就分別有一名原住民青年,因為警察暴力執法而身亡。這些事件在當時均引起了軒然大波,並且在澳洲各地都引發了捍衛原住民權益的遊行。

而就在最近美國 Black Lives Matter 遊行擴大之時,網路上流出一個雪梨的警察把原住民青年踢倒、面部著地的影片。雖然影片中是原住民青年先出言挑釁,但影片在這敏感時刻出現,還是引發了許多批評的聲音。這些事情一件件串起來,加上前面所述歷史遺留的歧視問題,就演變成了這幾周「澳洲版本」的 Black Lives Matter 大遊行。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然而在澳洲 COVID-19 疫情還沒完全緩和,政府仍然明確禁止大型集會的時候,澳洲多個城市的遊行並沒有被批准。與此同時,社會大眾的輿論也開始兩極化:有人認為只要戴好口罩跟保持社交距離,疫情就不會因為遊行而傳染開來;也有人覺得應該明確遵循政府的指示,就算真的要支持這個活動,也不能現在走上街頭,需要等疫情緩和了再組織遊行。

雖然大眾輿論沒有一邊倒地支持遊行、墨爾本政府也對遊行組織者開罰,雪梨的法院甚至直接宣布遊行違法,但這兩個周末,還是有數以千計的人走上街頭,在澳洲各大城市遊行抗議。而在英國出現奴隸商人雕像被丟進河裡的事件後,澳洲人也開始模仿。首先是伯斯的第一任州長雕像被噴漆,手上拿的書被噴成了原住民旗幟的樣子,之後雪梨和墨爾本也分別出現庫克船長及其他雕像被損傷的事件。

伯斯的第一任州長雕像被噴漆,手上拿的書被噴成了原住民旗幟的樣子。圖/PerthLive6PR@Twitter

在這個動盪的社會氛圍下,未來幾周遊行示威會不會減少,又或者像美國一樣演變成暴力衝突,都還是未知數。但至少到目前為止的遊行都還算和平,沒有出現太多無差別攻擊或搶劫商家的事件。只希望提倡原住民權益的最初理念可以成功傳達給大眾,遊行者也可以保持理性,最後事件和平落幕。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林欣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