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漠視碳中和 迎來碳孤立

  

4月22日為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每年各國都會在這一天舉辦相關活動,今年也不例外,各國紛紛提出碳中和的目標,然我國卻付之闕如。

2021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題則是「修復地球(Restore Our Earth)」,呼籲人們付出實際行動表達對地球的關懷,思考如何減少對地球的影響、改善恢復我們的地球環境,共同防止環境破壞所引發的災害。

今年最大賣點在於美國的回歸,並主辦全球領袖視訊氣候峰會,還邀請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亭以及教宗方濟各在內的40位領導人參加為期兩天的會議。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也是全球第二大的排碳國的美國主動宣布,至2030年時,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比2005年減少五成,至2050年碳中和。

同時也在會前與日本協商提高減碳目標,日本菅義偉首相隨即在會議中,提出新目標,2030年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將比2013年度排放量減少46%(原本的目標只有26%);加拿大總理杜魯道也將其國家的減排目標從2005年的30%提高到40%-45%。

最大排碳國中國,其國家主席習近平重申,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然相對於美國提出積極減碳目標,為過去減碳的目標的二倍,多數專家多表示肯定,BBC就指出: 新的承諾也意味著,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將發生重大改變。煤炭將會從電力組合中消失,耗油量大的汽車和卡車將必須使用電力。

反觀,北京當局僅重述去年9月份的承諾,氣候專家多對煤炭最大消費國表失望,認為經濟大國不應再新增相關投資。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網站提供的數據顯示,依據國際能源總署IEA/OECD於2020年出版之能源使用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統計資料顯示,僅有2300萬人口的台灣,2018年能源使用CO2排放總量為257.0百萬公噸,占全球排放總量的0.77%,全球排名第21位;每人平均排放量為10.83公噸,全球排名第20位,為全球平均值4.42公噸的二倍有餘,顯示我國不但是總排碳量或是人均排碳量,都已高居排碳大國。

全球已有128個國家,宣示2050年達成碳中和的目標,我國卻遲遲不敢提出碳中和的目標。蔡英文總統於世界地球日出席由美國在台協會(AIT)舉辦的「永續。地球解方—2021設計行動高峰會」開幕典禮時只表示: 「臺灣也正積極部署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

這種模稜兩可的說法,顯示政府毫無減碳決心。過去高喊環境正義,並與環保團體走在一起的民進黨,執政後卻連減碳目標都不敢講,頗讓人感到失望。


蔡政府之所以不敢提出具體目標,背後最大原因在於其僵固的能源政策。民進黨堅守「2025非核家園」,2025年全面廢除核電。根據台電網站公布的資料顯示,2020年台電系統發電量為2,389.3億度,其中火力發電量占比達80.2%,包括燃煤36.4%、燃油1.3%、燃氣40.8%、汽電共生1.7%(不含垃圾及沼氣)等,再生能源占比為5.8%(含水力及汽電共生中之垃圾及沼氣),抽蓄水力1.3%,核能為12.7%。


高佔能源配比超過一成的核能發電,在五年內要全面廢除,電力結構為天燃氣占5成、燃煤3成、再生能源2成,目前三接威脅生態,導致天然氣變數極高;再生能源發展已經陷入瓶頸,動輒影響農漁業發展,甚至破壞原有的生態,未來大幅擴張的機會有限,目前只有5.8%,五年內欲達到三倍可說是勢必會跳票。

屆時,只能增加燃煤比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將愈加嚴重。而且,台灣近期大量新增半導體新廠等高耗能產業,耗電量還將暴增,都會讓我國更加依賴火力發電,難怪蔡政府至今不敢提出具體的碳中和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許多國家除了推動透過碳定價方式 (例如碳稅或碳交易制度),提高排碳成本外,歐洲議會三月也通過決議,支持推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拜登亦正在評估實施邊境調整稅(Border Adjustment Tax),課稅對象瞄準來自氣候政策較弱國的進口貨品,以解決「碳洩漏」(Carbon leakage)問題。台灣再不加速減碳,恐陷入「碳孤立」的風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