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日)坑子溪戶外觀察推廣活動

坑子溪戶外觀察推廣活動

【定點棲地觀察】坑子溪戶外觀察推廣活動
蘆竹坑子溪(步道線)定觀點簡介 :
蘆竹坑子社區,位於林口特定區都市計畫的保護區內,因此悻免於工業污染的浩劫,許多閩南傳統建築的古厝得以保存下來,加上這兒的居民積極投入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使各項傳統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坑子的農村生活型態、傳統手工藝及自然景觀,讓坑子村成為了「蘆竹鄉的後花園」,擁有豐富的人文與自然生態,今日的坑子,在農業沒落後,山林逐漸荒野化,各式各樣的野生樹種(樟、楠、山紅柿、九芎、烏臼....),正逐漸在坑子各處山林滋生,坑子的山林呈現的是多樣而豐富的新氣象。村內有多條自然步道,由於生態完整,白天的天空不時有大冠鷲飛翔,夜晚的地上有穿山甲出沒,在稻穗成熟的季節,優美的水田景觀,每每與保持良好的山林,形成一幅圖畫般的優美景致!
 活動名稱:蘆竹坑子溪步道戶外觀察活動
活動時間:2015年03月29日(日) 09:00 - 11:00
集合時間:2015年03月29日(日) 08:50

坑子村的自然步道主要有二,一是位於貓尾崎地區邱厝聚落中的貓尾崎自然步道,一是位於赤塗崎生態園區的赤塗崎溪步道。由於坑子村自民國50年代起,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土地都被列入了保護區內,可以悻免於工業污染的浩劫,在我們的自然步道內,也因而保存了許豐富的動植物與昆蟲生態。
「蘆竹鄉的後花園」坑子村
<坑子村位於蘆竹鄉的東北部>

桃園縣蘆竹鄉坑子村位於蘆竹鄉東北部,又名「坑仔」,地處林口台地西側坑子溪溪谷中;東臨台北縣林口鄉,南以高速公路與桃園縣龜山鄉相鄰,西側為外社村,西南則為五福村,共449戶,不足2,000人。坑子村是蘆竹鄉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在漢人進入之前,已有平埔族之凱達格蘭族的亞族及雷朗族於此建立坑子社,與南崁社並稱為蘆竹兩大平埔族部落。坑子社的原名應為平埔族語音的「眩眩社」,但這個名稱卻被漢人稱呼之坑子社所取代,因此,可反映出漢人到蘆竹鄉開發的時間相當早。漢人移民以泉州籍居多,漳州人次之。閩南語「坑仔」意指溪流縱谷地形,早期凱達格蘭平埔族「南崁四社」的「坑仔社」即包括現在的山腳、外社及坑子,至乾隆六年 (公元1741年),入墾的漢人在此形成村落,是當時蘆竹唯一的村落,比南崁更早。其後有清朝設置「坑仔莊」、日據時期設「坑仔庄」,光復後改為「坑子村」。

  清朝時期隸屬淡水縣八里坋堡坑仔區管轄,1920年改隸桃園郡蘆竹庄坑子區大字,下設 坑子村民採茶樂 頂社、赤塗崎、貓尾崎、土地公坑四個小字,一直沿用至今。

 坑子村地形東高西低,主要是因南崁溪支流坑子溪及其上游發源於林口台地邊緣,河川向上游侵蝕所造成,坑子溪上游包括赤塗崎溪、貓尾崎溪、公田溪等小支流,其中貓尾崎溪現已被水田取代,不復存在。赤塗崎溪與舊貓尾崎溪溪谷橫流於坑子村,使村內形成許多「坑」、「崎」的地形,地名也保留了這些特色。

 受地理環境因素限制,居民大都以務農為生,稻作農耕和種茶為主要地方產業,少數於村內之「第一高爾夫球場」及「台北高爾夫球場」工作。赤塗崎附近,由於土質關係,適合種茶,也是目前蘆竹鄉唯一產茶的地區,其中以「蘆峰茶」屢獲獎賞較具代表性。另外,亦有花圃種苗、觀光果園、綠竹筍、鹿園及養豬等產業。

由於因位於林口特定區都市計畫的保護區內,可以悻免於工業污染的浩劫,許多閩南傳統建築的古厝得以保存下來,加上這兒的居民積極投入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使各項傳統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坑子的農村生活型態、傳統手工藝及自然景觀,讓坑子村成為了「蘆竹鄉的後花園」,擁有豐富的人文與自然生態,在稻穗成熟的季節,優美的水田景觀,每每與保持良好的山林,形成一幅圖畫般的優美景致!
坑子村的綠色山林
<坑子村優美的綠色山林與田園景觀>
坑子的山林,存在坑子老一輩心中的是一個山林頂層長滿相思樹,較和緩山坡種滿茶樹,而平地則種水稻的一幕景像。今日的坑子,在大量砍伐樹木以修築高速公路及農業沒落後,山林景觀有了不同的面貌,山坡上的相思樹變的高大數目則慢慢減少(樹木砍伐規定嚴格,木炭燒製愈來愈少),茶樹慢慢荒蕪,山林逐漸荒野化,各式各樣的野生樹種(樟、楠、山紅柿、九芎、烏臼....),正逐漸在坑子各處山林滋生,坑子的山林呈現的是多樣而豐富的新氣象。
森林水資源的結構緊密的森林包括了最高的喬木層、次低的灌木層,地面上的草本層及灌木植物,層層的植物將雨水截流,慢慢滲入土壤中保存,所以我們常說「森林是水的故鄉」。山林涵養了水源,農民利用潺潺不間斷的溪水灌溉農地。特殊的是此處仍使用傳統工法引水灌溉,農民沿著山邊築起小土堤,將溪水分流到其中,形成所謂的水路。如此便捷有效的引水法,恐怕只有在此才能看到了。

地質
  林口台地位於台北盆地的西北側,海拔高度200公尺。坑子村內山壁,泥土是紅色,而且在一層厚厚的紅土之下,是一層大小圓形石頭 所堆積而成的礫石層,這正是林口台地最典型的地質特色,號稱「林口礫石層」。林口台地排水良好,又少有植物覆蓋,地表土壤經長期的曝曬和連續風化、氧化作用後,富含氧化鐵及氧化鋁,形成獨特的紅土;而 一顆顆光滑圓潤的礫石則是來自雪山山脈沖刷下來的砂岩塊,在下游出海口處堆積而成。經過台北盆地的陷落,林口台 地的相對提升,才會出現在現今坑子村。
利用土塊砌成之「土埆厝」

  當地居民不忘就地取材,用這些大圓礫石堆砌梯田、菜園的護坡,維持了與自然合而 為一的傳統農村景觀。想觀賞林口台地的紅土層與礫石層可到坑子村來。

低海拔的溪谷型村落:  村內地勢較低的地區種植水稻或開闢為竹園、菜圃;較高的山坡地種植茶葉;住宅附近的零星地則種植苦茶樹、桃金孃、木瓜、百香果、芭樂、柚子等經濟作物。至於低海拔成熟林的重要物種如樟、楠、山紅柿、九芎等也是處處可見。不過由於村中農業發展已久,這些原生樹種的高大植株已不多見,反倒是喜愛陽光生長迅速的「先鋒樹種」如構樹、血桐、篦麻、廣東油桐、野桐等均可在步道上發現它們的蹤影。
動物資源豐富:  坑子村的春夏兩季熱鬧非凡。水稻田中,池塘旁邊可以看見白腹秧雞、牛背鷺、大、小白鷺、大卷尾來此覓食、築巢與育兒;夏季的林間,台灣騷蟬聒噪響亮的鳴聲貫穿全村,滿樹盛開花朵的食茱萸會吸引各式各樣的金龜子、蝴蝶來拜訪;村內潔境水域為蜻蜓、豆娘提供「不完全變態」的一生最佳生息場所;夜幕低垂後,各類甲蟲、獨腳角仙、鍬形蟲不約而同飛來路燈下開會;同時澤蛙「嘓--嘓--」的鳴聲四起,配合貢德氏赤蛙的「狗聲」宛如一場交響樂團演奏會。

白鷺鷥  鄧旭容攝影 鳳蝶  鄧旭容攝影 油桐花  鄧旭容攝影
獨角仙  鄧旭容攝

影 桃金孃  鄧旭容攝影 黃斑椿象護卵  鄧旭容攝影
 鄧旭容攝影 長腳赤蛙 鄧旭容攝影 向日葵  鄧旭容攝影


水蠟燭
水蠟燭,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部有海綿組織可以吸納與過濾水中的污染物質,原本骯髒的臭水溝只要種了許多水蠟燭,便可搖身一變成為一條水質清澈、有游魚、有蛙鳴與蝶舞的清水溪。此外,在過去的農村中常被當成天然的蚊香,因此農村間的老一輩對他都幾乎有一份深刻的感情。開花季節很長,大約從每年的4月下旬到11月左右,是大家前往觀賞的好季節。
筆筒樹
台灣桫欏,俗稱筆筒樹,是台灣山林間常見的植物。其老葉順次脫落後會在莖幹上留下橢圓形葉痕,莖幹上半部去髓乾燥後可作為筆筒,因表面遺有美麗的葉痕,美觀耐用,這便是筆筒樹得名的由來。而其莖幹上端的髓心柔嫩可食,更是重要的野外求生食物。

五指茄
五指茄,別名又稱為牛頭茄或牛角花,屬茄科,最高可達2公尺,原產中美洲,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莖葉被有白色細絨毛及著生銳刺,葉互生呈廣橢圓形,葉緣淺缺裂,全年皆可開花,開花後可結果,果實基部會有五個似手指的突起一塊長成,顏色會由淡綠漸漸轉成金黃色,由於形狀奇特有趣歷久不變色不乾縮,所以,常被使用於插花素材,開花時以春、冬兩季低溫時較易結果。
流蘇
流蘇,別名流疏樹、茶葉樹等,每逢暮春三四月開花,花為白色聚繖花序且有清香,一朵朵純淨雪白的花兒綴滿樹稍,遠看就如一把大綠傘上灑滿了片片雪花。核果成卵形,成熟時由綠色轉為藍黑色。其嫩葉可製茶,樹幹的材質可供製造算盤子,製成的算盤珠子打起來聲音清脆無比。在台灣生於本省北部桃園大漢溪及南崁溪沿岸,不過近年因棲地被破壞,目前野生的十分少見。
油桐樹
油桐樹,又稱為木油桐 、千年桐、皺桐、五爪桐等,是一種極美的樹種,春季3-5月開花。由於花身輕盈曼妙,風一吹來,滿山遍野的白色油桐花翩翩飛舞,如大片飛雪飄落,故油桐花又有「五月雪」的美稱。油桐樹屬於經濟樹種,其種子可榨取製作工業用油。木材可製傢俱、火柴棒、木屐和牙籤等。果實榨出的油還可以做成油漆和防水油,可說是既美觀又實用的好樹種。
野薑花
野薑花,又稱為蝴蝶薑、白蝴蝶,因為一朵朵白花開在枝頭上,真是像極了一群翩翩起舞的白蝴蝶,故有這些美麗的別名。野薑花喜生於低海拔山地或平野的水岸邊,尤其是清淨的活水。因其花瓣具有芳香,故有時被用來入菜,葉子也可當成粽葉,做出來的野薑花粽有種獨特的香味。

百香果
百香果,又稱為西番蓮、西番果、時計果,是多年生蔓性藤本植物,在葉腋的地方會長出綠色的捲鬚,這是攀爬的工具。另外葉子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剛長出來的葉子是橢圓形的,但當葉子慢慢長大後會變成掌狀(三裂)。圓形的花朵看起來像太陽的臉譜,而絲狀的花蕊看起來就像太陽射出的光芒。果實可食,根還可以當藥用,用來治療關節炎和骨膜炎。

人文歷史
  本村是蘆竹鄉最早開發的農業聚落之一,漢人移民以福建泉州籍為多,漳州人為次。人 口數不多,不足兩千人,多以務農為主,溪谷地較低的地區種植水稻,較高的山坡地種植茶 葉,種茶的歷史已有 60 多年,可上推至日據時代;住宅附近的零星地則種植苦茶樹與桃金孃,並自製成「苦茶油」與「山多年」水果酒來販賣。

坑子村民很重視自然生態的保育,擁有保育類動物台灣鯪鯉(即穿山甲),並時常放養溪中魚蝦。社區內兩條主要小野溪中,均有豐富的水中生物棲息。由於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遂於民國89年委託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在貓尾崎地區規劃完成了桃園縣第一條自然步道。漫步於自然步道,除了可欣賞山林美景外,沿途均設有解說牌,讓遊客得以了解坑子村的自然生態特色。

眩眩社訪古~社區文物景觀介紹
(一)古厝鄉情
除了陶冶性靈的自然美景外,坑子社區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那令人興懷古幽思的閩式傳統建築。由於位處林口台地邊緣,政府為維護水土保持及國防安全,將林口台地及其週邊地區劃為「林口特定區」,並制訂相關法令管制,雖有礙坑子村硬體建設之發展,卻也因此保存許多閩南式傳統建築(一進一對護龍三合院約有十處之多)及完整的農村聚落型態,且至目前為止,環境也未遭工業污染的破壞。較具代表性的古厝,包括:座落於頂社之藍厝、夏厝及貓尾崎之曾厝,皆具保存價值。
(二)古道可循
有意尋幽訪勝者,來到坑子社區定能獲入寶山之喜。分布於坑崎間的清代產業運銷古道(四十八階崎)與日據通學進香古道之遺跡,猶然可尋;而位於赤塗崎之木炭窯亦具文化教育價值。
(三)古稀瑞樹
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年若過百喚人瑞」樹齡超過百年的茄苳老樹與相思樹,也是坑子村的重要文化資產,另外,數十座代表農村守護神之小型土地公廟,座落於田野農園間或老樹下,更是傳統農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
桃金孃果實
桃金孃幼苗
桃金孃果實
桃金孃幼苗

四、坑子報馬仔~農特產品介紹
(一)桃縣極茗-蘆峰茶
桃金孃花 桃金孃幼苗 桃金孃果實 是由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所命名,春茶產於4月初~5月,秋茶8月~9月,冬茶則在11月~12月。
(二)坑子村花- 桃金孃
於5月~7月開花,8月~10月結果,經坑子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邱建清先生(也是蘆峰茶的頭等獎得主)大量栽培後,廣植於社區,村民視為「社區花」。其果實可釀製成風味獨特的「桃金釀酒」,具有補血養身、預防子宮頸癌之功效。
(三)麗笠風情- 竹編笠
土地公坑的居民(以婦女為主),在民國八十年以前大都以編製斗笠及竹製品為業,全盛時期日產量達百餘頂。如今因林口磚窯廠相繼停工歇業,及附近茶園種植面積減少(採茶人口減少之故),斗笠需求不似昔日殷切,由於從事生產入不敷出,年輕一輩均往外謀生,無人願意承襲。為了不讓坑子村百年來賴以為生的傳統手工藝就此凋零,社區發展協會遂於89年8月間,透過社區文化學院傳統竹編班方式對外招生,經過將近8週的學習時間,邀請在地傳統竹編及斗笠師傅現場實作教導,使得每一位學員除了劈竹篾的技術需要長期經驗累積外,均能獨立完成斗笠製作,並且嘗試創新斗笠的用途,如:製作檯燈、吊燈、風鈴、吊飾、置物籃及蠶絲藝術斗笠等
座落於古厝旁的土地公廟
閩南式傳統建築-曾厝
座落於古厝旁的土地公廟
閩南式傳統建築-曾厝



蘆竹坑子村

蘆竹坑子村位於蘆竹鄉最東邊,為一丘陵形台地,村頂道路可俯瞰林口台地,視野遼闊,景觀優美,全村農戶約400餘戶,農民2500人, 以種茶及綠竹筍為主要產業。全村有兩條主要河流貫穿,即北邊的貓尾崎溪與南邊的赤塗崎溪,該兩溪屬於坑子村上游支流,溪水清澈,魚蝦可見。
蘆峰茶
氣候溫和有霧的林口台地,因紅土層的排水性良好,適合種植茶樹。步道的入口處可以就看見一排排蜿蜒在山坡上,層層錯落有致的梯田式茶樹景觀。經過採收、萎凋、殺青、揉捻等過成造就了清香脫俗、生津甘存醇的「蘆峰茶」。

自日據時代就開始產茶的蘆竹鄉,本以外銷綠茶為主,後在政府農政單位的輔導下,改種產量高、品質佳的高級包種(烏龍)茶。民國78年成立蘆竹鄉茶葉產銷班後,在參與省、縣所舉辦均屢獲佳績,並獲得李登輝總統的青睞,在民國85年正式命名蘆竹茶為「蘆峰烏龍茶」。

梯田式的茶園風光
蘆竹五福宮
基本資訊:
地點及面積:蘆竹鄉五福村60號
興築年代:創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
交通方式:本古蹟可自行開車前往,由高速公路南崁交流道下,往南崁方向走新南路再輚五福路即可見到本廟;或由桃園搭乘往竹圍的桃園客運,在南崁站下車後,沿中正路右轉五福路步行進入約十分鐘。
說  明:
乾隆十年建廟宇,稱為「玄壇廟」或「元帥廟」。由於蒙神庇佑而四境平安,逐加封稱為「開台元帥」。本廟在多次修建下,逐漸擴充其規模,同治六年(1867)再度改建,改稱「五福宮」,並在廟前建立聖蹟亭,以彰顯惜字美德並增進地方文風。目前所見的廟貌重建於民國十三年(1924),由於其年代久遠,巳列為第三級古蹟。後殿院落內有一個「使者公洞穴」,洞內有許多大錦蛇,被民眾稱為神蛇,為本廟增添許多神奇色彩。

 坑子社區斗笠村
說  明:
蘆竹坑子村位於蘆竹鄉最東邊,為一丘陵形台地,村頂道路可俯瞰林口台地,視野遼闊,景觀優美,全村農戶約400餘戶,農民2500人, 以種茶及綠竹筍為主要產業。全村有兩條主要河流貫穿,即北邊的貓尾崎溪與南邊的赤塗崎溪,該兩溪屬於坑子村上游支流,溪水清澈,魚蝦可見。

 坑子社區古厝
說  明:
社底藍東山宅:清代四品官第之藍氏四世祖生於道光九年(西元1829),曾入學社並舉脩生,後因平定彰化戴春潮之亂,賞戴藍翎軍功四品官銜,現今蘆竹鄉南崁地區三級古蹟五福宮惜字庭碑文刻有「欽加都司府藍煥章」字樣,屋頂築有燕尾為一此象徵。

頂社林家祖厝「德門居」:「茂林齋」學堂遺址,建立於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年久。本厝周圍有多棟槍櫃樓,北邊種植大量的刺竹,南邊有一個半月池,都是因為當時治安動盪,為了防止盜匪而設立的。 本厝為村長的老家,正廳與西廂都已無人居住。本厝有個特色,正常人神桌中央供奉著神明,林家卻與人不同,是供奉著祖先,因早期林家曾出一個皇后,過世後皇族要求必須供奉於神壇中央。

貓尾崎頂曾厝之「省吾居」:蘆竹鄉唯一茶產地在坑子村,坑子村製茶始於曾家「順記茶廠-省吾居」-日治時期制茶第一家。

貓尾崎下曾厝之「道貫堂」:宅地外牆為內土埆外磚牆,窗戶為木板條,門口有一橫檔,為防竊賊之用,地面用大鵝卵石舖成,由外觀看區,及知是閩南紅磚紅牆建築。曾厝共分為三間,省吾居、道宗堂、道貫堂,屬省吾居歷史最為悠久,年約一百年,其餘兩間於六十餘年建立完成,曾厝是屬於坑子本地中保存最為完整者。


好山好水的故鄉-坑子社區完整歷史

「坑子村」位屬桃園縣蘆竹鄉,我們要瞭解故鄉「坑子」地名的由來,必須知曉「桃園」及「蘆竹」的歷史來源。「桃園」原名「桃仔園」,其名稱始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年)之臺灣府志。乾隆初年,「桃仔園」地區才開始有移民前來開墾,由於移民遍植桃花而得名,至日本明治三十六年(西元一九○三年),開始定名為「桃園」,隸屬於新竹州,光復後,民國三十九年九月設桃園縣沿用至今。

「蘆竹鄉」為桃園縣轄下之一鄉,雖名為「蘆竹鄉」但自古以來,卻是以「南崁」而聞名,「南崁」地名的由來,主要因地形而得名。「崁」是閩南語音,發為Kham’原為山谷深險之狀,在台灣將陡直崖壁,稱為「崁」。

「蘆竹鄉」之地形,自西北向東南,東北逐漸傾斜昇高,若由南崁港(現今竹圍、下福一帶)外海往內陸看,則南崁港、海湖村、坑口村附近皆位於海平面高度,進入山腳、內厝、蘆竹諸村,則地形昇高至海拔二十至五十公尺間,至外社、山鼻則海拔上昇至一○○公尺,再往南至坑子、五福、南崁、錦興,海拔越過一○○公尺,進入龜山鄉海拔已至二○○公尺,因位於南崁港附近平地之南方,而稱之為「南崁」,一般以龜山鄉之南上村、大坑村地勢最高,稱為「南崁頂」,本鄉之南崁村、錦興村在其下,稱為「南崁下」。

此南崁地名,在荷蘭人佔據及明鄭成功時代,已被廣泛使用,當時南崁所指範圍,大約為自南崁港上岸之後,往北至淡水為界,往東入龜山鄉,往南至八德鄉,因而當時龜崙社(龜山鄉)、南崁社(五福宮附近)、坑仔社(山腳村、坑子村及外社村)、霄裡社(八德鄉)統稱為「南崁四社」。

日據初期,屬桃澗堡及八里坋堡管轄,分為頂庄(龜山鄉南上村、大坑村)、下庄、廟口庄、蘆竹厝庄、坑仔庄「南崁五大庄」。日據大正九年(西元一九二○年),始正式將南崁五大庄取名為「蘆竹」,隸屬於新竹州桃園郡,台灣光復後,即沿用至今。
「坑子」位於蘆竹鄉東北部,處林口台地西側南崁溪支流坑子溪谷地中,自古以來,與外社、山腳、坑口、海湖緊密相連,合稱為坑仔社。

清康熙五十二年時,坑仔社即有大雞籠通事賴科及鄭珍、朱焜侯、王謨等人,合墾荒埔今坑子、外社、山腳、坑口、海湖等村),開墾地區大約集中在山坡上,因當時缺乏河水灌溉,大都利用山上匯集之泉水、山溪實施灌溉,因而上好田地`反而分佈在山坡上,此為坑仔區墾務大進之原因。雍正十三年,坑仔社土目馬難招佃陳老,入墾坑仔社荒埔。至乾隆六年(西元一七四一年),坑仔社之漢人村落已然成形,為當時蘆竹鄉唯一村莊(比南崁尤早)。其後,清廷遂在此區設置坑仔莊、坑仔外莊、坑仔口莊,隸屬淡水縣八里坋堡管轄,坑仔莊包括貓尾崎、土地公坑、頂社、赤土崎等谷地聚落。坑仔為閩南人對有山有谷之地形之稱呼,又由於大都位於山坡地,故地名多以崎為稱呼。貓尾崎海拔約一六○公尺至一八○公尺,因其地形似貓尾而名。赤土崎海拔為一六○公尺至一八○公尺,因其土質為磚紅土,露出地面可見而名。頂社海拔約二二○公尺至二六○公尺,在林口台地(俗稱坪頂)上,故稱頂社,社是因其地為坑仔社番原居之地。土地公坑海拔約為一二○公尺,位坑子溪支流谷地中,該谷地原有福德正神祠故名之。

日據前期,明治三十四年(西元一九○一年)時稱為頂社庄,次年將頂社、貓尾崎、赤土崎、土地公坑合為坑仔庄,隸屬於台北廳八里坋堡坑仔區管轄,又至大正九年改坑仔庄為坑子(大字名),隸屬於桃園郡蘆竹庄管轄,下設頂社、貓尾崎、赤塗崎、土地公坑四小字。光復之初改為坑子村。


聯絡人:呂學勝執行長
聯絡電話:0927198207
坑子社區發展協會:03-3246779
坑子社區連絡站:03-3241510莊文通理事
地址:桃園縣蘆竹鄉坑子村2鄰13-1號(坑子社區活動中心)

福臨庭園餐廳 桃園縣蘆竹鄉山林路三段930 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