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書展專題-行事低調的紐西蘭文學
作者☉鄧鴻樹(台東大學英美系助理教授) | 中時電子報 – 2015年2月7日 上午5:50
中國時報【☉鄧鴻樹(台東大學英美系助理教授)】
提到紐西蘭,心中自然浮現與世無爭的絕美景緻。毛利人稱紐西蘭為「白雲之鄉」,為美景增添不少神祕風采。然而,外人看紐西蘭總是景物勝於人文,很少會想到這片土地的作家。 這個現象令人納悶,因為具有類似歷史背景的國家,都有讓人即刻聯想到的代表作家:譬如澳洲有兩度榮獲曼布克獎的彼得•凱瑞;南非有葛蒂瑪與柯慈這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加拿大不僅有愛特伍,還有贏得諾貝爾獎的孟若。紐西蘭除了前年獲得曼布克獎的伊蓮諾•卡頓以外,應該還有其他作家值得關注。可是,所有英語系國家裡,就屬紐西蘭作家最令人感到陌生。
行事低調的紐西蘭作家
1月24日,卡頓於印度齋浦爾文學節接受訪問時,特別談到紐西蘭文學的問題。她表示,紐西蘭的殖民背景造成「本國不如外國」的心態,國人對本土作家缺乏信心。
卡頓曾搜集世界各國作家的寫作宣言,唯獨遍尋不著出自本國作家的資料。她認為,這與紐西蘭社會的「樹大招風症候群」(Tall Poppy Syndrome)有關。人民養成避免出頭的習慣,不勇於表達理念,給人不敢言的印象。
卡頓以自己為例指出,紐國政府推行文化工作不力,國人既不喜歡作家出風頭,又把她看成文化大使,此矛盾態度令她尷尬。這番話傳回國內,招來輿論強烈反彈,知名主持人還以不堪字眼辱罵,顯示敢言的作家在紐國面臨的社會壓力。
相較於卡頓的發言,其他作家就低調許多。紐國首位布克獎得主柯莉•休姆是個好例子。她過著窮困的寫作生活,猶如不問世事的甘苦人。花費17年打造了源自夢境的《The Bone People》,得獎後,又繼續隱居在偏遠的南島小鎮。
休姆很少公開發言,2014年甚至宣布不再接受訪問。知名作家行事竟如此低調,這應是外國讀者很難窺探紐國文學的緣故。
文化衝突打造的紐西蘭小說
毛利文化與歐洲文化的衝突,提供紐國作家反思身分的絕佳機會。紐國小說故事性極強,兼顧作品的文學性,相較於歐美作品,毫不遜色。最知名的經典作品首推John Mulgan的《Man Alone》,講述英國人投身紐西蘭原野的故事。本書深受海明威與康拉德的影響,「原野孤客」成為紐西蘭文學的代表精神。
文化衝突是當代紐西蘭小說的重要題材。推展英語毛利文學的先驅Patricia Grace,以小說《Potiki》刻劃部落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衝突,混雜毛利語的精鍊文句,忠實呈現異文化的思維。羅伊德•瓊斯的《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時報),背景設於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小島,以奇幻風格描寫戰火與文化的交融。
紐西蘭作家很關切家暴、酗酒、都市犯罪等社會問題。Alan Duff的《Once Were Warriors》描寫毛利人都市生活的困境。Duff長期關注毛利問題,是紐國較敢言的作家。資深作家Maurice Gee的《Blindsight》處理都市遊民的問題,書中有關亂倫的隱藏情節,讓人想起麥克尤恩的《水泥花園》(商周)。
2013年因《A Girl is A Half-Formed Thing》爆紅的英國Galley Beggar出版社,去年發行紐西蘭作家Paul Ewen的諷刺小說《Francis Plug》,再度引發話題。本書描寫一位立志寫作的老憨Plug,與歷屆布克獎得主會面的爆笑故事。
為了完成本書,Ewen費力蒐集到魯西迪以來歷屆得主的親筆簽名,除了已辭世的葛蒂瑪,唯一沒給簽名的,就是同為紐西蘭人的柯莉•休姆。Ewan表示,休姆代表作家夢寐以求的典範:得獎後,在眾人目光中消失。
消失於白雲綠水畔……創作的原野要如何面對商業化的開發?此「環保」疑問,有待讀者走入白雲之鄉,傾聽風景的故事後,才能答覆。
雖然沒有看過紐西蘭的文學作品,但是我對於紐西蘭作家的低調感到佩服,因為很多的作家就是想要靠作品成名的,反而許多的紐西蘭作家選擇走相反的路,保持低調,或許是當今藝文創作者應該要學習的。
回覆刪除J310 34 王煜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