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像台北 重慶像高雄


台商在大陸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整個大陸想成同一個市場,用同一個方法打天下,但事實上,不同的區域就有不同的性格,消費觀與價值觀也就不同,舉個例子,即使同樣在西部,同樣講四川話,相距不過三百多公里,重慶與成都就截然不同。


在大陸擔任某運動用品品牌經理的Ingrid,三年前被公司派到西部,開拓重慶、成都、西安、武漢等新市場,她最大的體會是「大陸果然各城市都不一樣」,例如成都人時髦愛流行,但錙銖必較,明星代言的小玩意非常受歡迎;重慶人務實但敢砸錢,大單幾乎都出現在重慶;所以,即使是同一品牌,在各不同城市,她還是會要依照各城市不同的價值觀調整策略與主打的品項。


Ingrid形容:成都與重慶就像台北與高雄,相輔相依,但截然不同。


就像成都的旅遊標語「來了就不想走」一樣,成都自古就被認為是旅遊城市、休閒城市,成都人安逸重視質感,這也反映在他們的消費習性甚至城市規劃上。根據地產經紀商世邦魏理仕公布的全球零售業調查數據顯示,成都是全球第三大忙於建設購物中心的城市。


沿著貫穿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大道走,在成都的東二環有華潤蓋的萬象城;而在天府新區內的會展中心,將有全世界最大體量的室內購物商城的海洋世紀環球中心;即使是三環外的郫縣,都有總量近20個、達5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商業項目要開發。


成都商場密度等同紐約


截至2011年底,成都的商業綜合體開發案就突破100個,大多數體量都在10萬平方米以上,未來兩年,成都將擁有1000萬平方米的商業建案入市。換言之,以成都市約1400萬人口,光新建的商城,人均就達一平方米,跟國際一級都市如紐約、倫敦一樣。相形之下,重慶在政治紛擾後,目前的整體經濟發展是以求穩為主。


十二五計畫要發展西部經濟,成都的角色現在越發重要。像是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212家入駐;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也有23萬人;今年第一季,外商實際到位資金也有12.5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0.4%,就結構上來看,成都有成為一線城市的實力。


買買買,就是成都人的消費觀,在春熙路商圈,平常日的早上11點,店家剛開店,人潮早已川流不息,而且幾乎都是當地人。即使今年是大陸GDP成長衰退的一年,但成都人還是愛買東西,而且看重品牌與流行度,快時尚就很受歡迎,ZARA在大陸業績最好、店面最大的店,就在成都。


根據資料,成都GDP七成是服務業,比重比上海還高。服務業比重高也影響他們的品味,成都人重包裝、重質感,店面的美觀與否決定業績。成都珍珠奶茶第一品牌的「茶與布朗」老闆,30 歲的台商黃子軒就斥資200萬人民幣打造旗艦店,目的就是為了提升珍珠奶茶的時尚味。


消費力不等同事業心,成都人一向慵懶,對事業的企圖心不大,所以少有成都起家的大型企業,因為成都人認為,五子(妻子、孩子、銀子、房子、車子)登科就夠了,不需要為事業犧牲生活。曾經在成都生活許久、當過百腦匯西部總經理的林恩慕就說,如果合作廠商的老闆不在辦公室,那就一定在茶樓或是在洗腳。


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重慶起家的按摩洗腳連鎖品牌「富橋」,在成都的分店數反而超過重慶,因為成都人對按摩、養生比重慶人還投入。


從成都坐兩個小時動車就能抵達的重慶,與成都截然不同。正因為早期的重慶人不是在河邊拉船的縴夫,就是扛貨物的苦力棒棒,只有堅忍才能活下來,所以重慶人對賺錢很熱衷,單是由重慶起家的大陸馳名品牌,就有鄉村基、小天鵝、陶然居、譚木匠等。


但也因為歷史上重慶經過多次移民融入,重慶人不排外,有大江大水的兄弟江湖味,很重義氣。重義氣反映在消費觀上,重慶人不花錢則已,一出手就很闊氣,不太講價,因為他要挺你,但挺的前提是要真心交流,所以搞定重慶人脾氣很重要。


如果成都是個典型的服務業城市,重慶就是個典型的製造業城市,尤其是電機、電子等產業更是大宗,城市發展的模式也就有不同的面貌。不同於成都以興建購物中心作為城市發展主軸,重慶是大量投資公共建設以拉升GDP,這個模式在薄熙來下台後,只是放緩但主基調不變。所以重慶到處造橋鋪路,興建地鐵,目前已經有三條地鐵線啟用,今年還會有兩條線陸續開通,到2030年會有20條地鐵線,比上海還多。


交通決定一個城市的格局,以重慶對公共建設的投入,加上3200萬人口的支撐,這個城市的前景依然耀眼。




Read more: 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39943#ixzz24qhS20b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