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時空廊道 遊遍文化小鎮 鰲峰山清水漫步

【撰文/丁榆涵;攝影/陳柏宇】

2015-11-27 

清水舊名「牛罵頭」,位於大甲溪南岸與大肚台地西北方,從鰲峰山制高點俯瞰,即能遠眺背山面海的清水平原往台灣海峽延伸。清水小鎮發展甚早,從新石器時代的牛罵頭文化、平埔族拍瀑拉(Papora)族牛罵社(Gomach)社域,到清領時期移民渡台屯墾、日治時期越發繁盛的清水街,不同時期的歷史人文,讓小鎮增添了不少文化底蘊。趁著冬藏時分,不妨以慵懶、緩慢的步調,悠閒走逛清水小鎮,用雙眼收藏清水的各種風貌。
清水區依地形分布,可分成清水街區、大秀區、三田區、大楊區與高美區五大區塊,並以街區為中心擴展,往山間、海邊延伸,各有不同趣味。當漢人移墾後,清水街廓逐漸成形,日治時期街區一帶更是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中心。不論從高速公路或海線鐵道來到清水,多數遊客都會先到街區繞一繞。
清水國小 全台首座校園古蹟
隱藏在中山路旁的鎮南街上,全台第一間校園古蹟,同時也是市定古蹟的清水國小靜靜佇立著。由U型紅磚平房式校舍環抱著操場,洗石子、清水磚與木造窗台,有著和、洋混合風格,將日治時期的校舍完整保留。走在立柱撐起的教室長廊,陽光斜斜灑落在溫潤的紅磚上,真有一種穿梭時空的錯覺。

百年歷史的校舍讓清水國小成為一處活古蹟。

分享
除了校舍外,以杉木的木構屋架、清水磚與水泥瓦作屋頂的日式教師宿舍,也在2008年被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包括獨棟的校長宿舍以及雙拼式的五棟教職員宿舍,目前都在進行修護,預計明年完工開放,屆時,整個清水國小都將成為一處活的校園古蹟。
一大早,清水早市朝氣蓬勃,彩色陽傘下的阿婆販售著自家的作物,買菜人潮絡繹不絕,摩肩擦踵。居民買完菜後,就會到清水第一街──大街路上的紫雲巖、三山國王廟與開基福德祠,跟神明說說話,這是不少人的既定行程。這些廟宇神祇,都是先民建立的在地信仰,尤其紫雲巖四周有中式餅鋪、阿婆粉圓、圓仔湯、肉圓等傳統小吃,正等著訪客來大快朵頤。
早市結束後人潮漸散,午後的街區又恢復寧靜。和清水街平行的文昌街是清水的老街,又稱「清水十八坎」。「一坎」指的是一間店面,「十八坎」就代表著早期街上有十八間店面式街屋。這些街屋年代,可回溯至1935年的中部大地震,因巨震後清水街區毀損嚴重,日治時期政府即以棋盤式街道進行都市規劃,這是清水第一條鋪上柏油的街道,以洗石子工法建蓋的住商混合連棟街屋,至今多數仍維持著約八十年前的樣貌。此外,附近的北寧街、大街路、新生巷及街邊小巷弄,也都能看到日治時期留下的民居建築。
「清水散步」 旅遊資訊一把罩
走進清水區文昌街18號的「清水散步」,這裡不僅是販售古典音樂的華笙音樂城,也是「牛罵頭文化協進會」所在地,近年更成為清水小鎮旅遊資訊中心。長期深耕清水的「牛罵頭文化協進會」,成立於1995年,是由一群關心清水大小事的居民所組成的文史團體。擔任古典音樂行老闆、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理事長吳長錕,是個充滿赤子之心的老頑童,在許多在地活動中,經常會看見他笑臉迎人到處與人寒暄。隨興、愛交朋友又愛玩的他,腦袋總能迸發出新點子,為行銷家鄉清水出一份力。
日治時期繁盛一時的清水街區,孕育出許多深具文化底蘊的文人雅士,藝文風氣,世代傳承。雖然清水錯過了台中縣設治的機會,但也得以將舊時代的建物、街貌和人文氣息,完整保存。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的成員,自成立後便透過閱讀、音樂、戲劇與舞蹈,讓清水居民將藝文融入到生活中。

鰲峰山公園經整理規劃後,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分享
此外,協會也深入社區,到山間、到海邊進行資源調查及社區營造。他們為了讓故鄉更好,敦促政府將原本要做為火力發電廠的高美溼地,規劃為「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更為了要保留冷戰時期留下的大楊油庫,公開籌募六十萬元買下僅存的一座油槽,以便讓歷史留下見證。在調查記錄過程中,他們不斷發現家鄉的美好,也讓這些珍貴的遺跡能夠被看見。
從事社區營造出身的吳長錕,在以往調查中累積許多資料,深知各地區的特色。因此,「清水散步」透過文化講座、鰲峰山、高美溼地季節生態踏查、五福圳自行車道單車行、走海線火車之旅等主題式小旅行,企圖營造小鎮觀光氛圍,讓清水五大區域的建築、歷史、生態、產業與鐵道,引入專人導覽成為深度小旅行,以吸引外地遊客慕名到訪。
來到「清水散步」,遊客可以把這裡當作旅遊資訊站,問問私房景點,也能承租單車,享受御風而行的快感。根據工作人員透露,未來還將推出「旅人包包」,內含詳細豐富的導覽地圖、特色文創商品,以及在地美食店家優惠券等,讓背包客也能輕鬆玩遍清水。
神社歷史遺跡 賦予新風貌
大街路上的戶政事務所旁,有道長長的階梯蜿蜒而上,這條路通往日治時期清水神社的「神社崎(後參道)」。踏上兩百多個階梯,神社崎右側有座「墩仔腳大地震震災紀念碑」,旨在紀念1935年重創清水的中部大地震罹難者。
清水神社的原址,後來轉作陸軍營舍,但同時也是牛罵頭遺址所在。如今,園區內神社已不復見,僅留有一對犬石像見證此處歷史。

前往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的「神社崎」,又稱「延壽路」,有兩百多個階梯。

分享
距今4,500至3,500年前的「牛罵頭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遺址,舊營舍內展示著出土的繩紋陶碎片及石斧、石刀等先民活動遺跡,市府將此規劃成「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開放民眾參觀。每年秋季舉辦的「清水地景藝術節」,結合在地地景與在地文化意涵;今年便在園區內,結合社區表演、音樂及地景藝術展示,讓不少民眾到此享受陽光、草地與登高望遠的樂趣。
2013年,台中市政府將清水公園加以整理規劃,結合大肚台地北側的鰲峰山、橫山與五股山等山脈的自然生態、歷史遺跡、戶外遊憩與體育運動功能,打造出廣達27公頃的「鰲峰山公園」。園區以國際級賽道的自由車競賽場為中心,周邊有適合孩童遊玩的體驗遊戲場、探索遊戲場;也有適合登山健行、四通八達的景觀步道,通往鰲峰玉帶景觀虹橋、陽光草坪及觀景平台等休憩展望點;更有暱稱「清水鬼洞」的「橫山軍事戰備地道」,讓民眾體驗戰爭時躲防空地道的刺激感。
雖然「清水鬼洞」聽起來有點可怕,但經過整理的坑道內,如今都有清楚的指示與照明,走在裡頭既新奇又有趣。H型的坑道分為主坑道、支坑道及附支坑道,內部有軍事戰備用的機槍堡、廚房與寢室等,原本神秘兮兮的軍事基地,現在吸引許多遊客進來一探究竟。

拜訪「清水鬼洞」,可體驗戰爭時民眾躲防空地道的刺激感。

分享
騎自行車 譜唱田園協奏曲
位於清水橫山下頂湳里、下湳里,全長約7公里的五福圳自行車道(下湳農路),是「清水散步」最推薦的小旅行遊程之一。在市區租台單車,鑽進巷弄抵達路幅極小的農路,就能徜徉農村的四季風情。橫山下的清水,和街區的熱鬧喧囂迥然不同,稻田與點綴其中的古厝,全然是一派鄉間風情。作為海線鄉鎮重要灌溉水脈的五福圳穿梭田野間,圳水汩汩流動,貼著海線鐵道行走,偶爾還會與火車相遇,讓人只想把速度放慢。
在五福圳自行車道上,會經過擁有百年歷史、紅瓦古厝的泉和製麵廠,運氣好的話,還能目睹少見的曬麵線景觀。若在夏日時分,趙家古厝半月池中荷花盛開,以荷花為前景,古厝、青山為背景的畫面,層次、顏色分明,是五福圳自行車道上最美的風景。

夏季的五福圳自行車道有荷花相伴,農路人車少,慢騎賞景也無妨。

分享
說到清水美食,則非米糕莫屬。然而,就像問彰化人哪家肉圓比較好吃一樣,問起清水在地人哪家米糕好吃,各家口味都各有擁護者,遊客得自行品嘗,才能決定哪家最對「胃」。除了米糕外,圓仔湯、肉圓、炸粿、眷村麵食,也都是清水各族群在不同時空中留下的庶民口味。
當然,除了鰲峰山的旅遊動線,鄰近海邊的高美溼地、港區藝術中心、眷村文化園區,都是漫遊的好去處,自然生態、藝文空間與生活空間再造,讓清水這個文化小鎮變得更有深度。近年來「清水散步」更以出生於大秀地區的俠客「廖添丁」為形象,結合廖添丁傳奇故事與在地特色行旅,穿梭在清水大街小巷、山海城鄉間,要用全然不同的角度帶遊客玩遍清水。
現在就啟程,來趟清水散步吧!
【完整內容請見《臺中好生活》2015年12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