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履歷結合區塊鏈 讓農民躲過稻熱病

2019-05-22 18:45
稻農魏瑞廷透過奧丁丁集團協助,在田裡架設微型氣象站,開始記錄池上田間的大數據。(魏瑞廷提供)
〔記者陳炳宏/台北報導〕農產品生產履歷只是一張農夫的照片嗎?現在生產履歷還會記錄農產品生長時的環境資料,包括溫濕度、光照、紫外線、風速、風向、雨量、甚至還能結合區塊鏈技術進行記錄防偽,今年4月更幫助池上米農魏瑞廷逃過稻熱病。
台灣新創奧丁丁集團今天舉辦《區塊鏈服務發表會》,種稻超過10年的〈池上禾穀坊〉稻農魏瑞廷表示,4年前開始與奧丁丁合作,2018年7月導入區塊鏈技術,在奧丁丁協助下,於田裡架設微型氣象站,透過太陽能與LoRa通訊,感測器搜集的環境資料,可每2小時自動上傳雲端,比過去簡單的感應器搜集更豐富的資料。
魏瑞廷舉今年4、5月台灣發生的稻熱病為例,當時微型氣象站所搜集的數據顯示,天氣變得不通風且將出現高溫濕熱天氣,系統也提醒農友施肥量要降低、而且要適時補充灌溉,避免發生稻熱病,當時自己所耕作的有機稻米,就躲過一劫。
奧丁丁集團今天發表區塊鏈應用服務OwlTing Blockchain Services(OBS),〈池上禾穀坊〉稻農魏瑞廷現身說法智慧農業的應用場景。(魏瑞廷提供)
「農夫種田除了要懂自主管理外,還要有經驗!」魏瑞廷說,今年春天雨下得不多,如果靠經驗,一定是想要多下點肥,但一下雨空氣中游離氮素含量高,加上施用的有機肥料,稻子一定會因氮肥過高而生病,所以用科學大數據觀察,反而才是正確的。
過去氣候是以人的作息為主,現在則可以仰賴微型氣象站農瞭解作物的作息,根據感應器發現氣候哪邊不對,可以加以改善,每2個小時記錄一次的環境資料,產生的以時間軸記錄的大數據就成了現代版的農民曆。
魏瑞廷說,以後有年輕的農夫想耕作,只要把大數據翻出來,依照過去類似氣候的數據施作,就能傳承老農夫的經驗,例如35-40天後放水曬田讓稻子長稻穗,不知道原理沒關係,照做就對了!
奧丁丁集團今天發表區塊鏈應用服務OwlTing Blockchain Services(OBS),〈池上禾穀坊〉稻農魏瑞廷現身說法說明如何透過區塊鏈與大數據,躲過稻熱病。(魏瑞廷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