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零工過活》小林人重建 還在愁生計



〔自由時報記者蘇福男、侯承旭/綜合報導〕甲仙區小林滅村將屆滿三週年,後人昨在小林村罹難者紀念公園舉辦法會追思,有五十多名親人同時罹難的邦龍景表示,災後村民沒有土地可耕作,工作又難找,重建至今小林人還在為生計傷腦筋!


昨辦法會追思 獻上白玫瑰


二○○九年八月九日莫拉克風災重創高雄,造成小林村四百六十二人罹難,風災即將屆滿三週年,高雄市長陳菊昨上午偕同多位局處首長,赴小林罹難者紀念公園公祠祭拜;三百多名罹難者家屬也到場追思,在紀念碑前獻上白色玫瑰花,祈求逝者安息。


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會長蔡松諭憂心表示,高市政府重建會執行長陳凱凌日前請辭,傳聞重建會即將解散,他認為部分永久屋尚未完工,高雄又是重災區,重建會不僅應繼續存在,執行長甚至應比照舊高雄縣府,提升至副市長層級,才不致無法整合各局處。對此,陳菊回應說,市府重建會近日確實有人事異動,執行長陳凱凌返校教書,繼任人選近日將會確定;她強調,市府重建會不會裁撤,會跟行政院重建會一樣延續兩年,居民大可放心。


邦龍景則埋怨說,災變前村民大多以務農為生,災後他們沒有土地可耕作,永齡有機農園剛開園時,曾僱用二十多名小林人,但由於大多從事基層農務,一個月薪資頂多近兩萬元,根本無法過活,目前僅剩七、八人苦撐。


至於政府針對災民舉辦的就業媒合活動,邦龍景說,這些工作不是有學歷限制,就是薪資偏低,許多小林人大多只有國中、小畢業,根本沒有工作職缺要求的專長,目前只能打零工,過一天算一天。


災區失業者 免費職訓相挺


對此,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表示,除了臨時工作機會外,近三年來勞委會與原民會都針對災區失業者提供就業輔導及免費職訓課程;對於僱用災區民眾的企業也設有獎勵措施,並協助原住民開設文創工坊,讓災民能夠在自己的家鄉自力更生。


市府勞工局長鍾孔炤指出,災區有工作意願的失業者,市府都有掌握名冊,只要有合適的就業機會或職訓課程,都會逐一通知,也鼓勵企業到災區舉辦徵才活動。


此外,為了協助災區的經濟復甦,高市府近來也大力推動觀光行程,鼓勵更多遊客到災區消費,公部門有關農特產品或文創產品的採購,也優先向災區採購。




小野空中對談-新故鄉願景 重建小林村家的記憶

作者: 策畫籌備:黃奕瀠、何榮幸╱執筆:黃奕瀠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8月6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策畫籌備:黃奕瀠、何榮幸╱執筆:黃奕瀠】


莫拉克風災留給社會最深刻的印象,無非是小林村滅村悲劇。三年前八月九日清晨,一個村莊瞬間被夷為平地,帶走近五百條人命,小林村從一個默默無名的平埔聚落成為一場災難的標記。當世人淡忘這些故事時,倖存的小林村民正努力重建家的記憶,求得新生。


應本報和紙風車基金會「新故鄉動員令:三六八鄉鎮市區的第二哩路」之邀,小林重建協會常務理事徐報寅接受主持人小野專訪,暢談小林村重建的心路歷程。他強調,當時小林對未來並沒有太多想像,只是堅持打一場仗:「我們只想把小林蓋回來,也要找回對小林的情感,至少要保留我記憶中的小林。」漫長的三年,就是一場「回復記憶的戰爭」。


倖存小林人 永遠帶著創傷


土石流帶走了近五百位小林村民的性命和整個小林村,只留下無盡的土泥堆。一無所有的倖存者,各以自己的方法找回「家」的感覺。重建後的小林分成三區:留在甲仙五里埔的小林一村,遷往杉林的日光小林和小林小愛三區。儘管因重建意見不同而分裂,但他們也彼此尊重祝福,希望兄弟分家仍能共同合作,將文化產業連結成一線。徐報寅指出,「我們去年的夜祭是三地共同合辦。建了新的公廨給太祖居住,也在新的場域舉辦夜祭,這是一個小林文化繼續的指標。」


小林村是以農業為生的山居部落,人口約八、九百人,生活簡單,居民樂觀又好客,總是問著「呷飽沒?來我們家吃。」從小在村落生長的徐報寅認識每一戶,而這些問候著他「吃飽沒」的鄰居朋友卻一夕之間亡故,是他心中很大的傷痛。「對每位倖存的小林人來說,不管五年、十年都離不開的創傷,也許一直都會在。」他說,有時候看到小林人笑,一轉眼又哭了,走不出陰霾。


悲痛中的小林人忙著喪事還得解決「家事」。為了和政府協商並爭取權利,小林村民組織自救會,好重建小林。前行政院長吳敦義上任後,首先到小林災民安置地巡視,允諾在五里埔興建五十戶永久屋。


重建急蓋房 忽略記憶需求


而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來開說明會,願在杉林找地重建小林,並允諾給予工作機會。這條件吸引了年輕的小林人,約一百二十戶毅然決然選擇郭台銘方案,成為「二村」。不料,土地取得比想像中困難,當時的高雄縣長楊秋興也堅持山上遷下來的災民都要安置在大愛園區裡,「因為慈濟蓋房子的速度快,外界就會覺得重建速度快。」


「我們不需要很好的房子,只想要自己的家,我們記憶裡的那個家。」徐報寅強調,重建是條漫長的路,很難短時間內就把房子蓋出來,但政府不想浪費討論的時間,只想看到成績,「他們急著重建卻忽略記憶的需求,我們已經被遷出來,又沒有家鄉的感覺,房子住起來只是冷冷的軀殼,沒有感情在裡面。」因而約有兩年多時間,他們只有一種「和你拚了」的想法,堅持重建記憶中的小林。


回原址大哭 再度有戰鬥力


最後,永齡基金會將部分向台糖承租,規畫成有機農場的地讓給剩下的小林人,這塊狹長的畸零地和原本狹長型的小林相似,他們終於可安定下來,重新將小林村蓋回來。


「今年初入住時,真的好高興,有種卸下肩上大石頭的感覺,我們終於對這一百二十戶還有四百多位往生者有交代。」無親人死亡的徐報寅雖然幸運,但也因為不需忙喪事而跳下來扛起重建事務,他加入自救會時,曾向往生者許諾會照顧好活著的小林人,但這份責任也壓得他數度撐不下去,總想放棄。每到這個時候,他就會跑到小林村原址嚎啕大哭,哭完,戰鬥力就回來了。


小林的未來 合作才有力量


家都蓋好了,路又將如何走下去?徐報寅認為,平埔文化是小林人的根本,也是他們的特色,如今小林村已一分為三,但可以互相串連結合,例如五里埔重視文化,而日光小林可發展出附加產品不論是雞角刺或山茶,甚至是媽媽廚房的西點麵包,位在杉林的小林小愛和日光小林都可作為平埔文化的入口,成為遊客的接點,進而連到五里埔,「將觀光文化結合在一起,才會有力量。」


※專訪內容請見本專題官網「台灣368」及「風聲」網路廣播電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