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三第六冊L1非洲

一、自然環境
1. 非洲面積僅次於亞洲,為世界第1(  )大洲,國家數目眾多。
2. 位置:
(1)北接2( 地中海 )與歐洲相望,東臨印度洋,西瀕大西洋,東北隔3( 紅海 )與西亞相望。
(2)4( 蘇伊士 )運河可連絡紅海與地中海,縮短5( 印度 )洋和大西洋之間的航程。 
  
3. 地形:
(1)       地形主體-以6( 高原 )為主,如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等。
(2)       高原上有多處盆地,由北而南分別為-7( 撒哈拉 )盆地、8( 剛果 )盆地與9( 喀拉哈里 )盆地。
(3)       東部的高原因為10( 張裂性 )板塊運動所形成的11( 斷層 )陷落地形,形成東非大裂谷,又稱東非大12( 地塹 ),有地球臉上最大的傷疤之稱
1裂谷內多處積水成湖,如13( 馬拉威 )湖。
2裂谷兩側有許多火山,其中14( 吉力馬札羅山 )位於裂谷東側,是非洲第一高峰,山頭終年有積雪。
(4)       平原主要分布於地中海沿岸的15( 尼羅河 )三角洲與16( 幾內亞灣 )沿岸的17( 尼日河 )三角洲一帶,為人口稠密區。
(5)       岩層古老且堅硬,海岸陡峭而平直,缺乏天然港灣,對外交通不便。

 4. 氣候:
(1)       18( 赤道 )橫貫非洲中部,帶來的影響是:
1氣候與天然植物以赤道為中心呈19( 南北 )對稱分布的型態。
2非洲大部分屬於20( 熱帶 )氣候。
(2)由赤道往南、北依序排列如下:
氣候
重點
熱帶雨林氣候
1分布:赤道附近和21( 剛果 )盆地。
2特徵:終年高溫多雨,森林茂密、數種繁多。
3其他:因降雨豐富,使流經此區的22( 剛果 )河蘊藏豐富的水力,其流量與流域面積均居世界第二位。
熱帶莽原氣候
1分布:23( 熱帶雨林 )氣候區的南北兩側。
2特徵:氣候炎熱,24(  )雨集中,乾溼季分明,植被以稀疏的樹木和乾草原為主,是非洲野生動物主要棲息地。
熱帶沙漠氣候
1分布:25( 南北回歸線 )附近。
2特徵:受26( 副熱帶高氣壓 )籠罩影響,乾燥少雨。
3例如:北部非洲的27( 撒哈拉 )沙漠、南部非洲的28( 喀拉哈里 )沙漠。
4其他:南部非洲沿海的那米比一帶,受29( 涼流 )影響,空氣較為穩定,不易產生對流,降水機會較少,亦形成沙漠。
溫帶地中海型氣候
1分布位置:北非30( 西北 )沿海及南非的31( 西南 )角一帶。
2特徵:32(  )33(  )雨,非洲最宜人的氣候,但範圍小。

 (3)其他氣候:
高地氣候
1分布:34( 東非 )高原。
2原因:雖位於低緯地區,但因地勢較35(  ),氣候涼爽。
副熱帶溼潤氣候
1分布位置:南非36( 東南 )沿海地區。
2成因:因37( 暖流 )經過,氣候暖溼,加上38( 東南信風 )帶來的水氣,降水量較多。

二、人文特色
1. 概況:
(1)早期-依其生存的自然環境,發展自給性的傳統產業。
(2)十六世紀歐洲殖民後-發展1( 殖民地式經濟 )
(3)二十世紀中期-因人口急速增加,大量開闢耕地,環境日益惡化,衍生其他問題。
2. 產業活動:
(1)傳統產業
產業活動
生活方式
採集、漁獵
1分布於2( 熱帶雨林 )3( 莽原 )區。
2居民採集野果、甘薯,並自製簡易的工具獵捕野生動物維生,如布希曼人。
游牧
1分布在熱帶沙漠邊緣的4( 草原 )地帶。
2牧民長期無固定住所,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5( 牲畜 )是牧民重要的財產。
游耕
1分布在6( 雨林 )與較溼潤的7( 莽原 )區的較原始耕作方式。
2此種不斷遷徙的方式對自然生態的干擾較小,且能保持土壤的肥力。
灌溉農業
1分布於8( 尼羅 )河沿岸,並孕育出古9( 埃及 )文明。
2非洲乾燥地區面積廣大,10( 水源 )的取得,成為發展農業的關鍵。

(2)殖民地式經濟
1             發展概況:
殖民時期:歐洲列強視該地為重要的原料供應地,發展熱帶栽培業並積極開採礦產。
今日:非洲各地雖已獨立,但輸出品多為25(  )26(  )等廉價原料,輸入品則為27( 糧食 )或高單價的28( 工業 )產品,造成國家29( 外債 )比重甚大,經濟負擔沉重。
2主要類型:
產業活動
特色
熱帶栽培業
A.分布:溼熱的30( 西非 )沿岸與土壤肥沃的31( 東非 )高原。
B.作物:咖啡、可可等32( 經濟 )作物是非洲重要的出口物品。
開採礦產
A.原因:非洲為古老地塊,礦產資源豐富。
B.石油生產33( 北非 )34( 西非 )35( 中非 ),其中36( 奈及利亞 )、安哥拉是重要產油國。
C.貴重礦產37( 南非共和國 )工礦業發達,盛產黃金、鑽石、鈾礦等礦產,該國藉由開採礦產與歐洲殖民時奠定的工業基礎,發展鋼鐵、機械等重工業,為非洲經濟發展最穩定的國家。
(3)觀光業:
1歷史文明古蹟:如北非埃及。
2利用自然資源:如南非、38(  )非。
(4)總結:大部分國家以39(  )40(  )41(  )產等第一級產業為主,經濟結構失衡,為42( 單一 )經濟的型態,易受國際市場價波動而連帶影響國內經濟,限制了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

3. 族群與文化:
(1)分布概況:以43( 撒哈拉沙漠 )為界,南北在族群與文化上有很大差異。
1以北:以44( 伊斯蘭文化 )為主,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份。
2以南:以45( 黑人 )部落為主,各族群之間語言、宗教、習俗各異,部分地區仍維持傳統的部落生活方式。
(2)國家數目居各洲之冠:為國際組織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3)族群衝突造成國家動亂:因歐洲列強殖民非洲時,未考慮族群和部落的界線,直接以46( 經緯度 )劃分勢力範圍,以致一個區域內同時有敵對民族存在,成為日後內戰衝突與非洲經濟發展較緩慢的因素之一。
(4)47( 種族隔離 )政策:南非共和國發展較佳,但在白人主政時期,曾實施種族隔離政策,限制黑人居住與活動範圍,後經黑人抗爭及國際輿論施壓,南非選出首位黑人總統48( 曼德拉 ),廢除此政策,並建立民主化政府,但大部分的經濟利益依然由白人掌控,黑人與白人的貧富差距仍大。
4. 困境與展望:
(1)人口問題:
1人口快速成長:因各國長期49( 出生 )率居高不下,加上西方醫療衛生觀念引進後, 50( 死亡 )率逐年下降。
2饑荒與營養不良的威脅:因人口增加速度超過糧食增加速度,加上氣候乾旱、戰亂等因素。
(2)都市問題:部分沿海都市,因高出生率與大量51( 鄉村 )人口移入,人口數量暴增,產生交通癱瘓、貧民窟、失業、治安等都市問題。
(3)環境問題:
1過度開墾:因人口過度增加,糧食更顯不足,故居民被迫往52( 雨林 )53( 草原 )區開墾,使生態遭受破壞。
2過度開發:沙漠邊緣的地區因連年乾旱與過度開發,導致54( 沙漠 )化,使沙漠範圍日漸擴大。
(4)疾病問題:因醫療設施不足、衛生習慣不佳,疾病傳染問題嚴重。西元2008年,全年約有2/3的愛滋病患及帶原者分布於非洲,其中55( 撒哈拉沙漠以南 )地區所占比率較高。
(5)未來展望:
1豐富礦產可發展工礦業。
2國際組織提供技術及經濟援助,協助解決非洲乾旱、沙漠化與醫療設施問題。
3設立56( 跨國界 )保護公園,發展生態旅遊。
4歷史文明古蹟可增加觀光外匯收入就業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