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唯一排灣族雙面祖靈柱 託夢「想回家」

台大人類學博物館今天與嘉魯禮發·魯飛禮飛家雙面石雕祖先柱舉行結拜儀式。 記者黃威...
台大人類學博物館今天與嘉魯禮發·魯飛禮飛家雙面石雕祖先柱舉行結拜儀式。 記者黃威彬/攝影
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今天有一場排灣族傳統的「結拜」儀式,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和排灣族望嘉部落結拜為兄弟,結拜儀式後,去年被指定為國寶的排灣族阿盧夫岸舊社祖先石雕柱留在博物館保存,望嘉部落則把雕刻師複製、一模一樣的石雕柱迎回部落。
當地排灣族人自1929年後便未再見過祖先石雕像,相關記憶也逐漸流失。今年台大學者到屏東訪談,望嘉部落族人表達強烈期待,希望將「祖靈」迎回部落。這次隔了80多年要將祖靈迎回,胡家瑜表示,只因大頭目兩年前做了一場夢,夢中祖先說想「想回故鄉了」,望嘉部落族人表達強烈期待,希望將祖靈迎回部落,尋回失落的記憶和強化部落認同。迎回祖靈柱後,嘉望部落將再舉辦從日治時期以來被禁止的五年祭。
這件「排灣族阿盧夫岸(望嘉舊社)佳邏夫岸頭目家雙面祖先像石雕柱」,是全台唯一一個原住民雙面石雕像。根據台大紀錄,石雕柱是日本人類學家移川子之藏1929在屏東縣春日鄉的叢林間發現;第二年即入藏台大。石雕柱一面刻有男像,一面為女像,分別代表Aluvuan社Djialuvuan頭目家的創社男、女祖先像。
這件雙面祖先像石雕柱,分別是男祖先吉福祿萬(Tjivuluwan)、女祖先玖柏蘭恩。他們皆頭戴象徵貴族的羽狀帽飾,雙手平舉置於胸前,細腰上配戴有紋飾腰帶,而且雙膝和腳踝關節處刻有平行線條狀紋飾,刻工精緻。
台大人類學系教授胡家瑜說,這座望嘉舊社雙面祖先像石雕柱,當初是在望嘉部落大頭目家的司令台。根據排灣族祭祀傳統,每年祭祀時,都要先從頭目家的祖靈開始祭拜,因此該石雕柱象徵最崇高的地位。
祖靈柱代表地位最崇高者通常只有一面,會有兩面,胡家瑜猜測,可能是當時的大頭目入贅了其他部落的大頭目,因為地位皆很尊貴,因此才都刻上。以藝術表現來說,是全台唯一一個原住民雙面石雕像,因原住民雕像多為木雕,石雕非常稀有,雙面雕刻又更少,具有珍貴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