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冊L5地形作用
地形作用
地球表面高低不平,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種地表形貌,是人類活動的舞台。
單面山(廖偉國老師提供)
(拍攝地點在亞利桑納州沿著I-40往東接近新墨西哥州交界前左轉往北沿12號公路北上在Oak Spring附近) 塑造地表形貌的力量很多,可歸納為內營力與外營力兩大類。
地球表面高低不平,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種地表形貌,是人類活動的舞台。
(拍攝地點在亞利桑納州沿著I-40往東接近新墨西哥州交界前左轉往北沿12號公路北上在Oak Spring附近) 塑造地表形貌的力量很多,可歸納為內營力與外營力兩大類。
內、外營力相互作用,在各種不同的岩層構造上長時間琢磨,將地表雕塑得多彩多姿。
原始的沉積岩層主要呈水平狀態,當水平岩層受到擠壓時,會產生一系列波浪狀彎曲,稱為褶曲。
構造包括背斜與向斜兩部分,背斜是岩層向上隆起,兩翼分別向相反方向傾;向斜則是岩層向下凹陷,兩翼相向傾斜。
構造包括背斜與向斜兩部分,背斜是岩層向上隆起,兩翼分別向相反方向傾;向斜則是岩層向下凹陷,兩翼相向傾斜。
照片拍攝地點在猶他州的南部163號公路靠近Mexican Hat附近(廖偉國老師 拍攝)
玉山東峰褶皺
褶曲山脈依生成時間可分為古褶曲山脈及新褶曲山脈
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南亞的喜馬拉雅山脈和臺灣的中央山脈等。
斷層
照片拍攝地點在亞利桑那州的I-40靠近KingMan附近公路北側路旁(廖偉國老師 拍攝)
照片拍攝地點在猶他州12號公路北上往Boulder後右轉往Capitol Reef National Park南側公路旁
(廖偉國老師 拍攝)
在一系列斷層形成時,若中央部分岩層因斷裂相對向下陷落,則形成地塹,如東非大地塹;反之,中央部分的岩層可能因斷裂而相對向上隆起,形成地壘,如中國大陸新疆的天山山脈及河西走廊
斷層作用常是板塊擠壓的結果,當板塊擠壓時,也常沿著斷層帶釋放能量,而引發地震。位在板塊接觸帶上的臺灣,分布著許多南北向斷層,確定活斷層為33條
臺灣的主要活斷層分布圖
車籠埔斷層
921集集大地震係因北自大安溪與大甲溪流域,南至濁水溪流域,近八、九十公里長的車籠埔斷層作怪所造成。斷層東側上升數公尺。車籠埔斷層沿著台中盆地的東側邊緣南北向延伸,斷層面以約30°傾角向東傾斜。由於菲律賓海板塊自東方撞擠歐亞板塊,因此西部地區地殼為適應此種應力的作用而首先產生褶曲,並進而發生斷裂,產生逆斷層,大部分的褶曲軸線和逆斷層均作南北向延伸,且逆斷層的斷層面均傾向東方,使東側較老的地層逆衝於西側較年輕地層之上,這些斷層多半是南北延展有相當距離的低角度逆斷層,這樣就造就了一連串斷面向東或東南傾斜的覆瓦狀斷層系統。
全球主要火山與地震活動分布帶
照片地點:台東縣池上【臺灣】廖偉國老師拍攝
★景觀說明:照片拍攝地點位於台東縣池上鄉,構造作用與斷層在台灣是相當常見的地表景觀,而斷層錯動也對民眾的生活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在花東縱谷中,地表斷層的活動現象,以池上斷層區段最為明顯。1984年法國地質學家Barrier和台灣中央地質調查所朱傚祖,發現到池上斷層帶有明顯的水泥檔土牆擠壓斷裂。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台灣與法國學者,包括了中央研究院、地質調查所、台灣大學等,便利用地表斷層帶斷裂的觀測分析,瞭解到池上斷層不但每年有非常快速而持續的斷層滑移,而且有清楚地逆斷層擠壓特性。
第 二 節 外營力與地形發育
外營力的能量與太陽輻射、重力作用密切相關,透過空氣、水等媒介,造成風化、崩壞、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
分類
|
性質
|
作用力
|
地形特徵
|
風化
| 物理性 | 溫度、冰凍、釋壓及生物作用 | 崩解 |
化學性 | 氧化、碳酸鹽化、溶解、水合、水解和生物作用 | 岩石土壤化、鐵鏽石 | |
侵蝕
| 河水 | 沖蝕作用 | 向下、溯源、兩側 |
海水 | 沖蝕作用 | 海蝕地形(海崖、平台) | |
冰川 | 磨蝕、挖蝕作用 | 風磨石 | |
風力 | 揚蝕作用 | 冰川地形 | |
搬運及沈積
| 河水 | 重力作用 | 沈積物 |
冰川和風 | 重力作用 | 冰磧物和風積物 |
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受空氣、水或生物的影響,在原地緩慢發生變化。
岩石因物理結構改變而崩解,稱為物理風化
在乾燥地區和高緯、高山地帶,物理風化較強烈
氣候乾燥的地區,晝夜溫度變化劇烈,岩石常因反覆熱脹冷縮而崩解。
在寒冷的高緯、高山地帶,則因滲入岩石裂縫的水反覆凍結、融解,易使岩石裂解甚至變成碎屑。
美國科羅拉多州境內的巨石因凍融作用而裂解
乾燥地區盛行的物理風化(廖偉國老師提供)
化學風化
有的是岩石因化學成分發生變化而分解,稱為化學風化
在高溫多雨的地區,化學風化則較盛行
高溫多雨的地區,岩石容易與空氣、水產生化學反應,如岩石中的鐵、鋁成分,因氧化形成氧化鐵、氧化鋁,使岩石變色。微含碳酸的雨水,能將石灰岩層溶解侵蝕,形成崎嶇的地表。在歐洲許多城市,因為人類工業活動產生酸雨,使石雕受到腐蝕,也是化學風化作用的結果
氧化作用形成風化紋
崩壞作用
風化物質受重力作用,產生向低處移動的現象,稱為崩壞。崩壞成因與坡度、水分含量、地震和人為活動有關。一般而言,坡度陡峻、暴雨多、風化物質豐富,或水土保持不佳、缺乏植被保護的地區,較易發生崩壞。崩壞的形式及速度差異很大,下圖為幾種常見的崩壞。
侵蝕、搬運、堆積
風化、崩壞作用後的鬆散岩石碎屑,容易受到河水、風、海浪等力量的侵蝕,並將其從一地搬運到另一地堆積。侵蝕、搬運與堆積作用,是一種連續性的過程,不斷地將地表的高處削平,低處填高,改變原本的形貌。
環境不同,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的主要外營力媒介也不一樣。在濕潤地區,雨水和河流的作用最明顯;在乾燥地帶,風是最重要的主角;在海岸地區,波浪、海流、潮汐則是主要的推手。岩層性質有異,侵蝕作用的結果亦有差別。一般而言,堅硬的火成岩、變質岩分布地區,因抗蝕能力較強,侵蝕速度較慢;反之,岩性較軟的沉積岩分布區,岩石節理、裂隙多,抗蝕能力較弱,侵蝕速度也較快。
野柳的標誌女王頭是蕈狀岩的一種,在地殼抬升的過程中,因受到海水差異侵蝕而逐漸形成今日的面貌。若以其高度比對台灣北部地殼平均上升速度推算,女王頭的芳齡將近4000歲。其實女王頭就是蕈狀岩,在1962~1963年間因頂部結核上的節理斷裂,從某一角度觀看時貌似英國伊莉莎白女王頭像,因此而得名。
有許多例圖幫助我理解地形 pu101.29
回覆刪除很多地形都是由化學風化,物理風化而成的。
回覆刪除看完後,我更清楚地形如何形成的。
感謝老師傳的地形作用,讓我更了解一些,尤其是崩壞作用。
回覆刪除普10144魏智鴻
內營力與外營力為地球增添許多色彩pu103 35
回覆刪除看完後使我更了解物理和化學風化了~普10304林怡汝
回覆刪除看完使我分的清楚物理和化學風化普10313
回覆刪除讓我更了解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的差別了
回覆刪除普101 7
加上了圖片讓我對地形作用更有概念
回覆刪除pu10101
地形都和內外營力息息相關
回覆刪除pu103 27
燕子老師您好
回覆刪除池南自然教育中心近日正蒐集台灣地質資料,想請教老師本篇崩壞作用下方的四張圖來源出處為何呢?(P116-117)十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