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四冊中國地理補充資料~觀察:戶籍改革里程碑 北京取消農業戶口

2016年 9月 20日 白墨 BBC 中文記者
9月19日,北京市正式公布《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宣佈將取消北京地區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
《意見》還提出建立與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相適應的教育、生育、就業、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統計制度。

里程碑

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北京常住人口2069.3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85.6萬人,較2010年275.5萬人增加了10萬人。
至此,包括北京在內,中國已經有30個省份出台了旨在消除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造成的差別歧視的戶籍制度改革方案。
已提出取消 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方案的省市具體為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 西、黑龍江、吉林、遼寧、重慶、雲南、甘肅、青海、福建、江蘇、安徽、貴州、四川、新疆、寧夏、浙江、海南、內蒙古、天津、上海、北京。
北京版的《意見》中特別強調「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
人口專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在接受北京《新京報》採訪時說,這是為了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也就是農業戶口最主要的「好處」,即宅基地和責任田,特別是在城市化過程中,通過拆遷、土地徵用,農民可以獲得的利益。

「二等公民」

但是,城鄉戶籍的區別給農民帶來的限制、歧視和不公平是顯而易見的。「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的二元戶籍制,造成了城鄉之間在教育、醫療、社保、衛生等諸多方面的不平等。持「農村戶口」的人實際上淪為社會上的「二等公民」。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說,比如養老金,非農業戶口就要比農業戶口多很多,並且沿襲多年,已經很成熟和完善,但農村養老金建立不滿10年。還有醫療保險,農村與城市戶口的待遇差別巨大,醫療資源城市也明顯更豐富,質量更優。
「另外還有一些隱形福利」,陸傑華說,比如教育,看似平等,但非農業戶口,可以享受更優質的教育。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辜勝阻在人民網強國論壇上與網友交流時承認,城鄉戶籍的差異存在超過60種的社會福利。
圖片版權AFP
Image caption隨著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和經濟起飛加速,大量農民工湧入城市,城市離開農民工也無法運轉。計劃經濟下行之有效的二元戶籍制度與市場經濟越來越難以匹配。

計劃經濟產物

中國大陸根據地域和家庭成員關係將戶籍屬性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始於1958年。
1958年1月9日,中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第一部戶籍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確立了一套嚴格的戶口管理制度,它包括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變更等7項人口登記制度。所有個體被基本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大類。
農業戶口戶與非農業戶口是中國計劃經濟的產物。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初,中國實行嚴格的計劃經濟政策,個人物資實行全民配給制。
這就需要要依賴戶籍管理制度進行配給管理。全民配給制中,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業人口被排除出「商品糧」的配給。
個人試圖從農村遷移到城鎮地區從事非農業工作則必須向相關部門申請將農業戶口轉換成非農業戶口,即「農轉非」。
「農轉非」是農民眼裏「鯉魚跳龍門」的人生際遇的重大轉折。但是,政府對「農轉非」的審批是嚴格控制的。

退出歷史舞台

圖片版權L
Image caption過去30年來,中國各地許多省市先後出台了各自的改革措施,試圖消除城市戶口與農業戶口造成的差別和障礙。
隨著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和經濟起飛加速,大量農民工湧入城市,城市離開農民工也無法運轉。計劃經濟下行之有效的二元戶籍制度與市場經濟越來越難以匹配。
過去30年來,中國各地許多省市先後出台了各自的改革措施,試圖消除城市戶口與農業戶口造成的差別和障礙。
2014年7月30日,中國國務院公布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標誌著中國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農業」和「非農業」二元戶籍管理模式將退出歷史舞台。
國務院的文件下達後,戶籍制度專家、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在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將戶籍改革形容為是「中國版的平權運動」。
胡星斗說:「這次戶籍改革可以說是中國社會改革的一個里程碑。」
他說:「這次改革實際上相當於是中國版的平等權利運動。通過改革消除城鄉之間的戶籍差異和待遇的差異,為更好地保障人權,實現城鄉居民、本地居民和外來人口的平等權利,奠定了基礎。」
但是,分析人士也指出,將城鄉兩種戶籍合二為一容易,但是,要讓進城的農民在教育、就業、子女、醫療、社保等各方面真正享受城市居民同樣的福利和保障,還需要出台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政策,投入大量的資源。
「農業戶口」終將退出中國的歷史舞台,但這個過程可能是漫長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