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土石流 專家:要軟硬並進



 【台灣醒報記者蔣鎧俊台北報導】蘇拉颱風帶來豪雨,土石流預警數打破紀錄,引發大眾對土石流防範的關注。農委會水土局土石流防災中心主任陳美珍表示,目前採「軟硬並進」方針,除硬體防災建設外,也會增加宣導防災觀念,並減少部分民眾對硬體建設的過度依賴。台大環工系教授范正成指出,應加強民眾風險觀念,並積極對不適合居住的危險區域,加以限制開發或協調居民遷村。

蘇拉颱風挾帶強風豪雨,造成全台有14縣市發布土石流紅色與黃色警戒溪流共1161條,不僅打破土石流預警以來的歷年紀錄,甚至比莫拉克颱風多出300條。

台大環工系教授范正成指出,土石流依成因分為兩種,天然發生與人為導致。若為天然發生不應該也無法阻止,所以防災策略重心放在防止因人為開發所造成的土石流。他進一步建議,人煙罕至的易發生土石流區域,政府應限制開發。若是已開發的區域,政府應該善盡勸告責任與加強避難演練。

水土局目前防災方針採「軟硬並進」方式,「硬」的方式是指以硬體建設來防範土石流,如在土石流易發生地區建造攔砂壩、防砂壩、護欄等。「軟」的方式則是持續宣導防災意識與推廣水土保育觀念,如目前所推動的「社區自主防災意念」,訓練地方熱心人士搭配防災圖資,向社區內居民宣導防災的觀念。

「希望能減少民眾對硬體防災建設的依賴。」陳美珍進一步說明,因國家財政吃緊,加上降雨量難以預測,硬體防災設備,有它的能力上限。不希望部分民眾過度仰賴硬體建設,而導致不願疏散的情況出現。

「政府應加強宣導風險概念。」范正成將土石流潛勢區居民撤離比喻為「繫安全帶」,他指出,撤離是為保護居民財產生命安全,但仍常聽到地方居民抱怨防災標準訂得太嚴格,造成當地居民遇到颱風就要疏散,對生活造成很多不便。

水土局根據國外的案例資料加上國內土石流歷史數據,兼納地文條件與環境評比等資料經統計分析後,訂定土石流發生機率到達70%時的實際雨量,並做為發布土石流紅色警戒的標準,一旦發布紅色警戒,地方政府即可疏散居民。

陳美珍補充說,以高雄納瑪夏鄉為例,因921地震與莫拉克風災後地質脆弱,所以標準比較低,雨量一旦超過200釐米,就會發布紅色警戒。

此外,范正成認為政府應該更主動積極,去規劃協調將不適合居住區域上的聚落,加以遷村到安全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