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2 01:56 新聞速報
▼帶孩子健行登山,可以一同體驗親子共遊與自然山林的難能可貴。(遠足提供) ▼本書作者與太太孩子一同攀登雪山主峰時留影。(遠足提供) |
「3個月到99歲,都可以從事登山。」將近3年前,冬日乾冷的晴天清晨,出門攀爬半千公尺的猴山岳。人在頂峰第400次,遠眺宛若切開觀音山、大屯山的淡水河,兀自流入台灣海峽。正在遐想忘神,眼簾撞出人影,少不得趨近攀談,頓時不敢置信。耄耋老翁見我驚訝,怡然開口:「我94歲。」右手旁指:「這是我老弟,86。」
翻閱《帶孩子一起。爬山!》,則是另一種驚訝。很多人想必與我相同,除了感覺新奇,更心想:有為者亦若是。本書作者從大女兒3個月大起,一家先是3人而後4人,16年來,除了每年至少兩次攀登高山,每周的例行假日也都身在野外,甚至當別人正歡歡喜喜過新年,他們也高高興興地在冰天雪地或寒風中搭帳棚。
三十餘年的健行登山經驗,作者積累了厚實的知識背景,終致整理腹稿而提筆成書。本書實用,可以作為工具書,也是讀者的備忘筆記,人父人母,無不受用,但又不止於此。誠如作者所說,山中歲月所蘊涵與提煉的意義異常豐富,若僅當作休閒遊憩或鍛鍊體魄,雖無不可,但若就此停留,卻是可惜了。
海島台灣方圓僅3萬6千平方公里,竟有3千公尺高山268座,密度全球第一。「正入萬山圍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從北到南,由東至西,連綿延展百公里的稜線,縱橫交錯織成了密布各地的崇山峻嶺、大丘小壑,結伴親朋、乃至萍水相逢之人,長時浸淫遊走其間,或氣喘噓噓或信步慢行,或甘苦與共或擦身而過,無一時刻不在降低物欲,而逐步滋養生態意識與環保習慣,更同步鍛練人際往還與意志決斷的能力。
而登山的整體過程,特別是長途隔夜的翻山越嶺,從糾集人手、規劃日程路線、安排交通食宿、裝備打理,乃至返回平地的收束結尾,就是在養成既自立又互助分工的生活方式,愛山人終身受益,而孩子若是自小耳濡目染,尤能增進獨立自主、隨機應變,以及團體間應對交流的自信。
作者不僅是台灣第一人,應該也是華人世界的第一位,教人與「子」偕行。全書插圖與文字相得益彰,內容豐富又實用,舉凡本地的登山概況簡史;親子登山的心理認知與裝備;學齡前、幼稚園、小一到小四、小五到國中的階段劃分,以契合孩子的心智與體能發展,各種需知一應俱全。
書末還列有父母帶孩子上山時,經常感到疑惑的40個問題,諸如針對幼兒的裝備與糧食如何準備、孩子賴著不走怎麼辦、山路對身心發育的影響等,作者的說明,非常管用。作者沒有列入的是,如果碰到虎頭蜂與毒蛇怎麼辦?不過,與其說這是疏忽,不如說這個常見諸報章的登山風險,其實在山林間遭逢的機率微乎其微。作者未曾見,也就不必寫來「恫嚇」讀者。我的山齡將近40年,也幾乎沒遭遇過。
相對於本書聚焦在如何帶孩子爬山,台灣迄今尚未出現關於「99歲」登山的專書。目前各高山登頂人的年齡紀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瑪朗峰是女73歲男77歲、雪山80歲、玉山87歲、富士山95歲。我輩能有樣學樣嗎?《帶孩子一起。爬山!》一書,亦可說是一種邀請,敦促我認真考慮學習開車。日後,一旦孫女孫子降臨3個月,我就可以開著車,帶著家人與小嬰兒,上山避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