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灣與舊金山灣區

美麗灣與舊金山灣區




  • 2012-12-23 01:56 中國時報 【夏黎明】


     在拒馬與警察出動、在環團與產業界的對峙聲中,昨天,台東美麗灣第七次環評審查,有條件過關了!


     位於台東太平洋濱的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堪稱台灣近年最重要的環保與開發對決的案例。回想過程中,台東縣政府和業者聯手,試圖以BOT的方式,讓這棟大型飯店,矗立在藍天碧海的東海岸,環保團體則強烈質疑其過程的正當性,並取得兩度法院判決的認定,縣府和業者則以補送環評和地方發展之需回應。雙方壁壘分明,無法對話。


     此一案例,不僅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更驚動中央部會,許多政務首長對此表達意見。日前的全國地方行政特考,地政科出現一道試題,試論台東縣政府杉原灣BOT案的土地倫理。一方面,美麗灣戰役,其實沒有真正贏家,台東縣政府、美麗灣集團、環保團體,海岸環境本身,全部傷痕累累。另一方面,媒體不斷報導,甚至成為全國性考試的試題,不論環評結果如何,美麗灣效應,業已形成,對台東未來的發展,影響深遠。


     美麗灣效應,簡要地說,並不直接界定台東或東海岸,是否為一環境優先的區域,但卻向整個台灣社會,傳遞一個強烈的訊息,亦即此後到台東或東海岸的投資開發,必須付出極高的環境/社會成本,才可能達陣。毫無疑問,美麗灣效應,比起當年花蓮的蘇花高戰役,將更直接的警示,循著一般開發模式的財團,到台東進行大型投資的外部成本及其風險,一定十分高昂,這也是台東縣政府和許多在地資本家焦慮之處。透過衝突、對決、反省的,確實重挫台東未來的發展想像,但是,也同步浮現了後美麗灣台東的另一個發展契機。


     一九七○年代,美國西岸的環保人士,特別是北加州舊金山灣區的一些郡,透過立法程序,大幅拉高土地與房地產開發的成本,更進一步將許多土地抽離市場,成為各種保護區,灣區一代竟有高達四分之一的土地是保育區,不許進行任何建設。環保團體長期的努力,成功地遏阻了土地與房地產的開發,在房地產供應不足的情況下,不僅人口成長緩慢,舊金山與聖荷西的房價,一直是美國本土最昂貴的地區之一。


     另一方面,阻擋大量資本湧入的同時,舊金山灣區,以其舒適的環境和自由的氣氛,逐漸吸引各種尋找主流社會以外生活風格的各色人等移入,包括作家、藝術創作家、簡樸生活者、自由工作者;也包括嬉皮、反越戰青年,同志等尋求社會解放的人群,後期更吸引可以付出昂貴地租的軟體研發團隊移駐。其中,自由、解放,非主流的氛圍,更是吸引藝術創作者和團體的移入,美國三大藝術品交易市場,紐約、舊金山和聖塔菲,除了全球資本主義核心的紐約之外,後二者均以非主流色彩,吸引各式創作者的前來,生活、工作,以及逃離或抵抗主流資本主義。


     台東,作為台灣最遙遠的東海岸小城,近十年來吸引不少或嚮往太平洋自由的風,或喜愛遼闊土地,或欣賞原住民族群文化,或想逃離主流都會生活,或尋找創作靈感的人,落腳於海岸縱谷。後美麗灣的台東,將有可能成為台灣島上,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的抵抗空間,將會進一步吸引更多不滿主流資本主義社會的人士前來投奔。仗恃著這一批批口袋沒多少經濟資本,腦袋卻有著飽滿文化資本的新新移民,禍兮福之所倚,美麗灣效應下的台東,其實極有可能追隨當年美國舊金山灣區的發展模式,而找到自己的新價值與認同感。(作者為獨立研究工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