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高中105學年度第一學期「尋訪桃花源」選修課程暨社團第七堂講義
桃園中壢都會區
桃園簡史
1945年(民國34年)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代表盟軍接收臺灣,將新竹州改為新竹縣,縣治則遷至桃園(今桃園區),1950年(民國39年)8月,國民政府於遷台後對臺灣省行政區進行重劃,新竹縣拆分為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三個省轄縣。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軍眷遷移至桃園縣,使得中壢的龍岡地區便以滇、緬移民的外省人而著名。1960至70年代,中壢、龜山等傳統工業區成立,以及1979年2月26日,中正國際機場(現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的啟用,桃園縣工商發展迅速,成為全國人口增加率最高的縣市之一,但在高度發展的背後,也帶來了環境汙染的問題。
桃園縣人口數在2010年6月7日突破200萬人,依照中華民國《地方制度法》,於2011年1月1日起準用直轄市之編制(稱「準直轄市」)。2012年7月提出改制直轄市案,於2012年11月23日內政部通過改制為直轄市。2013年1月3日行政院第3330次院會公布桃園縣於2014年12月25日改制為直轄市,名稱定為「桃園市」,成為臺灣北部第三個直轄市。原縣轄鄉鎮市一併改制為區,目前有13區。
桃園大都會區
桃園市是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北部,同時是「北北桃生活圈」與「桃竹苗生活圈」的一員,在部分商業投資中,也被認為是大台北地區的組成之一。桃園市全市面積1,220平方公里,設籍人口約212萬人,其西面臺灣海峽、東臨宜蘭縣、北接新北市、南與新竹縣為界。其前身為之桃園縣,2014年12月25日後升格改制為直轄市。活動人口約250萬人、外籍居民約12萬人,是中華民國設籍人口第五多的直轄市。
桃園市的核心區為桃園區與中壢區,並依族群分布及生活圈分為北桃園和南桃園。北桃園屬於大台北生活圈,南桃園則是屬於桃竹苗生活圈。由於毗鄰臺北都會區及多項重大公共建設、投資皆位於桃園,桃園市近年來發展迅速,吸引大量外縣市人口移入、形成桃園中壢都會區。桃園呈現為閩、客、外省、原住民族等多族群融合之貌,也因為工業發達,同時也是臺灣引入外籍勞工人數最多的縣市。
桃園都會區,其涵蓋範圍包括桃園市(不含復興區)以及新北市鶯歌區,都會區內以桃園區和中壢區為雙核心發展,都會區人口約213萬人。包含桃園區、八德區、蘆竹區、龜山區、大溪區、大園區、中壢區、平鎮區、楊梅區、龍潭區、觀音區、新屋區、鶯歌區(屬新北市行政區)。早期內政部將桃園市、八德市、鶯歌鎮等規劃為臺北都會區內,中壢市、平鎮市等則為中壢次都會區。後續修訂版本中,將桃園市及鄰近行政區由臺北都會區分出另劃桃園中壢都會區,新都會區人口2,130,526人。
桃園中壢都會區和其他臺灣的大都會區不同的地方點有二:
1. 兩個等大的中心都市:桃園區人口約43萬,中壢區有39.2萬,兩者構成雙城格局,與其他都會區相對獨大的單核心發展不同。周邊的平鎮區的人口有21.9萬,八德區人口有18.9萬,楊梅區的人口有16.2萬,蘆竹區的人口有15.6萬,龜山區的人口有14.7萬。
2. 因磁吸效應,桃園中壢都會區高度依賴臺北都會區,異於與其他都會區經濟獨立自主。例如2009年直轄市改制案中,桃園即遭中央認為核心都市「尚非北部地區之主要發展中心」,這也是早期將桃園縣直接劃入臺北都會區的原因之一。
分區
桃園未來計畫
桃園航空城乃位於桃園國際機場周邊之龐大腹地的大型綜合產業園區建設規劃案,也是自由經濟示範區計畫的一環。該案係因應未來串聯歐洲、中東、兩岸及亞太的物流與客運等潛在龐大需求;針對於豐富機場綜合服務機能,進而提高臺灣全球競爭力[的一項大型知識經濟建設計劃。
亞洲矽谷計畫由蔡英文總統提出,亞洲矽谷計畫要以「面對在地」與「朝向國際」為兩大軸線,「面對在地」部分,她認為「如果和矽谷的研發能量結合起來,加入矽谷的技術、資金和人才,就會形成一個具有高度創新能力、世界級的供應鏈」,朝向國際部分,她主張於桃園國際機場周邊建構「亞洲創新研發人才交流中心」桃園具有離亞洲五大城市距離近、擁有29個工業區,1萬多家工廠,是最完美的地點。參與規劃的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則認為,桃園市的地理區位還可連接台北市、新竹市的產業聚落。桃園市市長鄭文燦則認為,「桃園市是國門之都,地理位置優異,許多公司都在桃園設廠、競爭力強;「亞洲矽谷在桃園」,會提供年輕人更大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