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已到家門口!128國拚2050年達成的淨零碳排是什麼、台灣怎麼做?

 2021.04.19極端氣候已到家門口!128國拚2050年達成的淨零碳排是什麼、台灣怎麼做?

極端氣候已經走到民眾「家門口」,台灣遭逢56年來的旱災缺水危機,隨著國際上紛紛宣示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工研院建議台灣朝四方向著手。

去年加州森林大火、年初德州暴雪,到台灣面對56年來旱災缺水危機,極端氣候已經走到「家門口」,
成為國際間熱門名詞,全球已有128個國家,宣示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亞洲鄰國中、日本、南韓相繼跟進,美歐兩大經濟體將針對高排碳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面對2050淨零碳排的大勢,台灣未來30年該怎麼做準備?

工研院19日舉辦「極端氣候下的常態——以新興科技達成淨零碳排的機會與挑戰」論壇,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2050年淨零碳排不是單一解決方案,必須從供給、使用、製造、環境四個方向著手。供給端找到低碳電力、使用端採取節約能源、製造端透過改變製程與原料減少碳排,環境面則透過碳捕集與封存(CSS)技術,將電廠、工廠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封存到地底中。

劉文雄認為,要做到2050年淨零碳排,必須用創新的科技,「 不能用今天的技術,來解決30年後的問題, 」他呼籲不要把淨零碳排視為負面壓力,應看待為創新科技的市場商機。工研院已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透過結合院內不同技術,尋求台灣2050年淨零碳排的發展藍圖。

相較國際上高達128國宣布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甚至部分國家已經入法,許多國家逐步研擬可能達成的路徑,那台灣呢?

淨零碳排驅動科技創新,龔明鑫:台灣也不能落後

身為行政院淨零碳排的召集人、政務委員龔明鑫坦言,「挑戰性非常高,我們盡量來做,至少不能比別人慢!」甚至國際間規劃 徵收碳關稅 ,可能降低台灣的競爭力,目前已啟動跨部會協商、產官學研對話,並針對新技術發展做超前部署。

當方向出來後,眀年包括科研預算都要做調整,即便有些技術是20~30年後才用得到,現在就該研發投入,「這個議題沒有人是局外人」他強調。

身為行政院淨零碳排的召集人、政務委員龔明鑫表示,在淨零碳排的議題上,沒有人是局外人。

而要達到

,過往「開採、製造、使用、丟棄」的線性經濟模式需要改變。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表示,線性經濟帶來氣候危機的根源以及價值迷思,形成「企業利益私有化,外部成本公有化」的問題。簡單來說,例如企業造成空汙、水污染、亂排放廢棄物等問題,形成公共利益損害。

黃育徵認為,翻轉線性經濟,關鍵是從源頭「使用端」來解決,重新規劃擁有權、資源脫鉤的生活方式,像是近年興起的使用權取代擁有權的共享商業模式等,「淨零排放是全民運動,不只是業者的問題,從使用端減少的話,才能真正達成節能減碳,」且距離2050年,台灣還有30年可以做改變,政府不該把長期的機會,看成短期的危機。

工具機廠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則認為,大企業資源豐富,可發行綠債、銀行融資等布局減碳,但中小企業相較困難,且危機意識較薄弱。

朱志洋指出,現在缺水、缺電已反應氣候變遷問題,對減碳需求越來越迫切,今年2月在蘋果(Apple)全力支持下成立台灣綠電應用協會、擔任理事長一職,要從供應端、使用端建立良好機制,推動綠電交易市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