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碳交易 十年達440億元

2021-02-21 01:35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預計206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為加速節能減碳,從2011年開始,在北京、廣東等七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累計十年來共進行4.3億噸的二氧化碳交易,總交易金額近人民幣100億元(約新台幣440億元)。

碳排放權交易是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種市場機制,即政府通過招標、拍賣等方式,將一定的二氧化碳配額,發放給有排放需求的企業,企業有多餘額度可出售給配額不足的企業,以此形成減碳收益。

企業可通過三種方式實現減碳目標:一是降低產量;二是採用新技術;三是在市場上購入配額,例如某家公司每年的碳排放限額1萬噸,如果該公司技術升級後碳排放量僅8,000噸,多出的2,000噸就可以交易出售,其它公司若要擴大產能增加排碳量,原定的碳排放限額不夠用,也可以透過交易購買,整個區域的碳排放總量控制住,又能鼓勵企業提高技術、節能減碳。

大陸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排放量占全球總量近30%,大陸官方冀望透過市場機制,建立低碳發展模式,自2011年以來,大陸續啟動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七個省市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其中,廣東碳排放權交易發展速度最快,澎湃新聞報導,廣東是製造業大省,碳排放量相當大,廣州國資發展控股公司下屬的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簡稱廣碳所)在2012年成立,截至2020年12月底,廣東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2億噸,累計成交金額人民幣35.6億元,分別占全大陸碳交易試點37.86%和33.77%,位居全大陸第一,成為大陸首個配額現貨交易額突破35億元(約新台幣154億元)大關的試點碳市場,是全大陸最大的碳現貨交易平台。

另外,碳排放權的來源也是各方開發的重點,種樹造林是碳排放權的重要來源之一,廣碳所在2020年底進一步推出廣州花都區公益林碳普惠項目,並入選大陸自然資源部第二批十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之一,成為林業碳普惠制專案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示範。

在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上喊出2030年達到碳達峰以及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後,大陸官方今年就加快碳排放交易進度,大陸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今年1月初宣布,將在上海設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ETS),並在武漢設立註冊登記系統,該機制預計將在第一階段覆蓋大陸2,267座發電廠,鼓勵企業透過買賣排放許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外界估計,作為首個納入全大陸碳市場交易的重點行業,發電行業全年碳排放總量約40億噸,若以每噸人民幣49元計算,市場規模高達人民幣1,960億元(約新台幣8,624億元)。

大陸官方政策顯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在十四五期間(2021年至2025年)快速擴大,將陸續納入鋼鐵、水泥、化工、電解鋁及造紙等排碳量大的產業,以加速節能減碳,朝向綠色發展之路邁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