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風力替代核能 專家:成本增10倍

台灣未來如果走向廢核之路,又有哪些替代能源呢?專家指出,除了進口石油、天然氣之外,如果用太陽能、風力等,成本最高飆10倍,還得「看天用電」;全都用「燒煤炭」火力發電,造成的汙染又大;加上台灣四面環海,要買電只能跟鄰近的大陸買,還得拉海底電纜。
核四停工,台灣如果廢核還有哪些替代能源?核能專家謝牧謙:「(可用)太陽能、風力,看天吃飯,不穩定、成本貴當然影響我們的整個電價。」
目前台灣用電佔比,火力佔76.3%、核能約18.8%、抽蓄水力1.5%、其他再生能源約3.4%,未來18.8%的核電可能得進口石油、天然氣或燒煤炭,除了「看天用電」的風力、水力、太陽能,萬一電不夠,台灣四面環海只能跟大陸買電。核能專家謝牧謙:「德國可以廢核對不對,廢核電力不夠,可以從法國買電,(台灣買電)沒那單純啦,(大陸)電要送過來中間還隔著台灣海峽,事實上大陸有構想(只能)把電纜弄過來。」
坦言台灣地理環境沒有廢核的本錢,前日本東大校長指出,廢核經驗讓日本學到教訓。前東京大學校長有馬朗人:「2到3年前因為危險所以停止核電,導致電價上升(2成),因為增加了產業的成本,確實已經有一部分產業已經外移了。」專家強調,台灣民生用電比例約1成、產業用電佔6成,廢核後電價上漲恐怕將跟日本一樣面臨產業外移。
核能專家謝牧謙:「日本跟台灣都是島國,沒有電網可以互通,所以(發電)一定要靠自己。」專家舉例,阿拉伯雖然用石油發電,但就怕天然資源耗盡,目前正準備蓋4座核電廠,各種能源各有利弊,該怎麼拿捏有待考驗。

裝太陽能板發電 豬農年收千萬

裝太陽能板發電 豬農年收千萬


核能爭議,讓投資人把目光轉移到再生能源市場,尤其是太陽能發電。銀行業者指出,投資太陽光電發電設備,由於有政府20年購電保證,年投資報酬率可有約5%到7%,還能產生環保乾淨能源,並幫助弱勢農業縣市發展。
再生能源包括風力和太陽能等,近年投入再生能源的投資人,以太陽光電發電設備較多;由於初期投資成本高,融資需求也應運而生。
過去3年,共有10家銀行和租賃公司投入太陽能專案融資市場;國泰世華銀行太陽能融資放款市占率第一,歷年累積放款規模,超過120MW(Megawatt、百萬瓦),已創造出超過120億元的投資收益。
包括國泰世華、永豐、一銀及土銀等4家銀行,同步推出企業及個人太陽能專案融資。
銀行業者說,企業多是直接投資太陽能電廠,須資金挹注,一般個人或農家可在自家屋頂裝設太陽能板,也可採融資方式購買太陽能板。
業者表示,日照充足的南部縣市,3坪大的屋頂能裝置的太陽能板,約可產生1 的電量。
包括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都是太陽能專案融資的主要縣市;部分農業縣市人口大量流失,但也有人在投入太陽能發電之後,讓生活改觀。
銀行業者舉例,屏東有個大型養豬場主人,擁有數公頃土地,本來覺得經營太辛苦,想放棄,到都市找工作;後來養豬場主人將豬舍屋頂全面裝設太陽能板,豬舍下方則改成魚類養殖場,讓土地垂直利用;由於養豬場面積大,且只要有日照就能產生電力,賣給政府,現在這名養豬場主人一年靠發電收入,就能坐收1000萬元。
銀行指出,投資太陽能,政府保證購電20年,在此前提下,不管是一般個人或企業投資者,投資太陽能發電獲利,較低約5%到6%,但也有投資人一年獲利達7.5%。
銀行及租賃公司提供的太陽能專案融資借款利率約3%到5%、年期至少10年。由於太陽能發電可帶來乾淨能源、幫助較弱勢的中南部農村,也被視為一項新興的社會企業。

日地熱發電量 約23座核反應爐

日地熱發電量 約23座核反應爐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日本身為火山島國,地熱資源達2347萬千瓦,僅次於美國、印尼,高居世界第三,發電量相當於23座核反應爐,且發電成本相差無幾。在反核意識高漲的當下,地熱發電很可能成為日本未來替代能源的主流。
日本內閣會議在本月初通過「能源基本計畫」,決定未來中長期的能源方針,雖然安倍晉三政府將核電定位為「重要的基載(base load)電源」,並表明推動重啟核電廠的方針,但該計畫中也同時強調將善用大自然的恩賜,全力開發再生能源。
事實上,日本列為重要基載電源的項目除核電外,還包括地熱、一般水力、煤炭火力等項目,地熱甚至名列重要基載電源的首位。日本媒體報導,日本狹小國土密布活火山,地底分布水蒸氣和熱水的貯留層,若換算為電力可達2347萬千瓦,足夠4000萬戶家庭使用。據報導,地熱發電成本1千瓦約9.2圓(約台幣2.73元),與核電1千瓦約8.9圓(約台幣2.64元)相差無幾。
已開發用來發電 不到2%
日本從1960年代起開始注意地熱發電的效益,但迄今實際用來發電的量不到2%,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可用來進行地熱發電的活火山,有8成都位於國家公園內,園內開發受到嚴格限制,另外2成可開發區域則多半是既成的溫泉區,溫泉業者有地熱開發將造成溫泉枯竭的誤解。
國家公園地熱開發在2012年3月法規鬆綁後,開始變得活躍,環境省今年也同意在國家公園內進行低成本垂直試掘,經產省也可望在今年度展開調查。今年3月經產省也透過獨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擔保,貸款45億圓給福島縣及大分縣業者進行地熱發電。
另外,歐力士公司今年初也公布,將在未來約5年間在北海道、東北、中部、九州地區約10處開展地熱發電業務。

台灣區域特色

1  北部區域包括臺北市、( 新北 )市、基隆市、桃園縣、新竹縣市及( 宜蘭 )縣。
項目
特色
自然環境
(1)( 臺北 )盆地及蘭陽平原外,其餘多為丘陵、臺地或山地。
(2)冬季有強盛的( 東北季風 ),雨量較其他區域多。
區域特色
(1)產業結構多以第(  )(  )級產業為主。
(2)工商發展與都市化程度為全臺之冠。
(3)都市發展快速且人口集中,造成市區擁擠與環境汙染等問題。
縣市特色
(1)( 臺北 )地區集中龐大的行政、金融、商業、交通等服務部門,吸引眾多公司入駐,在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都居臺灣重要地位。
(2)桃園縣為( 臺灣桃園 )國際機場的所在地,國際交通往來便利。
(3)新竹縣市為臺灣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實驗區,其中( 新竹 )科學工業園區是帶動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火車頭。
(4)宜蘭縣受( 雪山 )山脈的阻隔,形勢孤立,工商業發展不如本區其他縣市,在( 蔣渭水高速公路 )通車後,縮短宜蘭與大臺北地區的交通時間,活絡地方的觀光產業。
1  中部區域包括苗栗縣、臺中市、( 彰化 )縣、( 南投 )縣與雲林縣。
項目
特色
自然環境
(1)東有高山,西有平原、臺地及盆地。
(2)夏季迎( 西南 )季風,為主要雨季;冬季背東北季風,乾燥少雨。
區域特色
(1)地形與氣候適合(  )業發展。
(2)交通便捷後,本區成為稻米、蔬果及花卉的主要供應地。
縣市特色
(1)( 臺中市 )是中部區域文教、工商業發展最發達的地區。
(2)苗栗縣、南投縣受地形影響,交通不便,昔日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目前正積極向( 觀光 )產業轉型發展。
(3)彰化縣、雲林縣境內平原,在中山高速公路通車後,成為全臺最大的( 花卉 )
( 蔬菜 )生產區。此外,開發彰化濱海工業區、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以改善當地的經濟與發展。
 
1  南部區域包括嘉義縣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與( 澎湖 )縣。
項目
特色
自然環境
(1)東部以山地、丘陵為主,西部有廣大的( 嘉南 )平原與屏東平原。
(2)多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 熱帶季風 )氣候。
區域特色
(1)為解決乾季用水的問題,需透過( 埤塘 )、圳溝、水庫等灌溉設施,才能發展稻作農業。
(2)( 沙洲 )( 潟湖 )海岸,由於產業轉型,現今以工業用地、觀光休閒為主要發展重點。
縣市特色
(1)高雄市因 ( 高雄港 )的建立,具有進口原料與交通優勢,帶動工業發展。
(2)屏東縣恆春半島的( 墾丁 )國家公園有許多特殊景觀,是寶貴的自然資源。
(3)澎湖縣早期以漁業為主要產業,近年來致力發展( 觀光 )業,成效卓著。
1  東部區域包括花蓮縣、臺東縣。
項目
特色
自然環境
(1)東有( 海岸 )山脈,西有( 中央 )山脈。
(2)位於( 菲律賓海板塊 )與歐亞大陸板塊接觸帶,為全臺地震最頻繁的區域。
(3)颱風過後,引進西南氣流越過中央山脈,易出現乾熱的(  )風現象。
區域特色
以未受汙染的美景、特殊地景,使本區有( 臺灣後花園 )之稱。
縣市特色
(1)花蓮縣利用原料優勢,發展( 水泥 )工業與大理石工業;此外,( 觀光 )業也是花蓮縣重要的收入來源。
(2)臺東縣的( 池上 )米與關山米,都以水源無汙染而聞名;此外,著名的景點包括綠島、蘭嶼、三仙台、八仙洞等。

金門、馬祖列嶼行政區分別屬( 金門 )縣與( 連江 )縣。
項目
特色
自然環境
金門列嶼位於( 廈門灣 )口;馬祖列嶼則位於( 閩江 )口外。
區域特色
戰地色彩濃厚。
縣市特色
(1)金門與中國的( 廈門 )( 泉州 )間,有小三通往來。
(2)馬祖居民多以(  )業維生。
(3)傳統古厝與( 戰地 )遺跡為金、馬今日發展觀光業的重要資源。

聚落與交通

聚落是指人們共同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可分為鄉村聚落與都市聚落。
聚落類型
人口數量
主要產業活動
兩者間的依存關係
鄉村聚落
(  )
(  )級產業
提供都市所需的原料、糧食、勞力。
都市聚落
(  )
(  )(  )級產業
提供鄉村商品、服務與就業機會。
臺灣的鄉村聚落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
(1)  ( 集村 ):住宅分布密集,形成比較集中的聚落型態。
(2)  ( 散村 ):住宅分散在鄉間田野的聚落型態。
都市聚落:通常具有地形( 平坦 )、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等區位條件。

 
1( 都市化 ):鄉村人口往都市集中的過程。
2( 工業 )化帶動都市的發展,使都市有較多的就業機會、較佳的服務,對鄉村人口有強大
(  )力,吸引大量鄉村人口移入。
( 都市化程度 ):一國或一地區都市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比例愈高,通常代表此地區經濟發展程度愈高。
當都市不斷擴張,與鄰近的其他大小市鎮連結在一起時,形成都會區。臺灣的五大都會區包括臺北基隆、( 桃園中壢 )( 臺中彰化 )、臺南、( 高雄 )
當都市化程度不斷提升,人口愈來愈多,造成都市地區交通壅塞、環境惡化、噪音充斥、地價上漲及生活緊張等問題,使得嚮往鄉村寧靜生活及清新空氣的人,逐漸移至鄰近郊區居住,形成( 郊區化 )的現象。
交通可分為傳遞資料與訊息的( 通訊 ),和運送兩地之間旅客或物資的( 運輸 )
臺灣早期的通訊以( 郵政 )系統為主,而今日大眾媒體的多元化,例如:電信、通訊衛星、網際網路等,使得訊息的傳遞具有( 快速 )( 便利 )的優點。
透過( 通訊衛星 )的傳輸,我們可同步觀看各地進行中的節目或新聞,例如:NBA球賽。
各類運輸系統的比較。
交通方式
分類
優點
缺點
陸運
公路
(1)機動性(  )
(2)適應地形能力較(  )
(1)載運量(  )
(2)長途運輸費用較(  )
鐵路
(1)載運量(  )
(2)適合長途運輸。
(3)無交通阻塞困擾。
適應地形能力較差。
捷運
有專用的軌道,採取( 高架 )
( 地下 )的方式,不會與地面道路交會,可避免交通壅塞。
水運
河運
(1)運量(  )
(2)運費(  )
速度(  ),較費時。
海運
空運
民航客運
運輸速度最(  ),可縮短運輸時間。
運量(  )、運費(  ),因此只適合體積小、價值高的物品。
貨運
臺灣的公路依行政系統分類,可分為國道、省道、縣道、鄉鎮道等;其中( 國道 )的標誌為梅花型,而( 省道 )的標誌為盾牌型。
臺灣的河流坡陡流急、流量變化大,不利河運發展。
臺灣四面環海,有利於海運的發展。隨著對外貿易的需求日增,政府闢建了基隆、臺中、高雄、花蓮、蘇澳等國際性海港,其中以( 高雄港 )的貨物進出口量最大。
不同的運輸方式各有其優缺點,請根據下列狀況,填入最適合的運輸方式。
(1)  將雲林的蔬菜運送到臺北市的餐廳:( 公路 )
(2)  將荷蘭的鬱金香運送到臺灣:( 空運 )
(3)  由阿里山將大量木材運送到臺南:( 鐵路 )
(4)  將臺南名產宅配到家裡:( 公路 )
(5)  將日本汽車進口到臺灣:( 水運 )

世界概說

第一節 全球的海洋與陸地
(一)     海陸分布
1. 地球是藍色星球
(1) 海洋:陸地的面積比約為【7:3 】,海陸分布不均。
(2) 北半球的【陸地】面積遠多於南半球。
2. 水半球和陸半球
(1) 水半球(海洋較多的半球)的中心為【紐西蘭 】。
(2) 陸半球的中心為【法國】,該國至世界各主要大陸都很方便。
(即使是陸半球,海洋面積仍比陸地面積大)

(二)     三大洋、七大洲
1. 陸地
(1) 畫分為七大洲:以【亞洲】面積最大。
(2)  歐洲和亞洲相連,合稱為「歐亞大陸」。北美洲和中南美洲相連,合稱為「美洲」。
2. 海洋
(1) 各大洲之間隔著三大洋:【太平】洋為世界最大的海洋。
(2) 各大洋之間互通,其中【南極】洲是唯一瀕臨三大洋的陸地。
 
第二節 世界地形概述
(一)     地形作用力
1. 內營力
(1) 褶曲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板塊接觸 】帶。
(2) 例如:位於亞洲、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 】山脈,世界最長的【安地斯 】山脈,
   北美的落磯山脈等。
2. 外營力
(1) 受到河川、【氣候 】等因素的影響。
(2) 例如:【河川侵蝕 】而成的美國大峽谷,河川沖積而成的【印度大平原 】。
(二)     地形分布
1. 地形種類: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五類。
     其中高原和【平原 】各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2. 著名地形區
(1) 高度最高的【青藏 】高原、面積最大的巴西高原和斷層作用形成的東非高原等。
(2) 非洲的撒哈拉盆地、南美洲的【亞馬孫 】盆地、歐洲大平原、北美大平原等。
第三節 世界氣候概述
 
1. 影響因素:有緯度、地形、風向、距海遠近等,使各地氣溫和降水各有差異,呈現多樣性的氣候類型。
2. 依【氣溫 】高低,由赤道向兩極可分為熱帶、溫帶及寒帶三個氣候區。
      
第四節 世界人口
(一)     人口成長
1. 人口大量增加:近代因科技進步、糧食增加、醫療衛生改善,使人口快速增加,目前全球人已超過68
2. 開發中國家人口快速成長,目前以非洲及【亞洲 】的成長速度最快。
(二)     人口分布
1. 影響因素 世界人口分布非常不均勻,自然環境影響,其中以【地形 】和【氣候 】的條件最重要。
2. 人口稠密區
(1) 發展條件:自古以來,地勢平坦、取水容易的【平原 ,常聚集大量人口。
(2) 分布地區:印度大平原、【尼羅河 】三角洲等大河文明的地區。
3. 人口稀疏區
(1) 發展條件:地勢陡峻的山地、高原,或水源較少的沙漠、【寒漠 ,人口較稀少。
(2) 分布地區:青藏高原、【撒哈拉 】沙漠、兩極地區。
 
第五節 多元的人文景觀
(一)     建築
 
型態
自然環境
分布地區


一年中有數個月處於冰天雪地的環境,為了避免積雪壓垮房屋,採高度的傾斜設計,以利於排除積雪。
緯度愈高,傾斜角度愈大,
例如:【北歐 】地區。


氣候溼熱,以高架方式搭建,既防潮又通風。
東南亞 】地區。
(二)     衣著
1. 熱帶地區:居民穿著寬鬆、涼爽的衣服。
2. 寒帶地區:居民則習慣穿著毛皮、棉襖等保暖衣物。
(三)     宗教
 
信仰
特色
印度教
視牛為聖獸,不吃牛肉。
伊斯蘭教
教義規定不吃【豬肉 】;每天面向聖城麥加朝拜五次。
 
       世界之最
特徵
地區
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
亞洲
人口分布最均勻的大洲
歐洲
面積最大的大洋
太平洋
世界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最高的山脈
喜馬拉雅山
世界最長的山脈
安地斯山脈
世界最長的河川
埃及的尼羅河
地表氣溫最低的地區
南極洲
     世界氣候的分類
氣候類型
分類
特徵
寒帶氣候
極地氣候
全年低溫
副極地氣候
年溫差最大
溫帶氣候
(緯度30度~40度的西岸)溫帶地中海型氣候
夏乾冬雨
(西岸沿海)溫帶海洋性氣候
年溫差小、全年有雨
(東岸內陸)溫帶大陸性氣候
年溫差大、雨量集中夏季
熱帶氣候
熱帶莽原氣候
乾、溼分明
熱帶雨林氣候
終年高溫多雨
高地氣候
氣溫、植被隨高度呈現垂直變化
3000m以上
乾燥氣候
溫帶乾燥氣候
位居內陸、背風側
熱帶乾燥氣候
副熱帶高壓壟罩
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
日本較為暖溼
副熱帶季風
雨量集中夏季
熱帶季風
印度東北的迎風坡,雨量最多
     世界三大人口稠密區
地區
人口集中區
原因
北美洲
東岸的沿海平原
移民開墾根據地、工商業繁榮
歐洲
除了北歐以外的歐洲地區
地勢平坦、氣候溫溼、沒沙漠、工商業繁榮
亞洲
東北亞、東亞、東南亞和南亞
的季風氣候區
沿海平原農業發達、工商業發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