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哩柏林圍牆殘塊散落全球 見證冷戰歷史

2019-11-10 18:59世界日報 編譯潘勛
法國凡爾賽港展示的柏林圍牆。 美聯社
法國凡爾賽港展示的柏林圍牆。 美聯社
冷戰時代分割與鎮壓人民的象徵柏林圍牆在1989年開放,花了一年才拆除完畢;長約114哩的這道高牆最後下場為何?資本主義腦筋動得快,德國政府拆牆時便洽詢全球,看有沒有人想買牆展出;30年後的今天,全球六大洲數十個國家都有該牆殘塊,紀念那段動盪時代。
「華盛頓郵報」報導,有四個地方展出柏林圍牆殘塊,最出人意料之外;但展覽策辦人及歷史學者表示,不論柏林圍牆殘塊搬去距離德國多遠的地方,它代表的歷史意義永遠觸動人類心弦。
華府的「新聞博物館」(Newseum)地下室裡,就有八塊柏林圍牆牆體,各高12尺重2.5噸。當初面向東德的一面刷得灰白,而朝向西德的一側則有連貫的彩色塗鴉,突出於牆塊之上的還有高三層樓的東德守衛軍瞭望塔真品。
新聞博物館的相關負責人克莉絲‧威爾斯(Chris Wells)表示,柏林圍牆是欠缺出版自由最具代表的象徵,凸顯出版自由對民主有多重要,由該館展出最為允當。
密蘇里州富爾頓(Fulton)市是1946年前英國首相邱吉爾發表示著名「鐵幕」演說的地方,邱吉爾外孫女艾德溫娜‧珊蒂絲(Edwina Sandys)1990年初前往柏林,德國人得悉她身世後,送了八塊柏林圍牆;珊蒂絲後來在牆上鑿開兩個人形缺口,稱為「突破」(Breakthrough)。
圍牆塊後來送到富爾頓,曾吸引眾多政治家到當地發表演講。富爾頓「邱吉爾博物館」長萊利(Tim Riley)表示,紀念並頌揚柏林圍牆的崩塌,除懷念並有教育意義;圍牆並不總是管用,柏林圍牆是最好例子。
另外在以色列海法市郊的恩霍德(Ein Hod)藝術村「楊科達達美術館」(Janco Dada museum)展有一段柏林圍牆。該館焦點原在美術表現主義的達達藝術運動,但館方認為牆體與達達運動的反戰理念有關,於是收下來辦展。
1992年展覽開始,除了德國藝術家對柏林圍牆的詮釋再現,還有當年東德人為了逃走而使用的各色物件。展覽吸引太多訪客,以至於得延長展期;但很多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對它很不滿,館長拉雅(Raya Zommer-Tal)表示,當年辦展並不容易,但也因如此很重要。柏林圍牆對以色列人有意義。
在南非開普敦市紀念前總統曼德拉的基金會外,也矗立著一塊柏林圍牆牆體,是1996年德國致贈給曼德拉的禮物。
「曼德拉羅德基金會」執行長茱蒂‧席庫札(Judy Sikuza)表示,德國冷戰時代分裂為東、西德,南非當年曾有種族隔離,柏林圍牆具現分裂及阻隔。要紀念南非為政治及社會自由付出的心血與成就,圍牆極具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