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冊海岸地形補充資料【消失的國土 退縮海岸線】專題報導 海岸線敗退 台灣島消瘦


shelly - 氣候變遷 | 2011-07-26 | 人氣:2835
12345
消失的國土 退縮海岸線專題報導
【消失的國土 退縮海岸線】專題報導 海岸線敗退 台灣島消瘦
 30年退縮500公尺
台灣變瘦了,但瘦得很不健康!
經濟部地調所委託台師大地理系助理教授林宗儀進行「台灣海岸變遷監測分析」研究。研究團隊利用1978年與2009年的航空照片與福衛二號衛星圖做套疊,歸納出31年間的海岸變遷,台灣海岸一步步退縮的趨勢!本報記者全台實勘,目睹海岸線退縮的現況。
〔記 者林毅璋、劉力仁、吳亮儀、湯佳玲、蔡彰盛、洪美秀、羅正明、謝武雄/綜合報導〕台灣海岸線正在消失!最嚴重的地點在新竹金城區至香山區海岸,年侵蝕率達十五.四五公尺,約三十年來退縮近五百公尺。土生土長的港南里里長韋宗洲形容,以往從海埔新生地走到海邊,要十幾、二十分鐘,如今海浪就在腳邊拍打,昔日海灘已整個被吞沒。
台師大地理系助理教授林宗儀進行「台灣海岸變遷監測分析」研究,首度細膩描繪出台灣海岸線消失的恐怖現況。
新竹金城區至香山區海岸因為近年河川採砂嚴重破壞漂沙平衡,加上新竹漁港將防波堤延伸以致減少南岸漂沙供給,使得金城區往陸地侵蝕速率全台最高,三十年退縮近五百公尺。
此外,桃園大潭發電廠南側海岸、新竹漁港南側,以及苗栗龍鳳港南側,也都有海岸後退的問題,其中大潭區南側侵蝕速率達每年六.二七公尺。
突堤效應 堤防北側淤積南側侵蝕
林宗儀分析,海岸變遷地形的共通特色是「北側有向海測垂直延伸的堤防產生突堤效應,堤防北側產生淤積,有沙灘的形成,但在堤防的南側則相對造成侵蝕。」
林宗儀表示,海岸線受到漁港突堤效應影響,有淤有侵,將時間軸拉長為三十年分析,西部海岸線逐步退縮,東部因為地形為岩岸地形,海岸線退縮雖沒有西部明顯,但只要看到台十一線沿線保護路基的消波塊綿延不斷,就可以看出海岸退縮帶來的威脅。
密度高 台灣被漁港跟消波塊包圍
農委會統計,台灣現有漁港二百二十五處,一百三十九處位於本島,以台灣本島海岸線一千三百四十九公里計算,平均每九.七公里就有一處漁港。作家劉克襄形容,台灣島幾乎被漁港跟消波塊包圍,密度之高,堪稱世界紀錄。
環團強調,海岸線退縮是多重原因造成,包括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水庫攔砂及抽砂、沿海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防風林被砍伐導致沙源吹向內陸流失等。
綠 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說,包括河流被盜採砂石,防風林被大量砍伐,沙源大量流失,都是土地規劃政策不當的後果。他舉例,大潭海域早年生態系非常完整, 是鯊魚、鮫及魟的繁殖地,興建電廠發生突堤效應之後,被堤防阻擋的砂石覆蓋藻膠,導致食物來源藻膠大量死亡,現在已經難以見到鯊魚、鮫及魟的身影。
多重原因造成 氣候異常也是主因
「近 年來氣候異常、極端化,是造成台灣海岸線倒退主因之一。」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主任簡連貴以新北市福隆海岸為例解釋,福隆的自然堆積以雙溪出海口和東北季風帶來的泥沙堆積為主,但近幾年由於颱風等極端氣候過多,再加上雙溪沖刷下來的泥沙漸減,核四廠重件碼頭、鄰近的防波堤等因素,海岸有往後退的趨勢。
簡連貴強調,沙灘的維護是屬於動態平衡,歷經颱風或海水沖刷後會減少,但由東北季風和河流帶下的泥沙又會慢慢補充回來,可長期處在平衡狀態。
但近年極端天候異常,加強如颱風等對沙灘的侵蝕力,台灣的河流也常因建造水庫讓泥沙無法在河口堆積,慢慢地讓海岸線後退。
 【突堤效應】
海沙原本隨著潮流會平均分布在沿岸,但建造堤防或港口後阻絕輸沙路線,導致輸沙上游側海岸堆積,輸沙下游側侵蝕的現象,稱為「突堤效應」。
位在新北市貢寮區的和美漁港就是突堤效應最明顯的例子。原本整片金黃色的沙灘,因為建造漁港引發突堤效應,導致漁港變成了沙港,漁船無法停泊。
中山大學海洋物理研究所教授劉祖乾表示,突堤效應「就像長了兩隻手臂,把沙擋住,減緩海岸的侵蝕,卻也讓漂沙無法流通。」因此美國許多沿岸規定不放消波塊、不建防波堤,只能放置自然的大型卵石或巨石。(記者湯佳玲)
 
【現場直擊】消波塊如海上長城 寶島淪堡島
 炎熱的盛夏,我們展開了環島海岸線之旅,看的不是碧海藍天,而是流失的海岸線。
首站抵達花蓮鹽寮漁港,原本觀賞用的水泥鯨魚,被海沙深深掩埋至少一公尺深,涼亭只見屋頂露出地面,這些精美建物原本希望展現東海岸之美,但現在被厚達一公尺的淤沙覆蓋,展現的是大自然反撲力量之強大。
陪同我們實勘的花蓮花崗國中教師謝淑美描述,鹽寮漁港早年是天然小海灣,十幾年前政府興建漁港後,突出的海堤造成北岸淤積,南岸侵蝕退縮。十年前帶小孩到此玩水情景歷歷在目,現在成為危險海岸,人煙罕至。
到了水漣海濱,海巡營區高聳圍牆下方地基被退縮的海岸線一點一滴掏空,圍牆龜裂頹侵,怵目驚心,但海巡弟兄只圍了一條警戒帶,仍正常起居。花蓮磯崎也受海岸線退縮威脅,觀光局東管處處長馬惠達表示,水利署將在磯崎海灘南方闢建突堤,北方則闢建離岸堤,藉此養灘。
同樣位於東北部海岸的頭城海水浴場,比起磯崎,命運可就多舛!
宜蘭興建烏石港產生突堤效應,導致南邊頭城海水浴場深達二百公尺沙灘逐漸消失不見,現在改為露營區,站在岸邊,看見洶湧海水拍岸,已無法想像當年沙灘上戲水人潮榮景。
往西走,到了桃園新屋海邊,受到大潭電廠及永安漁港影響,應該位於岸邊的碉堡,一座座侵倒泡在海中,海岸線快速往陸地退的事實,在此一覽無遺。
學者憂 七股黑面琵鷺棲地恐消失
再往南走到曾文溪口北岸,台南社大經理晁瑞光說:「曾文溪口十(四)年來已經退縮八十公尺,二仁溪更嚴重,退縮近二百公尺。」他擔憂海岸線如果繼續退縮,七股黑面琵鷺棲地將逐漸消失。
環島旅行應該是浪漫的旅程,但我們繞了台灣一圈,印入眼簾的是一座又一座的漁港,將上百公尺深的堤防插入海中,如同癌細胞般,阻擋台灣海岸線應該獲得的養分,使得台灣島一點一滴消瘦!
四十年前,剛從大學畢業的謝淑美,搭乘客運走蘇花公路到花蓮,波光粼粼的蔚藍海岸、壯麗的清水斷崖,讓她決定落腳花蓮,她感恩小孩成長過程中,有海濱、沙灘陪伴長大。
現在站在海岸邊,比對著一張張老照片跟現在海岸線的落差,消波塊如長城般綿延岸邊,謝淑美難過地說:「台灣寶島淪為堡島。」
她焦慮地思索能做些什麼呢?
以前帶小孩到海邊玩水,躺在沙灘上看星星,現在變成帶學生進行海岸線退縮調查,希望為下一代留下一絲海岸線曾經存活的紀錄。
(記者劉力仁、林嘉琪、曾鴻儒)
 
保海岸 環團促從上游管制沙源
為解決海岸線流失問題,台灣海岸消波塊媲美萬里長城,綿延不絕,但常見「石沉大海」或深埋淤沙之中。環團批,應從上游開始管制沙源不被攔截,海岸線就有足夠沙源補充降低流失率。
人工設施侵占325公里海岸
根據行政院永續會國家永續發展指標,民國七十七年台灣的人工設施海岸五百零六公里,到民國九十七年,人工設施海岸八百三十一公里。換言之,二十年間有三百二十五公里的天然海岸被人工設施侵占,包括堤防、港口、消波塊、排水道等,其中以消波塊為主。
台大地理系退休教授張長義表示,台灣東岸跟西岸不一樣,東岸面臨太平洋,海流力量大,常是颱風的迎風面,受到強浪侵蝕,消波塊常被掏空流失;西岸建設多、漁港多,產生突堤效應,消波塊不是被淤泥埋住,就是因海岸侵蝕而掏空。
張長義表示,消波塊不是沒有用,要看投在哪裡?譬如海岸濕地地形,採用自然工法的效用大於消波塊。台灣向日本學來消波塊這套工法,現在日本人後悔了,減少消波塊使用,台灣也該反省。
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表示,大部分消波塊下方是沙地,重達數噸的消波塊一壓下去,大水一沖就掏空流失。但是上游河川不斷盜採砂石或興建攔砂壩,導致海岸砂石量補充不足,如果不從上游解決問題,下游丟消波塊,就像把納稅人的錢砸到水裡。
水利署長楊偉甫表示,水利署現在「能不投消波塊就不投」,主要用於保護人工設施,譬如保護臨海而行的鐵、公路,避免路基遭到掏空。對海岸侵蝕,以自然工法養灘優先。
另外,水利署在苗栗崎頂海邊,沙灘中插入隔板,攔截伏流水種植木麻黃,效果也相當好,未來將推廣至各地,甚至要將早年投擲,但評估已無效益的消波塊逐漸拿掉。(記者劉力仁)
衝擊大 海岸法立院擺10多年
對於海岸線保護,內政部曾訂定「海岸法草案」,一旦通過,國內海岸線將劃設「保護區」與「防護區」嚴格管理,但十幾年過去了,海岸法草案仍躺在立法院。
內 政部八十年即開始著手研擬「海岸法」草案,九十七年第四度送立法院,迄今等不到立委關愛的眼神。該草案將海岸劃分為「一、二級海岸保護區」,「一級海岸保護區」禁止改變其原有狀態或使用;「二級海岸保護區」則是緩衝區概念,並須分別訂定保護計畫。違法者,最高將處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罰金最高六十萬元。
海水侵蝕、倒灌與地層下陷屬於「國土復育促進地區」,列為「一級海岸防護區」,須特別防護並訂定防護計畫。「海岸法草案」也要求設立專責機關,審查海岸開發案,避免過去各地方政府胡亂開發現象。
立意再好 也難通過
立委田秋堇表示,海岸法一旦通過,就要指定保育地帶,漁會及漁民擔心漁業權受損,極力反對。她悲觀地說,就像原住民反對「國土計畫法」一樣,海岸法的立意再好,也不會通過。
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也喪氣地表示,環保先進國家如德國,從河川到大海,都受到嚴密的法律保護,我們國土保護法沒有通過,上游河川缺乏保護,下游海岸法沒通過,海洋缺乏保護,但在台灣的政治環境之下,他也不認為海岸法會通過。
官員說,「海岸法草案」對既得利益者的影響太大,若將現有需復育的土地復舊賠償,所需金額如同天文數字,政府根本無力負擔。
(記者林毅璋、劉力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