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第一冊L4台灣海岸補充資料~自由廣場》台灣再生水、海淡水現況

 張炎銘

水情嚴峻,桃竹苗灌區一.九萬公頃農地要停灌;有讀者投書因應缺水,建議汙水回收再利用,並舉新加坡為例。其實台灣已有汙水回收利用實例,但任何獲得水資源的手段必然會付出相應的代價,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再生水發展條例」於二○一五年底三讀通過,政府投資一百五十億,在全台興建六座示範再生水廠,而缺水地區新增用水需求,也強制要使用一定比例再生水。只是再生水產量實在太低,台灣雖每天二八五萬噸放流水,但大部分汙水廠必須升級,才能提供再生水。目前商業運轉的只有高雄鳳山廠,每日供應四萬五千噸再生水;今年九月下旬,台中市政府、台中港務分公司與中龍鋼鐵簽約,預計由福田再生水廠提供初期每天五.八萬噸、最多每天十.五萬噸給台中港工業區(這已是目前所有再生水廠規模最大者)。這些建廠成本不會少於建水庫,後續還有輸水管路經費,也必須納稅人買單,例如福田廠到台中港廿九公里管路經費,還要四十.七億元。

已供水的鳳山廠再生水價每度約十八.八元,售水金額年約二.六億元,比起自來水價高出甚多,而廠商願意付出更多,除法規要求外,圖的是供水穩定,較不受乾旱限水影響。

而除再生水外,供水穩定還有海水淡化,尤其台灣四面環海,取用海水方便,但從成本與耗能觀點,目前都不如用「蓄豐濟枯」、增加蓄水容量的水庫或人工湖來得經濟。何況廢汙水再生廠、海淡廠都位於低海拔沿海處,要供給都會區使用也還要耗能;再生水為避免風險,更規定不能提供家用直接接觸人體(新加坡是再生水先打入水庫再提供家用),所以再生水、海淡水最佳去處,都是提供鄰近工業區使用。

水電是否穩定及其價格,是廠商投資重要考慮因素,也影響產業競爭力。因應乾旱,開源、節流、調度,甚至不得已停灌休耕等手段都必須多管齊下,再生水只不過是其中一個不能放棄的嘗試,若真要靠再生水、海淡水等「新生水」來解決乾旱,可能還要一段時間,也要大家願意付出較高昂的水價才行。

(作者曾任水利署組長,著有《閱讀水庫行腳臺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