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精準灌溉vs.補助停灌

 ◎ 黃惟冰

考量水情吃緊,經濟部近日宣布將針對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共一.九萬公頃農地停供灌溉用水,而農委會也指出,會依作物不同,給予停灌農地適當補助,預計發出廿億以上的停灌補助,絕不會讓農民受損。

由於農業用水占台灣總用水量高達七成,遠高於工業及民生用水合計的三成,但農產品的產值,以及農業占整體GDP的比例又相對偏低,以致每當水情吃緊,農業灌溉用水總是首當其衝,成為停止供水的第一個犧牲品。然而,隨著科技進步,這樣看天吃飯,棄車保帥的做法,不是不能改變。

簡單來說,透過各種感測器掌握農地的溫度、濕度、雨量;藉由精密儀器精準、適時的對作物逐一投水;並分析各種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所需水量,「精準灌溉」能夠大幅降低灌溉用水,甚至還能同時增加產量。這樣的農法與技術,在以色列與美國加州等經常性面臨供水不足的地區,早已行之有年。

相較之下,台灣至今仍維持極為粗放的灌溉方式,導致絕大多數灌溉用水,不是滲流至地下,就是蒸發到天上。這樣亂槍打鳥的用水方式,一方面要面對極端氣候的考驗,另一方面還要與其他產業爭奪水源大餅,實非長久之計。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統計,台灣自二○一○年迄今,已分別於二○一○年、二○一五年與二○一八年實施過三次農地停灌。若再加上即將進行的最新一次,台灣在十一年內就有四次農地停灌,不到三年就一次。就發生頻率而論,問題已是迫在眉睫。

事實上,農委會農田水利署剛於今年十月一日成立,當時便揭示有三大工作,其中第一項與第三項就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運用智慧科技提高用水效率」、「擴大灌溉服務農民,以因地制宜,逐步提供精準的灌溉服務,讓所有需要灌溉的農民,都可以享受到政府的服務」。我們期待目標能夠早日完成,畢竟,與其長年補助停灌,還不如把相關預算,用於發展精準灌溉,才是多贏。

(作者曾任智庫研究員,高雄市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