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玻璃鞋」踩進潟湖、濕地…
2015-10-13 01:32:32 聯合報 李素馨/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台北市)
在全球化發展下,各地無不希望找出差異,塑造地方意象、建立品牌,以吸引觀光客;然而,消費奇觀的投資、地方意象的販售,要注意其形式是否和環境相容及對地方社會之影響。英國學者John Urry在「觀光客的凝視」一書中,對這種營造的觀光奇景,提到了觀光反思性的概念,認為各種「展演」要吸引觀光客注目,應從地理、歷史以及文化的全貌中找到一個適切的定位。
我們了解主辦單位急於賺觀光財之心態,但是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擁有台灣最大的沙洲、潟湖、濕地,多樣化的動植物生態,深具自然和地質價值;人文資源方面,有特殊宗教活動、漁鹽特色產業文化及開台歷史古蹟等特色資源;這些豐富的資源不僅讓她成為偶像劇的場景,也是環境教育設施的場所。近年國際旅遊蔚為趨勢的地理旅遊(geotourism)和文化旅遊,更是此地區的價值和賣點。然而,主辦機關卻引入和地方自然、文化、產業發展脈絡無關的巨型高跟鞋教堂,這種譁眾取寵式的建築,作為觀光吸引力有其局限性,這座教堂或許會造成一時的觀光奇景,但也會是環境景觀的永遠災難!
國家風景區是重要景觀區,也是民眾的共有資產,其設置是否經過審慎審查與評估?造型、色彩、材質(玻璃反光)是否和周邊景觀相容?對鄰近濕地、鹽業與漁業產業之發展,甚至居民之生活環境影響如何?地方民眾、環保和專業團體已有反對之聲浪,及時懸崖勒馬停工,重新思考其形式與定位,避免環境不可回復之災難,才是當務之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