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治仁/不要對不起下一代

 

每一年,國際組織全球足跡網路(Global Footprint Network)都會計算人類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來決定哪一天過後會是地球超載日。這幾年的模式,大概都落在八月。意思是地球一年所產生的資源,大約只夠人們使用七個月,一年中我們有五個月所用的資源,是跟生態預支的,也就是向我們的下一代挪用。每個人都應該有責任感,想想該怎麼辦。

比爾蓋茲盡了他的責任,不但在過去幾年在其基金會致力於乾淨能源的投資,尋找新技術解決問題,最近還出版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呼籲全球正視問題的嚴重性。由於他兼具科技知識和營運長才,能夠深入淺出地解釋目前面對的問題和可能的解方,很有參考價值。

每一年,全球排放五一○億噸溫室氣體,努力的目標數字必須將之降為零。我原本以為只要逐漸地降低排放即可慢慢扭轉情勢,看了蓋茲的比喻才了解原來這件事的本質像浴缸淹水。水位正慢慢提高,降低水龍頭流速只能延緩溢出(災難),短期必須完全關掉,長期再設法排水,才能解決問題。

蓋茲看事情,務實且全面。他先提供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的大圖像如下:製造產品卅一%,用電廿七%,耕種養殖十九%,交通運輸十六%,以及調節溫度七%。接著再逐項討論如何在每一個類別降低排放的方法和困難。

所有的方法,都必須要考量能解決多少比率的排放?需要多少空間?花費多少錢?然後在不同的選項中找到最適方案。許多國家在公共政策的決定上,是背道而馳的,跳脫了數字現實和專業考量,抱著單一價值隨機地發展各項能源方案,自然無法解決問題。

有一些違反直覺的政策和作法,更需要大家警惕。例如科學研究警示我們,富國應該在二○五○年以前達到零排放以避免氣候災難。直覺上,二○三○年能夠盡量減碳排,應該有助於於達成目標,但事實不盡然如此。

如果我們用錯方法,只專注在二○三○年的成效,例如去興建燃氣電廠來取代燃煤電廠,就無法在二○五○年達到零碳排,因為現在的投資必須要運轉數十年才能回收,而燃氣電廠還是會排放溫室氣體。所以從二○五○年的角度來看,應該要發展廉價穩定的零碳電力,並讓電氣化普及到交通、製造和溫控等領域。

另一個例子則是在某些地點的水壩可能因為土壤中儲存大量的碳,在剛開始運作的五十到一百年間,成為比煤更嚴重的排放源。這些例子告訴我們,解決問題不能靠直覺、憑激情,而是應該回到科學依據和實證數據去找解方。

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全球性不穩定甚至災難,地球村的各地居民已經有了程度不一的體驗。如同愛默生(Emerson)著名詩作「水(Water)」中所說,「善用,能妝點欣歡。濫用,將摧毀破壞」。我們不能再濫用環境資源了。

七○年代的環保先驅Wendell Berry說,這個世界不是我們從父執輩繼承來的,而是從孩子們借來的。現在已經不是辯論有沒有溫室效應,而是應全面布局改變生活方式,用科技創新發展可負擔的綠色溢價,來面對人類共同的挑戰。國家、企業和個人都有必須扮演的角色,讓我們都從自己做起,不要對不起下一代。

(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