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第二冊L2台灣人口補充資料~重疊在北台灣與中台灣之間,苗栗縣正是「邊陲困境」的完美代表


苗栗縣因為轄內山多平原少,所以有「山城」之稱,又因為客家族群的戰比較高,又有「客家大縣」的別號,行政區劃上有18個鄉鎮市,包括2市、5鎮、11鄉,截至2019年底的戶政統計約有54萬人口,人口排名是22個縣市中的第11位,和許多地方縣市一樣係屬中型的城市規模。不過,苗栗縣正因為地勢崎嶇多山地的限制下,人口密度不高位居第16名,也因而造成交通不便的問題,進而影響產業經濟的發展。

苗栗縣的地方發展現況與發展困境

長期以來,苗栗是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以及有具地方特色的陶瓷業,但因為工商發展的需求,以及人力結構的改變,苗栗出現產業升級不力的挑戰,雖然已投入相關技術升級的資源,但產業外流的情形沒有減緩。而近年來大力推行在地觀光產業,透過地方特產與文化的結合,來吸引旅客進入刺激消費經濟;在實業經濟的發展上,除了現有的科技園區及工業區之外,區域產業分工會視當地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

以人口結構來看,苗栗縣的老年人口占16.57%,扶養比超過全國平均值(39.96)為40.53,在22個縣市的排名中位居第五高,在老年指數部分,苗栗縣也同樣超過全國指數(119.82),老年指數為135.04,是全國名列第11高的地方,簡言之,苗栗縣中壯年齡層的扶養壓力算高,且有老化的現象。

此外,就這幾年的人口流動現象來看,苗栗縣在2019年的社會增加率為-2.95,自2015年開始,縣民逐漸流失平均每年4000多人,五年內減少3.82%人口。

坐落在北台灣與中台灣之間的區域特性

而就苗栗縣的區域位置來看,北接新竹縣、市,南鄰台中市,正好處於北台灣與中台灣之間,在區域歸屬上會有重疊的劃分,也因為周邊縣市都有都會區的發展特質,因此一方面是竹苗生活圈的一部份,另一方面又可融入中彰投的區塊。不僅如此,因為周邊縣市的產業發展各具特色,且又是以創新產業為發展核心,例如新竹匯聚了高科技產業的能量,大台中地區近年來也積極投入智慧機械產業鏈的佈陣,因此這讓苗栗縣有了得天獨厚的發展契機。

過去依照各種行政管理的需求,苗栗縣有不同的區域歸屬安排,從國土規劃來看,苗栗縣則是中台灣區域的一部份,如果以交通系統來區分,則又劃入了北台灣的區塊;也因為有這樣的特性,苗栗縣在區域合作的推動上也採取多面向的參與,2006年加入了「北臺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及簽署《北臺區域合作宣言》,十年又與中部縣市簽署《中彰投苗區域治理宣言》,以及與桃園市政府、新竹市政府及新竹縣政府共同成立《桃竹竹苗區域治理平台》。

財政壓力加劇人口與經濟產業問題

從產業的分布來看,苗栗縣的竹南地區積極和大新竹的產業進行鏈結,在半導體供應鏈上有了產業群聚的現象,而就區域生活圈的形塑。

南苗栗地區因為和中台灣縣市相近,在區域合作的議題上也應和著當前的生活型態,例如為了因應武漢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的影響,苗栗縣在去年和中彰投簽署了《中部共同生活圈防疫合作聲明》,所涉及的合作方案包括了防疫資訊、民生物資流通與醫療系統整合等,這是台灣區域治理模式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將會是未來探討區域發展的重要典範。

持平而論,苗栗縣曾經因為公共建設支出過多而陷入財政破產的風險,在中央協助與介入縣府財務控管之後才解除危機;不過,這恐怕還是冰山一角,畢竟苗栗縣的舉債問題仍存在,而且在22個縣市中屬最為嚴重的地方政府,這會影響著地方資源分配的能力,也是許多產業進駐的主要疑慮之一,當然更不利於地方的整體發展。

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持續提供公共服務,同時又能讓地方經濟能有活絡的機會,這是地方首長主管縣政無法迴避的責任。

對苗栗縣而言,重疊在北台灣與中台灣之間的地帶,其實正是區域發展中最為典型的「邊緣角色」,如果只是從「行政整併」的傳統視角,或是進行「用腳投票」的公共競爭模式,恐怕都不是有利的發展策略,畢竟行政改革將可能加劇地方發展的財政壓力,過度競爭又可能讓人口與產業的外流更為嚴峻。

換言之,苗栗縣需要在地方具特色的創生機會中,同時擘劃「競合」雙軌的發展路徑,在區域規劃上除了發揮本來已成熟的產業群聚,導入周邊縣市具創新動能的創新科技資源,更應當在人口高度流失的鄉鎮地區找到可以因地制宜的創生機會,方能擺脫地方人口外流及老化、財政能力不足、產業發展落差等的問題。

2021/03/10, 城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