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侵門踏戶的光風兩電,到底風光了誰

 

雲林縣台西與四湖兩鄉居民抗議達德能源集團在當地設置的陸域風機距離民宅太近,恐影響居民健康與安全。抗議行動已超過一個月,雙方甚至在工地爆發推擠衝突。目前施工雖已暫停,但「反風車自救會」揚言,若風機不調整至距民宅一千五百公尺以上,將長期抗爭到底。這件風機抗爭案,在近年眾多再生能源開發爭議中,只是冰山一角。

綜觀近幾年的再生能源開發案,問題多端。例如,陸域風機噪音擾人影響健康,離岸風機遭疑影響海洋生態及漁民作業,太陽光電進占大量水庫、埤塘、魚塭、廢耕土地侵擾環境。此外,還有規畫不嚴謹的「趕進度」政策,如農電共生、砍樹種電、漁電共生等現象。在官方溝通不力且便宜行事下,擔當主力的光、風兩種電力已如秋風掃落葉般,大舉入侵至民眾身邊。


在太陽光電部分,經濟部今年修正二○二五年地面型與屋頂型光電的裝置容量目標值,地面型下修為一千二百萬瓩,屋頂型上調至八百萬瓩。原因是地面型覓地不易且屢見環保爭議,加上不少農電共生開發案最終變質為「假種田、真種電」,農委會於去年七月宣布限制兩公頃以下農地的開發案,經濟部不得不調整地面型光電裝置容量。

為因應屋頂型光電的裝置容量上調,經濟部除將腦筋動到全國政府機關、各級學校及其他公營設施的建物屋頂,也加強「工業屋頂」的利用,除了九萬多家合法工廠,甚至考慮讓七千四百家臨時登記工廠也可申請裝設。但臨登工廠有效期限已於去年屆滿,目前全數變成不合法的「違章工廠」,但只要在今年三月二十日起的兩年內申請變更為特定工廠登記,即可獲得二十年內合法化的緩衝。光電裝設找上尚未合法化的工廠,顯見經濟部壓力已大到病急亂投醫,這教眾多合法工廠情何以堪?

在風電部分,陸域風電與離岸風電的裝置容量目標值分別為一二○萬瓩與五七○萬瓩。依經濟部原先規畫,陸域風機必須於去年達標,現況是陸域加離岸風電總裝置容量僅八十五萬瓩,落後甚多。為趕上進度,達德能源集團在雲林海線五鄉的九十餘座陸域風機建置作業正快馬加鞭,其中近六十座以環保署現行規定距離民宅二百五十公尺以上免環評。不過,當地居民認為二百五十公尺的距離不足,低頻噪音依舊嚴重,影響人體健康,痛批政府漠視居民生存居住權。

離岸風電也建置不順。多家外籍開發商當初衝著我國高出國際行情甚多的躉購費率而來,對於關鍵技術移轉本土的要求,皆點頭允諾。履約不久,開發商回頭開始批評,全球離岸風電產業多以國際專業分工模式進行,例如海事工程、風機、鋼構工程、零組件等都由不同國家的產業強項負責;但台灣卻逆向要求樣樣本土化,本地產業承接不及的後果就是延遲整體工程進度。開發商深知政府有二○二五年達標的時間壓力,說起話來毫無忌諱。開發商吃人夠夠固不足取,但也道出本地產業承接不及的事實。可嘆的是,蔡政府若不是糾結於二○二五實現非核家園,也不會規畫出如此躁進的能源政策,而讓開發商有機可乘。


檢視光、風兩電的開發進度,今年一月數據顯示僅分別為廿九%與十二%,幾乎已確定不可能在五年內達標。未來除火力全開外,民眾應該還可感受到周遭環境的不同,隨處都可看見「侵門踏戶」的光電面板與巨型風機。看著經濟部焦頭爛額地衝進度,真不知這樣的改變到底風光了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