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缺水是常態 需全面長期計畫解決

蔡政府以「水環境建設」之名,大手筆編列了2507億元經費,要達到台灣「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的目標。五年過去,今天台灣還陷入臨渴掘井的窘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以「水環境建設」之名,大手筆編列了2507億元經費,要達到台灣「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的目標。五年過去,今天台灣還陷入臨渴掘井的窘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受到各地水庫蓄水嚴重不足影響,經濟部宣布四月六日起,台中、苗栗、新竹與北彰化等部分地區,將分兩區實施「供五停二」民生限水措施,這是近廿年來最大規模分區限水措施。

根據水利署官網資料,中南部幾個重要水庫蓄水率都非常低,距梅月季還有一個多月,經濟部做出大規模限水措施,也是迫不得已。

然而,台灣平均降雨量遠高於國際降雨量,為什麼還會出現缺水?當然,去年出現少見沒有颱風現象,使得水庫蓄水不足,這種情況水利部門應非常清楚,為什麼沒有及早因應,導致現在無水可用?在國際氣候變遷異常的現在,強降雨和乾旱輪流出現可能成常態,政府是否有足夠準備?相信這是國人都想知道的。


據統計,台灣平均年降雨量達二四六七公釐,但人口密度很高,因此每人每年分配的雨水只有四○七四立方公尺,只有國際平均的十八點七%。更嚴重的是,台灣河流短流速快,不容易留住雨水,因此真正可利用雨水,其實很有限。雖然建了很多水庫,但因泥土沖刷導致水庫淤積,清淤根本趕不上。在水庫蓄水量原本就逐年減少情況下,萬一出現久不下雨,自然容易缺水。

然而,雖然自然條件不良,但是人謀不臧可能才是嚴重缺水主因。如果政府不立即進行全面整治計畫,未來水災與缺水交替出現可能性很高,台灣人民生活與產業,都將面臨嚴重困擾。

前幾年,連續出現嚴重水災,蔡政府第一任時,立即推出八千八百億前瞻計畫,其中軌道建設占了一半左右,編列經費最多也最沒有被反對的,就是約二千五百億治水計畫。依經濟部前瞻計畫最新報告顯示,有關水環境計畫的執行中,只有水環境亮點和打造親水空間等計畫,執行率達七成左右;而解決用水問題的開發伏流水和布建聯通管道達成率,卻只有十五%左右。顯然,政府部門對於興建「看得到」工程,比「看不到」工程有興趣得多,然而真正遇到需要時,卻完全無法解決問題。

其實要解決用水問題,應該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台灣水權分配的問題。台灣全年用水約二百億噸,其中六成用在農業,而民生和工業用水約各十五%,未來如何把部分農業用水轉給工業和民生使用,是一個重要的議題。而其中相關管道的布建就非常關鍵,這應該是前瞻計畫中重要項目之一。


另外,因為人均用水有限,如何提高用水效率,也是很重要的議題,包括廢水回收再利用等。李鴻源教授曾建議台灣應該全面建設汙水處理回收廠,就是很好的想法,一方面可以解決環保問題,同時也解決了用水不足的問題。而且,依據他的估計只要投入約六百億,建設六十座左右的汙水回收處理廠就足以供應工業用水,這些經費與現在前瞻計畫治水的規模來看,應該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治水和供電,在台灣都是個很大且長期問題,因為先天條件不良,且是島嶼,這些問題都需要自行解決。因此,需要政府全盤且長期計畫,不應只有「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短視作為,否則未來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愈來愈嚴重;台灣一定會遇到各種怪異的天氣型態,政府部門將會窮於應付,真正受苦的還是全體人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