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成多雨的缺水國】留不住的雨水和淤積的水庫是日常,專家指「建置污水回收場」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2030 年水庫有效容量降一半  李鴻源提對策:建污水處理廠較實惠 〉。首圖來源: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導致旱象頻傳。尤其台灣地形陡峭,雖降雨量高,但水源流失也快,如遇旱象,容易導致缺水的情況。但台灣逐漸沒有空間建水庫, 現有水庫又淤積嚴重、蓄水量一下就飽和的情況下,缺水將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挑戰,會有新的解方嗎?(責任編輯:趙子翔)

圖片來源: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

文/沈惟中

全台水情告急、旱象明顯,政府擬推動各種措施因應。對此,台大土木系教授、前內政部長李鴻源 17 日指出,若要有足夠的水資源,「不能再開源,要談節流」,他不建議興建海水淡化廠,而應投資污水處理廠,要求大企業使用一定比例的回收水。

國民黨中常會 17 日邀請台大土木系教授、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至黨部進行專題演講,演講題目定為「如何讓政府變聰明-水資源篇」。李鴻源首先指出,全球目前都受暖化、氣球變遷影響,台灣旱象發生的頻率會愈來愈頻繁,預估台灣發生嚴重旱災的頻率會從 17 年降到 9 年。

李鴻源點出,台灣歷年來整體降雨量高,年平均有 900 億噸的水下在台灣島,相較之下中國黃河流域的年降雨量只有 400 億噸,然而台灣地形陡峭,是大陸型河川的 100 倍陡,水源因此流失快速,被外界戲稱為「多雨的缺水國」。

此外,李鴻源接著說明,台灣已漸漸沒地方建水庫,全台 50 座水庫也淤積嚴重、蓄水量達到飽和,水情只會越來越嚴峻。他警告, 台灣在 2030 年水庫有效容量將降至一半,也沒辦法做大規模清淤,屆時每年會缺 41 噸的水 。

針對嚴峻的缺水狀況,李鴻源申明「不能再談開源,要談節流」。首先,台灣農業用水比率偏高,應當認真思考從 7 成降至 5 成。

至於政府曾提出抽地下水、興建海水淡化廠與污水處理廠的三個對策,李鴻源認為 台灣已超抽太多地下水,造成高鐵地段地層累積下降 8 公分,應該要避免繼續抽地下水;而海淡廠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須徵收土地且環評很難過關,運轉過程中還需用電,付出代價過高 ,因此建置污水回收場比較實惠。

李鴻源說明,政府已推動公共污水處理廠放流水回收再利用推動計畫,全國共建置 46 座污水處理廠,每日實際處理水量 285 萬噸。除了建置污水處理廠外,也可推動新興水源,並推動污水廠再生水計畫。

3 則留言:

  1. 希望台灣在解決水資源問題時也能考慮生態問題,畢竟地球只有一個,一旦被破壞就很難補救了。
    普302 23 蔡惟忻

    回覆刪除
  2. 現在確時有缺水的現象,所以要時常節約水資源,好好珍惜水資源。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