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藻礁都不保,哪來魚可釣?

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一則由釣友於1月底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議「修正漁港法全面開放漁港港區釣魚並全面興建釣魚平台」的提案,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透過行政院與立法院副院長的加持,迅速的串升成為一個全國矚目的新聞焦點。
 
行政院決定於4月3日召開跨部會的協商會議,針對釣友的要求提出正式的回應。細看釣魚人爭取釣權的議題,不管在媒體或是網路社群中都有熱烈討論,甚至在休閒釣友與職業漁友之間更有著針鋒相對的互槓。
 
然而,觀察在這些幾近討論到樓歪的發言條中,沒有人好好的去思考一個最為基本的問題──「這些魚類的棲地還有多少是健康的?我們到底有沒有養護或是保育這些魚族的棲地,才能夠提供足夠的資源量被我們使用呢?」
 
然而,從過去這2年多來桃園大潭藻礁的保育爭議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桃園沿岸因特殊環境條件,從竹圍以南發育著全長達27公里的藻礁生態系。
 
這樣的藻礁生態系是台灣西海岸從以沙泥底海岸過度到北部與東北角礁岩型海岸的過渡生態,因此在天然無人工大型建物(如港埠、防波堤與消波塊)情況之下,桃園藻礁同時擁有沙泥底與生物礁海洋生物共棲,也因此成為這些生物南北遷移重要的「中繼站」。
 
不管是釣客或是從事傳統漁撈的海客漁民,都很清楚桃園這一段的藻礁海岸是新竹以北最為豐富的漁場。只是,過去40年來追求經濟快速發展所發展出的高污染性工業,已經造成竹圍到白玉這段將近75%的桃園藻礁生態嚴重破壞,直接造成所支持漁場的生態功能消失殆盡。
 
而在僅存25%中,大潭藻礁已在農委會委託研究案中被證明是目前南桃園生態狀況最佳,食物鏈最為完整的藻礁,其中包括超過1700隻高階肉食性裸胸鯙、16萬隻凶猛酋婦蟹以及靠近藻礁育幼的各種鯊魚等。這樣豐富與重要的漁場不管是訪談從事釣魚的釣友或是流刺網漁撈的漁友們,都是一至同意需要被保護的。

 è«–者指出,過去40年來追求經濟所發展出的高污染工業,已造成竹圍到白玉將近75%的藻礁生態嚴重破壞,漁場的生態功能消失殆盡。資料照片
然而通過環評即將興建面積近1000公頃的第三天然氣接收港一旦開始,大潭藻礁將會被摧毀,而其所提供的包括漁業資源等生態服務功能將相消失。大潭藻礁的失守,其實就是台灣過去六十年來台灣海洋生物、生態與漁業嚴重衰退的縮影。
 
因此,筆者要奉勸釣友和漁友們,為了爭取使用台灣海洋資源權利戰到不可開交之際,回頭靜下心來想想真正的敵人不是彼此,而是這些造成台灣海洋生態衰退的元兇!2019/03/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