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親鄉情/竹東圳造就良田、興起竹科

  巫鴻瑋/新竹報導

隱身在南清公路旁的竹東圳,一號隧道口上刻有「竹東圳」3個大字。記者巫鴻瑋/攝影
隱身在南清公路旁的竹東圳,一號隧道口上刻有「竹東圳」3個大字。記者巫鴻瑋/攝影

許多人都知道頭前溪是新竹的母親河,但卻鮮少有人知道位於竹東山林裡的竹東圳,更算得上成就新竹富足的生命之水,這條近百年歷史的古圳,不僅見證了竹東的大片土地如何從荒田變良田,前人更難想到,日後它竟然成為維繫台灣經濟命脈最重要的活水。

竹東圳始建於1927年,憑藉人力一鋤一鏟打穿山峰連綿的竹東丘陵,用13座磚砌隧道,串連起18公里長的灌溉路線,讓水流源源不絕灌入重埔地區。

號召當地地主開鑿水圳的林春秀,雖早在水圳修築前就已是當地富甲一方的茶商,但為了能實現種稻,不惜抵押自家土地,才終於成功修築水圳,將原本只能種茶的旱田,搖身一變成為產稻良田,讓當地更種出聞名全台的冠軍米。

不過,竹東圳也見證了台灣發展,因為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計畫陸續修築寶山及寶二水庫,原本灌溉稻田的圳水變成幫助台灣半導體業成長的泉源。

地方傳聞,竹東圳就像是生命之水,流到哪裡,哪裡就能出現奇蹟;竹科享受到了竹東圳的活水日益興盛,而竹東因為水源被奪,發展逐漸停滯,也似乎印證了這項傳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