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一冊地圖單元補充資料~Google地圖增設「立體模式」,終於能如實反映各國面積

 Google地圖近日有一項重大更新︰當使用桌面版本的Google地圖瀏覽,用戶在不斷縮小地圖時可見到地圖呈現曲面,最終看到的畫面像地球儀一樣,而非傳統的平面地圖,而且可以轉動。

過往Google地圖使用「麥卡托投影法」(Mercator projection)製作,把地球表面投影在一個長方形上,經緯線均垂直相交,地理學家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提出在1569年首先發表以此方法繪製的世界地圖。

Mercator_projection_map
Image Credit: Strebe, CC BY-SA 3.0
以麥卡托投影法製作的地圖。

麥卡托投影法的好處是在小範圍內大致上不會變形,而且能夠顯示兩點之間的正確方位。如果想由A點出發往B點,只需要按照地圖上A點往B點的方向便行,這項特點對航海非常重要,亦令麥卡托投影法成為其中一種常見的繪製地圖方式。

不過由於地球是個球體,投影到平面長方形上仍然會帶來偏差——麥卡托投影法中,接近南北兩極(對應地圖上下兩端)的地區會被拉長。這個偏差引起的一大後果,就是使麥卡托投影法無法準確反映不同國家的面積,例如地圖上方、接近北極的格陵蘭,看起來比起在地圖中間的非洲大,然而實際上非洲面積是格陵蘭的14倍。

沒有投影法能讓地圖同時準確反映角度及面積,換言之,繪製地圖必然有所取捨。從這個角度看,所有平面地圖都是「錯」的,但我們還是能夠按需要選擇適合的地圖。

那麼,為何Google以往使用麥卡托投影法呢?早於2009年,已有人在Google地圖的討論群組中問過這個問題,並提出使用其他方法,例如國家地理學會採用的溫克爾投影(Winkel Tripel projection)。

Google的工程師當時回覆指,首個版本的Google地圖其實並非使用麥卡托投影法,然而在高緯度地區上會出現問題,例如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些街道垂直相交,地圖上這些街道之間卻並非直角。他們認為,絕大多數Google地圖的用戶都需要看街道圖,因此準確反映角度的麥卡托投影法較為適合。

google_map_globe_mode_2
Google地圖截圖

現在Google改用新的立體顯示模式,能夠同時如實反映各國的大小以及方位,相信能夠滿足更多不同用家需要。不過這改動暫時只限於桌面版本,手機版的Google地圖仍然保留採用麥卡托投影法的地圖。

唯一不滿的可能是堅信「地球並非球體」的地平論者。據《CNET》報道,「地平說學會」的社交媒體負責人透過電郵向他們表示︰「從地平說角度來看,這次改動是由一款不準確的投影法(麥卡托投影法)變成另一種(球面)。」該負責人又指Google地圖是一款產品,嘗試提供其顧客想要的東西,認為由於大多數人相信地球是個球體,所以Google的做法商業上合理。

2 則留言:

  1. 我認為立體地圖比較能呈現地球原本的樣貌,減少平面地圖帶來角度、大小的偏差。(普10507)

    回覆刪除
  2. 立體圖可以解決人們長期對於各國的土地面積上的認知錯誤。(普10522)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