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冊世界體系下的台灣單元補充資料~146年前排灣族慘烈歷史傷痕 後代不堪屈辱正名討公道

 
1874年5月22日,屏東排灣族人據險抵禦以懲兇之名入侵的日軍攻勢,最後寡不敵眾,史稱「牡丹社事件」,部分年輕族人認為外來文字詮釋無法撫慰146年來的創傷,最近發起正名為「sevalitan」(排灣語)活動,希望凸顯在地史觀並落實歷史轉型正義;牡丹鄉公所則表示透過學術研討會、立紀念日、規畫建紀念館,已建立歷史詮釋話語權的自主性,無改名必要,正反聲音相互激盪。
屏東縣牡丹鄉石門社區發展協會發起牡丹社事件紀念日正名為sevalitan(排灣語)活動,年輕族人以行動劇表達心聲,希望凸顯在地史觀並落實歷史轉型正義。圖/讀者提供
1871年,琉球王國宮古島民的進貢船因颱風漂流至台灣東南海岸八瑤灣,54人被當地的牡丹社和高士佛社排灣族人殺害,12人逃出;3年後,日本以「懲兇」之名出兵台灣,排灣族人在現在的牡丹鄉石門隘口奮勇抗敵,激戰數日,牡丹社頭目阿碌古等上百勇士戰死,日軍大肆焚燒部落報復,最後和談落幕,史稱「牡丹社事件」。
「百年多來族人的英勇事蹟,始終流於文獻負面評價,祖先守護傳統領域的歷史,被殖民者的命名所框架!」發起正名的牡丹鄉石門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杜詩豪說,這場抵禦外侮的衝突,身為此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人,5月22日這天沒有被尊榮地紀念著,甚至連當時參與捍衛領域的族人臉譜都是模糊的,在英靈未被善待、長期被屈辱下發起正名活動,希望還給先人一個公道,也賦予當代與未來族人轉型正義的開端。

他說,中文命名不足以表現排灣族人用字習慣,又充滿國族主義與國際法的生硬權利關係,沒有文化深遠意涵,當時是汝乃溪、牡丹溪與竹社溪三大流域邦聯部落集體抵抗日軍行動,sevalitan語意廣義為「繼承、承襲、祖靈、跨越」,不僅是劃時代創新與富含文學性用字,也取代歷史狹隘的地域性;推動正名除記取歷史沉痛教訓,擺脫殖民者論述與地緣政治框架,也跳脫語言文字刻板用法,用自己的詞彙來紀念先人歷史。

「轉型正義是因為不正義,試問有?」牡丹鄉公所有關主管說,過去多是漢人和日人殖民史觀點,當時的排灣人被塑造殺人魔,前牡丹鄉長林傑西、陳英銘辦研討會、訂紀念日、設紀念公園並規畫紀念館,已建立自主詮釋歷史觀點的自主性,強調是文化、語言隔閡產生誤會造成的悲劇,希望以歷史為鏡,學習和解,用愛化解仇恨,無改名必要,會持續溝通化解歧見。原民立委伍麗華說,正名代表著歷史話語權回到在地族人手中,應被鼓勵及尊重,這也是各地原住民族正努力的方向。

1 則留言:

  1. Pu201 10
    各有各地立場如何在大眾可明白的情狀下和能為原住民轉型正義找到平衡是現在需要思考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