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冊世界體系下的台灣單元補充資料~為何提到七股,大家都只想到鹽山?漫步台南老村莊,最有溫度的行程絕對值得走訪

七股,是台南、也是台灣本島最西側的陸地,為台江內海的範圍。七股區地名由來,據傳是清代中國福建來台七人共同墾殖一魚塭,以七股塭為肇始,日治時期屬於北門郡七股庄,原本七股包括現今曾文溪南岸的安南區土城仔和青草崙兩地,戰後這兩地劃入安南區。
以養殖的魚塭為地名,可見這個產業對地方的影響。七股漁業養殖面積有四千餘公頃、魚塭六千多口,為全台之冠,是水產養殖重鎮。能發展如此大面積的養殖業主要是由於水系發達,七股有曾文溪、三股溪(大塭寮大排)、樹林溪(七股大排)、七股溪、六成排水、大寮排水,以及遍布於魚塭間的大小水路,和橫跨於四孔水門與十五孔水門間的大潮溝等,形成完整的給、排水系統,因此成為養殖漁業發展最主要的條件。
(圖/天下雜誌提供)
七股鹽山近年都有不同的主題。(圖/陳秀琍拍攝、天下雜誌提供)
台灣晒鹽若以1665年陳永華於瀨口鹽田(今台南南區)開始算起,到2002年全面關閉晒鹽場,共歷經明鄭、滿清、日治與民國四個時期,長達三百多年。七股鹽場是台灣鹽場中最後結束的,為紀念台灣鹽業的歷史,特別在此設立全台唯一的鹽業博物館,同時也將七股鹽場轉型為觀光鹽山。

自然生態方面,曾文溪口的溼地為台灣兩座國際級溼地之一,而在七股潟湖、曾文溪口面積約三百公頃黑面琵鷺生態保護區,另設有生態展示館。
沿海地區因為七股區魚塭養殖面積廣大,加上有潟湖、溪口等自然養殖場,方便取得水產,因此海鮮名氣很響亮。近年來特別於夏日舉行七股海鮮節,推廣七股海產。

鹽田聚落七股鹽埕與中寮

二十年前因寫鹽田專題到七股鹽場拍照採訪,當時台灣鹽田陸續停晒,七股鹽場還有運作,但以機器採收為主。印象最深的是一望無際的鹽田裡,有一座白色鹽山,鹽山上有挖土機在工作著;後來重遊此地,那座鹽山已成為觀光遊玩地標。

看著一個產業的興衰,令人感傷,但總會以另一種形式存續,不被遺忘。現今鹽山、七股機車庫、鹽工宿舍十棟寮、八棟寮等,都是昔日鹽業相關建築,而位於鹽埕附近的中寮,則為一傳統聚落,聚落內有陳家古厝。
台灣鹽博物館
(圖/天下雜誌提供)
台灣鹽博物館內展是波蘭鹽礦礦坑。(圖/陳秀琍拍攝、天下雜誌提供)
外形有如鹽山造型,是台灣唯一有關鹽產業的主題博物館。於2005年試營運,興建的主要目的是保存台灣數百年的鹽業文化資產。

館內展覽有「世界的鹽」,模擬國外岩鹽景觀讓人穿梭其間;「華夏鹽蹤」以中國的鹽史為主題,展出歷代各種製鹽方法;「鹹鹹的台灣」則以台灣為主題,展出照有幾張是我一九九六年拍攝提供的照片。除了台灣歷史上鹽田的分布和鹽田的遷移外,還陳列和鹽產業相關的文物,如運鹽的小火車、鹽村的生活物品、鹽村柑仔店和當時的紅色公共電話等。(入內需購買門票)
七股鹽山
第一次看到七股鹽山,是在一個有著湛藍天空的早上,距今21年前,在藍天下,更顯鹽山的白。和現在每年都有不同吉祥物擺在鹽山上不一樣,當時的鹽山只有怪手工作的身影,像是時空的橫移。

七股鹽場於2002年廢晒後,保留原本鹽堆的地景,發展觀光。鹽山佔地面積一公頃,約六層樓高,皚皚鹽峰聳立於七股,白色鹽山乍看猶如嚴寒極地,因為特別,沒多久就成為七股觀光地標。除此之外,設有傳統土盤、瓦盤鹽田、扇形廣場、鹽屋、鹽雕展示區、晒鹽體驗區及利用「鹽元素」規劃各類設施,開發相關鹽商品,如鹹冰棒最早便是由七股鹽山所推出的,因大受歡迎成為七股名產之一。(需購買門票)
中寮聚落:陳家古厝
(圖/天下雜誌提供)
中寮陳家古厝為海線巷包路的建築形態。(圖/陳秀琍拍攝、天下雜誌提供)
位於七股鹽博物館旁的中寮聚落,有間陳家古厝,已有八十幾年的歷史。由當時陳家主人陳管所建造,目前仍是陳家後代居住於此。此棟建築特殊之處在於正身的廊道外加了一道牆,以防強勁海風;此類在三合院建築正身步口外加一道牆防護,俗稱為「包巷厝」,常見於臨海的合院建築。

七股包巷路的建築很多,不過一般都只是用磚粗略疊造,樣式較為簡易,像陳家古厝的包巷路外牆均為花鳥浮雕泥塑,十分華麗講究、很少見,第一次看到包巷厝建築正面以華麗的泥塑做裝飾(大部分二次施工較為粗略),所以要近看才會發覺,可惜浮雕泥塑久未維修,因風吹日晒已有所剝落。(私宅非請勿入)
鹽埕村鹽工舊宿舍
鹽工宿舍為連棟建築,建築樣式簡單,沒有多餘裝飾,在鹽埕有十棟寮、八棟寮和鹽埕村三處,其中有兩處較適合參觀。

十棟寮:位於台鹽博物館北側區域,舊稱十棟寮,現在將十棟寮鹽工宿舍閒置空間再利用成「夕遊鹽樂活村」,結合「土盤」與「瓦盤」鹽田的晒鹽場,讓遊客同時體驗兩種不同的晒鹽樂趣。「鹽田復育區」規劃了收晒鹽、耙鹽、踩踏龍骨水車、鹽滷泡腳池等趣味體驗,鹽田旁也搭建舊時魚塭工寮的「桶間寮」。
(圖/天下雜誌提供)
十棟寮委外改成夕遊鹽樂活村,可體驗曬鹽樂趣。(圖/陳秀琍拍攝、天下雜誌提供)
鹽埕村:是日治時期日本製鹽株式會社開闢鹽田後,形成的村落。兩排面對面的平房建築,是早期的鹽工住屋,屋棟之間的牆面繪有與鹽業相關的彩繪。
(圖/天下雜誌提供)
鹽埕村─早期的鹽工宿舍,有鹽意象的彩繪。(圖/陳秀琍拍攝、天下雜誌提供)

七股潟湖生態之旅

(圖/天下雜誌提供)
搭船遊七股潟湖。(圖/陳秀琍拍攝、天下雜誌提供)
七股潟湖為全台最大潟湖約有一千六百公頃,有兩個潮口,潮水充分交換,是活水潟湖天然養殖場,生態資源最為豐富。七股潟湖為台江內海殘留的一部分。所謂內海,就是外有沙州為屏障,七股潟湖的屏障為頂頭額汕、網仔寮汕、青山港汕三大沙洲,漁民都靠著潟湖養殖、漁撈維生。

近年來,結合當地養蚵業,發展出乘膠筏遊潟湖的生態旅遊活動。沿途滿是吊蚵仔、定置漁網,偶見悠哉的釣客漂盪在潟湖上。潟湖周遭的紅樹林歇滿白鷺鷥,各種招潮蟹在淺灘上覓食;而網仔寮汕上美麗的木麻黃林、馬鞍藤草原,展現濱海風情,值得一遊。
在七股搭船遊潟湖有四處,分別為龍山漁港、海寮碼頭、六孔碼頭、南灣碼頭,大部分皆有解說及烤蚵行程,因為經營者很多,各有特色,可以任君選擇。
六孔觀光碼頭

(圖/天下雜誌提供)
(圖/陳秀琍拍攝、天下雜誌提供)
六孔水門位於七股潟湖東南角,台江國家公園在此設有六孔碼頭服務區,提供遊客完善的旅遊資訊及諮詢服務,也設有台江國家公園生態人文與產業資源特色常設展,內有3D拍攝的園區簡介影片。
碼頭設有觀景平台、候船碼頭、休憩區,對望著網仔寮汕與青山港汕;在這裡可遠望觀海樓,也是觀賞落日的好地點。附近水域寬廣,蚵田及定置漁網錯落散布;碼頭東邊水域較淺,退潮時露出一片泥灘地,是摸撈文蛤、挖掘赤嘴仔的好地方,每年暑期都會定期在這裡舉辦親子挖赤嘴仔活動。
南灣觀光碼頭

(圖/天下雜誌提供)
(圖/陳秀琍拍攝、天下雜誌提供)
南灣位於國聖燈塔的北邊、潟湖的最南端而得名,隔著水域與頂頭額汕對望,停泊著許多觀光漁筏與一些小漁筏。出太陽的退潮時刻,對面的頂頭額汕潮間帶是觀賞「和尚蟹」的好地點。台江國家公園與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此設有服務區。
海寮紅樹林
(圖/天下雜誌提供)
溼地植物─依序為白水木、白水木、水黃皮。(圖/陳秀琍拍攝、天下雜誌提供)
海寮紅樹林區位於七股溪出海口附近,是以海茄冬為主所組成的紅樹林。因七股居民大多從事養殖漁業,使得此區吸引主食為魚類的白鷺鷥前來棲息,因此設立三層樓高的賞鷺鷥亭,供愛鳥人士停留欣賞。

三股海鮮小吃──只要好吃,就算偏僻也一定有人去
三股海鮮有幾家位於南38線向西行,接近173甲線與三股溪附近,原本只有幾攤路邊擺攤,賣現撈海鮮,也有現剝蚵仔和蛤、炸魚炸蚵等,其中一家可順道現買現煮,生意不錯,一到假日就有大量的人潮湧進,後來陸續也有其他海產店加入。
再往西走,直到臨近大潮溝的魚塭(南38線往南灣方向),有阿芬、五嬸等海產店;因為過了三股溪後,道路兩側全是魚塭,第一次開車來的人一定會覺得這麼偏僻的地方哪來海產店?但對於台南人,只要有美食,就算再偏僻也一定找得到。

黑面琵鷺的避風港七股北堤

國聖燈塔
(圖/天下雜誌提供)
位於七股頂頭額汕的國基燈塔是台灣最西邊的燈塔。(圖/陳秀琍拍攝、天下雜誌提供)
國聖燈塔又稱為「七股燈塔」、「國聖港燈塔」,是台南曾文溪以北唯一、也是台灣本島最西邊的燈塔,位於曾文溪北岸南灣碼頭附近(北堤道路往西南約二公里處)。塔高三二‧七公尺,於民國五十九年重建於頂頭額汕,為黑白相間的塔型,守護著出海漁船。
黑面琵鷺保護區與展示館

(圖/天下雜誌提供)
七股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圖/陳秀琍拍攝、天下雜誌提供)
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位於曾文溪舊北堤旁,由台17線西轉173線到底(173甲交接)直走,接北堤岸道路,即可抵達。
(圖/天下雜誌提供)
七股北堤黑面琵鷺賞鳥亭。(圖/陳秀琍拍攝、天下雜誌提供)
曾文溪舊北堤上,設有三處黑面琵鷺賞鳥亭。保護區則位於曾文溪口北岸,南新堤、北舊堤與西邊海堤之間的溼地,是黑面琵鷺的渡冬棲息地。除了展示館外,北堤也設有四個賞鳥亭,可觀察野鳥生態。2007年升級為「台灣國際級溼地」,屬「台江國家公園」管轄。
作者簡介│陳秀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