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冊世界體系下的台灣單元補充資料~《助守在異鄉》凝視印尼移工遠漂背影 導演分享製片心路歷程

四方新問

離開家人、孩子、先生、父母,到異鄉去工作,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艱難的抉擇,但是對於許多來自印尼農村地區的女人來說,她們別無選擇。在每天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看見這些離鄉背井來台灣工作的印尼看護移工們的身影,不論是在醫院、在公園、在社區中,照顧著社會裡需要照顧的老人與病患們。不過,你是否曾經凝視過他們辛勤的背影?是否傾聽過他們離鄉北漂的故事?由印尼導演執導、公視與印尼2 Islands Digital共同製作播出的《助守在異鄉》,紀錄四位遠漂來台的印尼社福移工在照護訓練中心受訓的過程,道出她們在異鄉打拼的內心轉折。《助守在異鄉》已於5月完成播映,導演伊斯麥.法米.盧比思(Ismail Fahmi LUBIS)於近日接受雅加達郵報(The Jakarta Post)採訪時分享製作此片的心路歷程。
這部紀錄片圍繞著21歲的梅里、26歲的蘇卡瑪、35歲的塔娌和40歲的穆姞,記錄他們受訓的過程,包括練習中文、協助老人運動等,導演以這四名移工個人的視角帶觀眾一窺他們在台灣工作的日常。
說起拍攝的緣由,「台灣已經成為許多印尼人遠漂工作的首選地,這引起我製作本片的興趣。在印尼南安由( Indramayu)有一種說法,就是如果你到過台灣工作,那你這一生已經成功了。到台灣工作似乎已經變成某種生活理想。」導演Ismail 的上一部紀錄片Tarling is Darling在2018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中獲得好評,當時導演Ismail一抵達台灣馬上就到台北車站與印尼移工們會面,並遞出宣傳冊邀請移工一同參加試映。這個舉動也感動了影展的工作人員。「當時我在影展中演講,就提議與台灣方面合作拍一部紀錄片,講述台灣與印尼的緊密連結,因為有這麼多印尼移工在台灣工作。」他說道。
導演伊斯麥.法米.盧比思(Ismail Fahmi LUBIS)於近日接受雅加達郵報(The Jakarta Post)採訪時分享製作此片的心路歷程。(圖/翻攝自公視網站)
導演表示,拍攝過程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他發覺到自己心態的轉變。在拍此片之前,他經常質疑為什麼這些移工希望遠漂到台灣工作而不留在印尼。「但如果我是他們,我應該會有一樣的想法。他們有些人原本住在根本不適合居住的房子裡,而他們遠漂台灣工作就是希望能實踐夢想。他們的想法是:『為什麼要待在家裡煮飯掃地,去了台灣做同樣這些事情還能有錢賺。』」他說道。「另一個原因是,他們想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睡在柔軟的床、呼吸新鮮空氣,這是原家鄉沒有的。雖然她們出走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因素,但許多移工們選擇離開,也是為了逃離滯留在原地的倦怠與無趣感。」
在拍攝過程中導演 Ismail也看見了這些遠漂的印尼女性肩負的巨大壓力。「在她(一名印尼移工)出發前,她的家人就已經開始夢想將來能買一頭羊或是機車。除了父母,親戚們也有各種願望,她都還沒登機,就已經背負著家人的沈重期盼。母親還向他人借錢並承諾自己女兒到台灣工作後會匯錢回來還債,這就是他們的現實寫照,他們只能硬著頭皮向前,沒有別的選擇。」導演說道。
導演Ismail表示,透過這部紀錄片,他希望讓觀者認識到這些移工的職業是高尚的,值得尊敬,而不應被視為是「低等」工作。「來台的印尼移工與其他移工,例如去到印尼的中國移工,有什麼不同嗎?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我們為何還要嘲笑這些移工呢?」導演拋出一個開放式的問題,挑戰觀眾自己去尋找答案。
導演Ismail表示,透過這部紀錄片,他希望讓觀者認識到這些移工的職業是高尚的,值得尊敬,而不應被視為是「低等」工作。(圖/翻攝自公視網站)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截至2019年底,來自印尼的社福移工達19.7萬人,佔所有社福移工的77%,數量相當驚人。為了更好的收入、為了扶持家計,許多印尼農村地區的女孩年紀輕輕就遠漂來台從事居家照護等工作,把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寄託在台灣這塊異地,不少印尼人將她們視為「外國交換英雄」,因為她們辛勤工作、定期匯錢回家鄉為印尼的國家經濟貢獻不少。然而在台灣,外籍移工們經常面臨歧視、不友善的對待、甚至是雇主與仲介的剝削。在冷漠的勞動市場中,他們似乎被簡化為一種「勞力」、在雇主與仲介之間被轉售,我們經常忘了他們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故事與生活,值得被了解與傾聽。
在冷漠的勞動市場中,他們似乎被簡化為一種「勞力」、在雇主與仲介之間被轉售,我們經常忘了他們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故事與生活,值得被了解與傾聽。(圖/Two Islands Digital)
在冷漠的勞動市場中,他們似乎被簡化為一種「勞力」、在雇主與仲介之間被轉售,我們經常忘了他們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故事與生活,值得被了解與傾聽。(圖/Two Islands Digit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