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8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以謹慎務實的形象領導德國13年,曾被稱為「德國女王」甚至「歐洲女王」,在歐洲爆發債務危機時重新恢復市場對歐元區信心,曾被美國《富比士》雜誌連續7年選為世界最有權力女人,卻敗在難民政策上,導致民心盡失,黯然宣布不再角逐黨主席,意味她完成2021年第四任總理任期後就功成身退。
梅克爾1954年出生於漢堡,在萊比錫卡爾大學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89年柏林圍牆倒下後,出任東德末代總理洛塔德梅季耶(Lothar de Maiziere)的副發言人,在東西德統一後躋身議會。她在1990年東西德統一前兩個月,加入中間偏右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基民盟),獲前總理科爾(Helmut Kohl)提攜,翌年擔任女性和青年部長,1994年出任環境和核能安全部長。
當她的恩師科爾被揭發1999年捲入非法政治基金醜聞,全黨只有她有勇氣叫這政治巨人下台,由她於2000年取而代之,成為基民盟首位女主席。她在2005年半爆冷勝出大選,成為德國史上首位女總理後,民眾開始認識她的能力,人氣日隆的她,在2009年、2013年及2018年3度成功連任。
梅克爾任內歐洲面對債務危機,一開始她拒絕拯救「歐豬國家」,削弱歐元區信用,但後來德國成為援助方案最大金主,梅克爾也成為重建歐元區信心的靈魂人物。她迫使受救助國家厲行財政緊縮措施和接受監管條件,被視為是打救南歐債務問題的良方。不過2013年基民盟盟友自民黨(FDP)選舉失利後,她的財政緊縮立場終見軟化。
梅克爾2015年面對上任總理以來最大危機,大批中東及非洲難民湧入歐洲,她安撫一名等待居留權多年的難民女童時,坦言德國無力收容難民,女童當場痛哭,而她也被批評冷血。隨著難民人數日增,她最終向難民「門戶大開」,初期因其人道主義立場而贏盡國際掌聲,但2015年有逾110萬名難民湧入德國,被多方狠批政策損害德國利益。
國內有聲音指她不顧國家承受能力,部份地方更因為難民進駐,社區面目全非,2015年除夕科隆發生多宗女性疑遭難民性侵事件後,大批極右團體示威者示威。2016年德國亦不時發生涉及難民的罪案和恐襲,包括柏林聖誕市集受襲,引起歐洲極右政黨領袖群起批評。
連場恐襲令她的民望大跌,她的移民政策更被指助長國內極右政黨興起。去年9月大選中,她所屬的基民盟遭受1949年以來最大的選舉失利,反移民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一躍成為國會第三大黨。大選後籌組政府的談判多次破裂,是德國戰後花了最長時間籌組的聯合政府。
今年10月巴伐利亞邦(Bavaria)及黑森邦(Hesse)舉行的地方選舉中,基民盟再次選舉受挫,梅克爾隨後宣佈,待自己總理任期至2021年屆滿,便會退下不會爭取連任。她亦放棄於今年12月角逐基民盟主席。自2000年起便擔任基民盟主席的梅克爾,為自己歷時18年的黨主席生涯劃上句號。(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