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烏」營心在「俄」的克里米亞
歷經17、18世紀的擴張,俄國先後將烏克蘭和克里米亞納入版圖。後來到了20世紀蘇聯時期,總書記赫魯雪夫為了慶祝烏俄統一300週年,宣佈把克里米亞劃入烏克蘭管轄區。當時因為這兩地還是在蘇聯統治下,所以這個決定只有象徵意義。沒想到,後來蘇聯解體,克里米亞反而成了獨立建國的烏克蘭一部分,跟現在的俄羅斯分家了。問題是,克里米亞雖然是烏克蘭的自治區,但人口卻以俄羅斯人為主,對烏克蘭並沒有歸屬感,反而比較認同俄國。在此同時,夾在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的烏克蘭,國內政壇也一直有親歐和親俄兩派勢力對抗。
這些洶湧暗潮終於在2013年點燃。當時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拒絕簽署跟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引發親歐派的大規模街頭抗爭,政局陷入動蕩不安。2014年,親歐派掌控的國會通過總統彈劾案,亞努科維奇正式下台。但克里米亞對新政權不滿,當地議會轉而請求俄國派兵維護秩序。普丁抓住機會出兵,很快佔領機場、議會等重要地點。隨後克里米亞發動公投,壓倒性通過「脫烏入俄」,並且在投票兩天後跟俄國正式簽署協定,成為俄國一部份。
儘管烏克蘭憲法規定,領土變更必須要全民公投,克里米亞地方公投是違憲無效的,另外聯合國大會也投票同意這次公投不符國際法,但木已成舟,現實狀況就是俄國吞了克里米亞,還蓋了一座克里米亞大橋,直接連接俄國本土和半島,進一步鞏固主權。
「脫烏入俄」效應席捲烏克蘭邊境
2014年這場克里米亞危機,對烏克蘭的影響還不只是少了一塊戰略位置重要的半島,而是俄語人口偏多、緊鄰俄羅斯的兩個東部州,有樣學樣,模仿克里米亞「脫烏入俄」。
這兩個州是頓內次克(Donetsk)和盧干斯克(Luhansk)。當地的親俄勢力都在2014年克里米亞公投之後,自行舉辦獨立公投,宣佈脫離烏克蘭建國。烏克蘭政府軍因此發動攻勢,要鎮壓所謂「分離主義恐怖份子」。政府軍和這兩地的武裝勢力在2014年展開激烈交戰好幾個月,同年9月第一次簽訂停火協議,但隔年又爆發衝突。這場內戰就這樣停停打打,到現在已經4年了,卻還沒有真正平息,只留下滿目瘡痍的街景。俄羅斯雖然沒有積極將這兩個「共和國」納入版圖,但曾經暗中派遣軍力和提供武裝給兩個州內的親俄勢力,顯然刻意維持緊張局勢,也使俄烏之間的糾葛持續到今天。
克里米亞半島被併吞,東南部邊界州也被俄國扶持的傀儡政權掌握,烏克蘭可說元氣大傷。要怎樣在俄國虎視眈眈之下,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並不簡單。現任總統波羅申科,在2014年頂著親歐派的光環上台,支持率一度破5成,但執政4年多下來很多競選支票都沒兌現,例如結束跟俄國的戰爭、打擊貪腐亂象、深化歐洲式的民主等等,大部分都沒實現,導致民調數字大跌。會不會只做一任就下台,留下很大的問號。但反過來說,目前民調最高的候選人,外號「天然氣公主」的前總理提摩申科(Yulia Tymoshenko),儘管號稱以加入歐盟和北約為目標,卻被不少人質疑立場親俄。距離明年3月的總統大選剩不到半個月,烏克蘭的下一步會往哪走,就看選民手中的一票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